手机号/微信登录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政策法规>地方政策>资讯详情

云南:水泥产业2013-2017年结构调整方案

更新日期: 2014年06月24日 来源: 数字水泥网 【字体:

各州市人民政府,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省直有关部门,各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发展改革委:

    《云南省水泥产业2013—2017年结构调整方案》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和国家有关部门备案,现印发你们,请严格按照该方案提出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调整目标、工作重点、问题处理、保障措施等相关要求认真贯彻落实,推动全省水泥产业结构科学、有序、健康调整。
 
 

云南省水泥产业2013—2017年结构调整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41号),深入推进全省水泥产业结构调整,依据省人民政府《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实施方案》(云政发〔2014〕23号)和工信部要求(产业〔2013〕473号),特制定本方案。
 
    一、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
 
    2000年以来,全省水泥产业以“淘汰落后、优化布局、促进升级、保障需求”为主要内容的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
 
    (一)淘汰落后产能,装备水平得到改善,产品质量有效提升。2000年以来,全行业已淘汰3833万吨落后水泥装备产能。其中,“十五”期间淘汰973万吨,“十一五”期间淘汰2589万吨,2011-2012年淘汰271万吨。通过淘汰落后装备产能,水泥行业装备水平得到改善,新型干法水泥比重大幅提高,产品质量有效提升。2012年底,全省共有水泥熟料生产线198条,水泥熟料产能由2000年的1200万吨调整发展到7955万吨。其中,新型干法旋窑生产线130条,水泥熟料产能7053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能比重由2000年的8%提高到88.7%。日产2000吨及以上生产线77条,水泥熟料产能达到5434万吨,占全省水泥熟料产能68.3%,占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能77%。
 
    (二)实施兼并重组,组织体制结构明显改善,产业集中度显著提高。“十二五”以来,通过采取支持省内现有水泥熟料年产能200万吨以上、国内前十位或以水泥资产为主上市的水泥企业参与全省水泥行业兼并重组和支持各州市水泥企业联合重组建设区域性水泥集团等措施,水泥行业兼并重组工作加速推进。到2012年底,中建材、昆钢建材、红狮、海螺、华新、华润、拉法基瑞安7户国内外知名水泥企业已成为云南水泥行业兼并重组的主体。7户企业已整合全省建成运行水泥生产线62条,水泥熟料产能4014万吨,涉及44户水泥企业。整合产能已占全省水泥熟料建成运行产能50.5%,占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能56.4%。其中,日产2000吨及以上熟料生产线48条,占全省日产2000吨及以上熟料生产线62.3%;产能3514万吨,占全省日产2000吨及以上熟料生产线产能64.7%。通过推进兼并联合重组,不仅改善了水泥企业生产经营组织体制机制结构,而且使全省水泥熟料生产企业由2005年237户减少到115户,减少51.5%,产业集中度显著提高(2012年底建成运行装置兼并重组情况见附表1)。
 
    (三)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产业布局不断优化。2012年底,除楚雄、怒江州外,14个州市已建成投产日产2000吨及以上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有8个州市人均占有水泥熟料量超过900千克以上。基本改变了2010年底前全省有7个州市发展不足、5个州市尚无日产2000吨及以上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状况,产业布局不断优化(2012年底水泥熟料产能分布情况见附表2)。
 
    (四)推进技术进步,节能减排和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全省日产2000吨及以上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已全部采用低温余热发电利用技术实施改造,已建日产4000吨及以上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已全面启动烟气脱硝技术改造,并把绿色矿山建设、低温余热发电利用技术和烟气脱硝技术应用作为新建水泥项目必备的前提条件。同时,立足水泥行业发展和区域市场需求的实际,“有条件”保留部分机立窑,实施以品种质量、节能降耗、环境保护、改善装备、安全生产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改造,全省已有13条机立窑升级改造为建通窑。2012年,全省单位水泥熟料平均综合能耗123千克标煤/吨,单位水泥平均综合能耗95千克标煤/吨,单位工业增加值耗能同2005年相比下降32%。消纳黄磷渣、粉煤灰、钢渣、有色金属冶炼渣、磷(硫)石膏及建筑(生活)垃圾等各类废弃物3100万吨,占年度各类固体废弃物排放量的48%,同2005年相比提高近18个百分点。
 
    (五)保持产量快速增长,保障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有力,行业具有较好收益。2001-2012年,全省水泥产量年均增长14.2%。其中,“十五”期间,水泥产量由2000年1643万吨增长到2005年2833万吨,年均增长14.6%。“十一五”期间,水泥产量增长到2010年5786万吨,年均增长15.4%。2012年,全省水泥产量达到8014万吨,占全国3.6%,增长18%,增速高于全国10.6个百分点。水泥产销率96.7%,有效保障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同时,全行业2012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5.6亿元,增长16.5%;实现利税20.7亿元,利润8.14亿元,利税和利润率分别为8.8%和3.5%(2012年各州市水泥生产情况见附表3)。
 
    (六)四个一批项目梯次推进,结构调整动力强劲。2009年以来,全省水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连续保持20%以上年均增长。一批项目建成投产(见附表4),有32条、年产2895万吨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通过核准而正在建设(见附表5),有26条、年产2905万吨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获得开展立项前期工作手续(见附表6),有一批项目正在开展论证立项工作(见附表7)。“投产一批、在建一批、前期一批、论证一批”梯次推进,投资热情持续高涨,为结构调整提供了强劲动力。
 
    通过12年努力,尽管水泥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全行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是产业集中度依然偏低。全省尚有115户水泥熟料生产主体企业,引领行业发展龙头企业的带动示范作用还不明显。
 
    二是装备规模总体偏小。全省尚有31.7%的水泥熟料产能装备相对落后,甚至还有国家强制性要求淘汰的65条机立窑、3条湿法窑生产线,共涉及900万吨水泥熟料产能落后装备。在130条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中,平均单线产能仅有54万吨/年,尚达不到国家允许西部地区建设日产2000吨生产线的最低规模要求。其中,77条日产2000吨及以上生产线中,平均单线产能也仅有70万吨/年。全行业平均装备规模偏小的状况,导致全行业平均能耗一直处于行业能耗标准的最高限额值,企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三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各州市人均熟料占有量相差悬殊,区域市场价格差高达2倍以上,尚有一半州市日产2000吨及以上生产线水泥熟料人均占有量未达到900千克,而局部区域因 产能严重过剩造成市场恶性竞争局面未有较大改观。
 
    四是产业链短、附加值低。水泥制品业仅停留在预拌混凝土、预制管桩、压力管、电杆、排水管五大类产品的发展上,加气混凝土轻板、水泥刨花板等轻质、高强、保温、隔热、防火、易于施工的新型墙体材料发展严重滞后。
 
    二、深入推进结构调整条件分析
 
    水泥是基础性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建设;水泥是低附加值产品,销售半径有限;水泥产品质量涉及国计民生,须严格加强监管;水泥项目建设周期长,需超前谋划发展;化解水泥行业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任务艰巨,需持之以恒推进。 
 
    (一)国内投资环境分析
 
    2013-202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国民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水泥产业既面临发展机遇,也面临更大挑战。特别是化解产能过剩与环境保护性措施等政策的严格执行,将使水泥产业发展由“增量扩张”转向“提质增效”,由高速增长转向平稳发展。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及“五位一体”的同步推进,为水泥产业发展提供了持续增长空间。未来五年,国内投资比重将有所下降,增速也将放缓,但经济总量仍将保持适度增长,大规模基础建设仍将持续。城镇基础设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农业设施和新农村建设,以及水利、高铁、公路、港口、机场等重大项目实施,为水泥产业带来了新的市场需求。
 
    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日趋强化,迫使水泥产业加快转型升级。随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推进,高能耗、高排放和资源型水泥产业面临着进一步降低单位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进一步削减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等多重约束,迫切要求水泥产业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
 
    (二)省内环境条件分析
 
    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政策、“把云南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及省委省政府提出“四轮驱动”的“两强一堡”发展战略、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沿边经济带及城市群打造等,将使云南不仅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区域,而且也将是基础设施建设的热点区域,水泥产业的基础性保障地位将显得更加重要。
 
    “十五”以来,全省交通、能源、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快,同周边国家开放合作发展的局面逐步形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始终保持着快速增长,有效拉动着水泥产量保持年均14%以上增长,较好地促进了水泥产业结构调整。云南属经济欠发达省份,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刚刚开始,经济社会发展正在起步,水泥产业发展正当其时且必将持续一定时期,为深入推进水泥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三)区域市场需求预测
 
    “十五”期间全省水泥产量年均增长14.6%,“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5.4%。2011年水泥产量达到6789万吨,增长17.3%。2012年,水泥产量达到8014万吨,增长18%。2013—2017年期间,若按水泥产量年均14%的速度增长预测,2017年水泥产量将达到1.55亿吨(折熟料1.14亿吨)。若按照水泥产量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变动关系预测,2017年全省水泥产量将达到1.5亿吨(折熟料1.1亿吨,见附表8)。综合考虑产能发挥率和周边市场需求,全省2017年底前水泥熟料产能须调整发展到1.2亿吨,才能基本满足供需平衡。
 
    (四)结构调整趋势预测

 
    采用先进大型化新型干法窑外预分解工艺技术装备取代相对落后的水泥熟料生产装备将成为未来水泥行业发展的主流,同时将必须配套建设绿色矿山、低温余热发电利用和烟气脱硝装置,逐步推进碳捕获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应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工业及危险废弃物,推动水泥工业向绿色功能产业转变和实现低能或负能生产将成为新的亮点。水泥熟料生产大型基地化,水泥粉磨靠近市场的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将成为突出特点。延伸产业链,发展轻质、高强、保温、隔热、防火、易于施工等水泥制品将成为新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水泥产业将成为发展方向。能效对标、清洁生产审核、控制碳、硫、氮、粉尘排放等,将成为行业管理的重要抓手。
 
    三、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调整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为重点,以促进水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目标,坚持用改革创新的思路,建立和完善以市场为主导的水泥产业结构调整长效机制。严格控制发展总量,坚决淘汰能耗高、污染大的落后产能,优化区域产能布局,推进企业兼并重组,积极发展绿色建材产品,努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水泥产业向新型绿色功能性产业转变。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结构调整。控制发展总量,合理调整区域布局结构,从严控制水泥产能盲目扩张,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和技术进步,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集中度。
坚持绿色发展。加强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着力开发集安全、环保、节能于一体的绿色新型水泥建筑材料,促进水泥产业向新型绿色功能产业转变。
 
    坚持优化布局。统筹资源、能源、环境容量和物流成本等因素,立足区域市场需求,以重点城市、交通走廊、重要交通节点及沿边沿江沿河产业带、重化工业集聚区等为依托,以最大限度地协同处置和消纳固体废弃物为基础,进一步优化大型水泥熟料基地化建设,科学调整水泥粉磨布局。
 
    (三)调整目标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文章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