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号/微信登录

本刊综述:C12+3-研究适应新常态成行业重大课题

更新日期: 2015年04月14日 作者: 魏晋渝 【字体:
摘要:编前语:3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落下帷幕,一年一届的“两会”成功闭幕。此次两会上不少与水泥行业休戚相关的提案、建议的声音还言犹在耳,3月20日, 一年一度的中国水泥企业领导人高峰论坛—“2015年中国大型水泥企业领导人圆桌会议”(简称CCA2015年C12+3峰会)在杭州召开。 业内将目光再次聚焦在水泥未来发展之路上。本次会议在围绕“新常态稳定行业效益、靠创新促进转型升级”的主题下,主要探讨了化解产能过剩、稳定行业效益、推进兼并重组、加快走出过国门等内容,为水泥行业发展指明了道路,也对水泥行业面临的问题敲响了警钟。

编前语:3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落下帷幕,一年一届的“两会”成功闭幕。此次两会上不少与水泥行业休戚相关的提案、建议的声音还言犹在耳,3月20日,

一年一度的中国水泥企业领导人高峰论坛—“2015年中国大型水泥企业领导人圆桌会议”(简称CCA2015年C12+3峰会)在杭州召开。

    业内将目光再次聚焦在水泥未来发展之路上。本次会议在围绕“新常态稳定行业效益、靠创新促进转型升级”的主题下,主要探讨了化解产能过剩、稳定行业效益、推进兼并重组、加快走出过国门等内容,为水泥行业发展指明了道路,也对水泥行业面临的问题敲响了警钟。

 

“这是在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常态、面临新的经济形势下召开的特别重要的一次会议。”中国建材联合会会长兼中国水泥协会会长乔龙德先给会议定下基调。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长期的高速增长,已经开始步入经济增长缓速稳定的新常态,水泥行业正由以速度和增量为发展主旋律转向以创新提升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提高品种质量和效益为发展主旋律的新阶段。

 

新常态下化解产能过剩

会上,乔龙德会长指出,水泥行业在做出努力取得进步的同时,面对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

在过去的一年中,中国水泥行业在国内外经济增长整体下滑的不利形势下,坚持以“两个遏制”为全行业工作重点,以“错峰生产”为化解产能的突破口,全行业实现利润总额780亿元,同比增长5.5%,与去年基本持平或略高。与此同时,全年产量同比增长仅为1.9%,是1990年以来增速最为缓慢的一年。

对于水泥行业当前面对的新常态,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持理性乐观态度。目前新常态下7%左右的经济增速对水泥行业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政府要确保经济增长7%,就要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也就是加大基础建设力度。

在这样的背景下,水泥业面临的问题症结在于:新常态下水泥需求不会再增长了,水泥企业更应该注重的是如何围绕着“供给”做功课。通过以销定产等方式保持供与求、销量与价格的动态平衡,获取行业的利益,绝不能再批新建项目了。

在南方水泥有限公司总裁肖家祥眼中,新常态下水泥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最主要矛盾仍然是产能过剩。如何化解,是我们未来长期的根本的一项工作。

 回顾2014年,水泥业的头等大事就是贯彻落实国务院[2013]41号文件,不仅先后召开了十几次的宣贯会与论坛会,并且有444家企业联名签署了遏制新增产能承诺,这也是近几年工作力度最大的一年。

数据显示,水泥熟料生产线在2013年比2012年新增41条后,2014年又减少17条,共计减少58条新增熟料生产线。尤其错峰生产在新疆和东北地区的突破。

据新疆天山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赵新军透露,通过错峰生产取得了一定效果,南疆价格提高了20-40元。希望协会不断和相关部门呼吁,争取政策支持。

取消32.5水泥是化解行业产能过剩的手段之一。

长期以来,化解水泥行业产能过剩呼声高涨,政府相关部门祭出重拳。对水泥业而言,化解产能过剩仍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限制新增和去产能是化解产能过剩的关键。
    如今在化解产能过剩新思路下,会上有部分企业呼吁取消32.5水泥标准,提升水泥标准,与国际接轨,提升混凝土标准,提升建筑标准。
    “取消32.5强度等级水泥的问题,企业、协会和专家曾多次呼吁”。中国水泥协会前任会长雷前治在会上指出: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建筑业有庞大的群体,建筑业国标影响水泥标准,只有标准提高了,才能取消32.5强度等级水泥。如2003年香港筑业结构工程已采用C50混凝土,而中国仅采用C30混凝土。而现阶段修改水泥标准也是比较困难的。
    事实上,提高水泥标号,国家早有要求。2013年10月6日国务院发布国发〔2013〕41号文《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在分业政策中指出:“加快制修订水泥、混凝土产品标准和相关设计规范,推广使用高标号水泥和高性能混凝土,尽快取消32.5复合水泥产品标准。
    显而易见,提高水泥标号的方向和态度很明确。对此,中国水泥协会会长乔龙德认为遏制新增产能、淘汰落后、优化结构是当前稳定市场的关键。如果“新增”的门关不住,淘汰步伐不快,化解产能就没有出路。化解产能过剩,“新增”的门一定要关住、关严、关死;淘汰的门一定要开大,这两个关紧是优化结构、调整结构、稳定市场、稳定行业效益的关键点。
    乔会长指出,淘汰方面要解决三个问题: 第一、全面提升水泥标准。与国际接轨,甚至超前国际水平,这才能体现出占世界水泥60%的水泥大国的主导权和话语权;第二、确定新一轮的淘汰标准;第三、取消32.5低标号水泥。
    参加本次峰会的部分大型水泥企业领导再次呼吁加快实施进程,首先要做好工信部、住建部等政府部门的工作;其次,目前32.5水泥并非全是落后产能;再者,部分小企业的认识还未能及时到位。因此,取消32.5强度等级水泥的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全行业的共同努力。

    诚然,淘汰落后产能的战略已定,方向是明朗的。雷前治再次强调,“大企业要支持中国水泥协会,要与中国水泥协会共同加强行业的凝聚能力,不断加大中国水泥协会在行业中的影响力”。   

在淘汰落后上,随着下一步环保力度的加强,中国水泥行业巨头-海螺水泥领军人物郭文叁董事长补充到,如果进一步淘汰掉没有矿山资源、工艺不完整、布局不合理的新型干法生产线,全国只剩下大约1200多条新型干法生产线,熟料总产能约12-13亿吨,可生产符合国际标准的优质高标号水泥约15-16亿吨,且受水泥运输半径的影响,水泥生产线分布在全国各地,平摊到14亿的庞大人口上,虽然局部地区过剩,但整体过剩并不严重。

 

矛盾挑战中稳定行业效益

如今伴随我国水泥行业落后产能的结构调整已基本结束,水泥已经由落后的生产线转变为以自动化、集约化、装备大型化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为主,我国水泥行业将步入一个长期的市场需求相对稳定的发展平台期。这已经成为会上的一大共识。

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我们已完成高速发展时期,固定资产投资下降很快,万元固定资产投资消耗水泥由1.8吨下降至0.6-0.8吨。水泥需求已经到了一个平台期。会上,华新水泥副总裁彭清宇认为,中国水泥目前人均1.5吨的消费量,没有哪个国家能够保持,盲目扩张,无序发展,最终不仅给自身带来灾难性后果,也给行业带来巨大损伤。

“未来8年之后,将会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台湾水泥董事长辜成允指出,根据过去整个国际水泥市场、亚洲水泥市场和台湾水泥市场的发展经验,当水泥行业进入平台期,或者所谓的新常态之后,水泥需求将出现大幅下滑甚至腰斩。

在他看来,目前水泥高使用量的需求是由于好几架马车在拉动,以中国当前产能过剩情况和消费情形,现在的需求量到时将会跌到六成,甚至到五成。

诚然,我国经济已步入新常态,由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期。而水泥行业的新常态,则体现为增速减缓、需求量进入平台期等,而与此同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集中度低已成为行业发展的掣肘。

如果说在这样的情形下,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已成为行业上下的新课题,甚至可以说,它关乎行业生死。那么C12+3中的大企业如何带领着水泥业既要迎接这个严峻挑战,还能迈向稳定的未来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

社会进步与国家发展经济政策对水泥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切合本次“新常态稳定行业效益”的主题,乔德龙会长在分析2015年水泥行业形势时指出,水泥行业仍然面临着很多矛盾和挑战。

首先整个经济运行下行的压力有增无减,其次水泥自身的需求增幅已经是近二十多年来增幅最小的时期,充其量在2-3%左右。

    最令人担忧的是,水泥产能的新增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降本增效的外部因素较前两年有明显不足,与此同时淘汰落后产能和兼并重组进程不快。

从总体来说,贯彻41号文件的要求在很多方面有进展,但并没有贯彻落实到底。乔德龙指出,新常态应该有新观念,当今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要在整个社会进步的前提下、有利于社会生态文明进步的前提下去追求经济效益,才能站得住。站在全社会角度上,必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个要求越来越高,对于水泥行业相当一部分节能减排没有达标的企业来说形势越来越严峻。

在会议上,各龙头企业领导人纷纷就行业面临的新常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对如何解决新常态下水泥行业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从未来经济发展来看,需求下滑是必然会发生的,水泥行业要如何先做好准备,储备好能量,在未来8-10年转型过程中能够胜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台湾水泥辜成允强调,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产能集中度提高、淘汰落后产能或者节能减排方面的举措,都是绝对正确的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在对比煤炭和钢铁业基础上,宋志平认为,“自律限产”是写好水泥供给端故事的关键之一。正是由于水泥企业在限产方面早走了一步,才会有这几年的合理盈利,才会有去年780亿的收益,否则的话,今天情况可能会比煤炭和钢铁行业更糟糕。

“我们要巩固和提高,把以销定产、错峰生产、市场竞合等做法常态化。限产有得也有失,但总的来看是以牺牲短期的利益和局部的利益,换取长期的利益和行业的利益。”宋志平指出,这些经验是我们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探索出来的,是用教训和代价换来的,必须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总的说来,未来行业的发展不能停留在原有的发展基础上。调整结构、推进兼并重组、加快走出国门的步伐、提高国际竞争能力至关重要,已是大势所趋;今后水泥业的发展要与整个国家的政策要求相一致。

 

多元发展推进兼并重组

从我国水泥行业发展阶段来看,政策明朗化为并购重组保驾护航,融资新环境为并购重组带来机遇,环保新战略为并购重组加重砝码。

毋容置疑,并购重组已经成为行业提升、企业扩张的关键手段。

在化解行业矛盾与挑战的对策上,结合会议“靠创新促进转型升级”的主题,乔龙德做出了阐释,当前必须要扭住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结构调整,使转型升级向纵深转折。在此基础上要着力推进产业组织结构调整,首先,需要研究新的兼并重组政策,使小企业有紧迫性,大企业有积极性;其次,要推广与支持交叉持股,在同一区域内交叉持股,发展各种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经济。

不难发现,去年底行业内并购重组动作频频,仅2014年12月份一个月内就有6次并购发生。综合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对兼并重组有关政策的不断完善、金融与股票市场改革、环保法与环境税有望今年出台等相关因素,加之早前拉法基与豪瑞的对等合并交易获得我国商务部准许等因素,显示水泥行业并购重组的内外部环境更加成熟。

对此,不免惹来关于对未来水泥行业并购的种种预测,甚至有传言称:2015年是否将会成为掀起水泥行业并购重组“大潮”的关键年?

结构调整和兼并重组是中国水泥的未来发展方向。

新形势下单纯靠错峰生产不能解决根本问题,需要进一步提高集中度,方式可考虑成立联合体。华润水泥总裁潘永红认为,一个区域的理想状态是保持3-5家企业,市场份额占60%-80%。

我国水泥行业前十大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一直较低,去年前十家企业的熟料产能占全国比重为52%,甚至还在往下降。会上,宋志平谈到,中国建材通过前一轮大规模并购重组,使行业集中度从2008年的16%上升至现在的52%;而国际上一般是70%-80%。

联合重组的核心是优化产业布局、整合市场、提高市场集中度,进而提高行业效益。宋志平在发言中将“市场集中度”形容是健康市场的“稳定器”:哪里集中度低,哪里利润率就低。即便企业运转率很高,只要市场集中度低,利润率也高不了。

对此,宋志平呼吁,大企业是市场经济的无形之手,要充分发挥C12+3的大企业作用,在各自区域加大联合重组力度。中国建材愿意与各大企业在各自的核心利润区内开展换股、参股、组建股份公司或者延伸下游产业链等方面的合作,推动市场逐步走上竞争有序、价格稳定、充满活力、健康运行的发展道路。

业内人士分析表示,2015年水泥行业需求环境整体好于2014年,供给端行业在严控产能背景下,产能增速下滑明显,更多动能将来自于并购重组。

更让业内欣喜的是,随着水泥企业“走出去”的紧迫感和自觉性的进一步增强,使企业间相互参股的形式迈出了新的步伐,为行业组织结构调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事实上,中国建材水泥股份公司先后向7家上市公司参股,打开了大企业之间相互持股的大门。目前一批骨干企业率先已领悟到走出去是化解产能过剩的出路之一,发展的布局不能只在国内搞过剩。海螺、华新等不仅已在国外投资建厂,而且还有新的探索和扩展。

这一切将意味着布局结构调整和兼并重组有了新的突破,它代表着中国水泥的未来发展方向。

加快时机走出过国门

目前我国水泥工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已经领先于国际先进水平,我们已经由一个水泥弱国变为水泥大国和强国,出口的水泥技术装备已经遍及全世界。

中国水泥协会前任会长雷前治在会上表示,中国水泥行业是很有希望的行业,是一个健康的行业,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水泥行业的技术和装备是世界一流的,二是中国水泥行业已经形成了世界一流的大企业和企业领导人,中国水泥企业在世界上有很强的竞争能力。

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促进冶金、建材等产业对外投资,在国际竞争中强筋健骨、发展壮大,对水泥行业下一步发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水泥企业“走出去”应是占领海外市场。

我国水泥行业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装备水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走出去”的最好时机已经到来,可以说水泥企业到国际上发展,已经到了厚积薄发的时候。结合水泥行业和海螺水泥的发展,郭文叁强调,我们“走出去”的时候,广大水泥同行一定要输出优质的产品、先进技术、先进装备和管理,要加强行业自律,维护我国水泥工业的良好国际形象。

据了解,近年来,海螺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开始着手加快海外发展、加大产能转移的力度,培育新的增长点,全面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通过三年多的努力,海螺已先后完成了对印尼、缅甸、柬埔寨、老挝等东南亚周边国家的投资考察和规划布局。

水泥企业“走出去”不是简单的装备“走出去”,而是占领海外市场!宋志平提到,当下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为中国企业的海外发展带来了机遇。

海螺是沿着“一路”――海上丝绸之路“走出去”,中国建材将沿着“一带”――丝绸之路经济带“走出去”,最近也在洽谈投资项目。

通过以资金、装备、技术和管理为带动,把工厂建到国外去,把生产能力转移出去,减轻国内新增压力,不能只围绕着国内市场想着扩建,这样视野也会更加开阔。而在水泥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希望国家能够在出口退税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会上,各龙头企业领导人几乎达成一致认识,在当前国内水泥行业进入需求相对稳定的平台期,水泥企业要抓住“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机遇,加快海外发展,输出先进技术、先进装备和优质产品,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实现从水泥大国向水泥强国的转变。

在海外发展过程上,深耕海外市场多年的中材水泥董事长隋玉民谈到,该集团的装备工程走出国门已经很长时间,在水泥工程、装备方面累积了一定经验,走出去要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法律、市场等条件的差异,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风险和困难。目前该集团走出去分了三个阶段:产品和服务走出去;收购公司,进入当地水泥市场;使品牌和标准走出去。

对此,中材水泥走出去也是当务之急,并已开始在几个地区布点,希望和兄弟企业把行业共同维护好,同时也把在海外的水泥企业扎扎实实做好。

在企业“走出国门”的问题上,部分企业也表示出顾虑。

从华新海外发展的经验看,政府的支持的推动作用非常大。华新水泥彭清宇表示,虽然海外是无限广阔的市场,但随之而来的风险也大,建议协会成立企业信息交流平台,希望通过平台获得更多信息。

冀东水泥副总经理贾增军则认为,行业应集中研究制定走出去的规则。

“水泥行业走出去,后方不能乱。”经历了台湾水泥业的兴衰并具有丰富经验的台湾水泥领军人辜成允谈到,到海外陌生的地方建厂,风险很大。

再就是产品外销。实际上真能外销的企业并不多,而且也不容易盈利。行业绝大多数产能都在国内,如何成熟理性的化解产能过剩,自律也好、错峰也好都是最重要的。台湾的做法是由龙头企业决策层经营出一种互相信任,心连心,手连心的兄弟情,在这种氛围下,我们才能在下一个十年,做好准备,养精蓄锐,迎接大挑战。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