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号/微信登录

人 生 三 段 式

记北京通达耐火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冯运生

更新日期: 2016年05月12日 作者: 沈颖 【字体:
摘要: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每个人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人生,其高潮低潮尽显人生的不同阶段,有一生高亢的幸运儿,也有一生低落的倒霉蛋,更多的是一条先扬后抑或先抑后扬或抑扬交织的人生曲线,加之中国社会动荡的大背景,每个人人生的大相径庭,就更加显得诡谲而耐人寻味。

一  文明的缝隙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每个人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人生,其高潮低潮尽显人生的不同阶段,有一生高亢的幸运儿,也有一生低落的倒霉蛋,更多的是一条先扬后抑或先抑后扬或抑扬交织的人生曲线,加之中国社会动荡的大背景,每个人人生的大相径庭,就更加显得诡谲而耐人寻味。

采访北京通达耐火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冯运生时,问其经历,他的回答很简单:三个阶段,1956年北京出生,1966年全家到安徽,1979年又返回北京。

北京—安徽—北京,北京与安徽相距上千公里,是一条什么样的隐秘的线,把这两地连在了一起?

这条线,时间长度是二十三年。线是由点组成的,有些节外旁枝的点,也各有其线,相交于某个点,然后或重叠,或平行,或时即时离,各有轨迹,也互相影响,它们共同构成了面,有了面,才能够展开,展开现实生活的复杂性与丰富性。

话要从1966年说起,那正是文化大革命开始的年份。8月,红卫兵发出一纸通告:为保证毛主席、党中央的安全,居住在京的所有黑五类(地、富、反、坏、右)一律遣送回原籍。

一纸通告,让十多万所谓的“黑五类”滚回了原籍。其中的很多人是父辈甚至祖父辈就离开家乡,无亲友投靠,其惨状不言自明,因无处可去,倒毙街头的大有人在。文革中的这段史实,在时间的淘洗之下已鲜为人知。冯运生的父亲原是傅作义的部下,参加了北平的和平解放,作为起义有功人员被新政府录用,安排在北京陶瓷厂工作。但到了人鬼颠倒的文革时期,起义人员想当然地变成了历史反革命,冯运生一家被遣送到父亲的老家安徽寿县县城。

寿县古称寿州,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当长淮之冲,东据淮河,西扼淠颍,襟江而带河,为历代兵家、政家必争之地,有中原屏障、江南咽喉之称。几千年的风云变幻,沧海桑田,寿州之古,依然如故。古城当有4100多年的历史,围城的古城墙,呈平面方形。北宋王安石变法期间,始动工修筑,起初为土墙;南宋为抗元,改成砖墙,并在四门筑有“瓮城”,每处可藏精兵千余,至今仍然可从城墙上见到印有“建康都统许俊”字样的城墙古砖。明朝时,城墙改造加固,使其兼有防洪的功能。城墙周长7147米,高8.33米,顶宽6.67米,是中国现存完整的古城墙之一。古城四门,名号有趣,由北至东,分别为“靖淮”、“定湖”、“通淝”、“宾阳”。如此命名,实为古人之愿望。北门临淮河水,常遭水患,取名“靖淮”,乃企望淮河平静、地方安靖之意;西门三临西湖,盼西湖之水不来危害古城,故名“定湖”;南门护城河南通淝水,定名“通淝”;东门“宾阳”,东迎嘉宾太阳,寓意春天紫气东来、盛世吉祥。

冯家到此,哪有闲情逸趣说古看景?老家早无近亲,几个远房亲戚,一是生活窘迫无力施援,二是政治高压避嫌为上,亦不便出面接待。找了好久,才租了一间四面漏风、只有几平米的草房栖身。

冯运生生在京城,长在京城,不用说住草屋,见都没见过,只隐约记得杜甫有一首诗似与草屋有关。他这才知道,瓦房是城里人的专利,在南方,多少农家世代与草屋为伴!世间风雨多变幻,唯有草屋安如山。

屋顶的草泛黄,干韧,带着一股霉变的味道,屋檐下的草已被炊烟熏黑。屋内阴暗,潮湿,窗棂破损,木门难掩,聊避风雨而已。草屋带给他一种前所未有的人生体验,他初尝到生活的苦涩与残酷。

接受现实是一种痛苦的选择。在寿县的日子里,贫困这把达摩克里斯之剑,始终悬在冯家的心头。冯运生像是从一个文明的地面,突然坠落到一个蛮荒的黑洞,空间上是从北京到寿县,时间上呢?那种坠落更惊人,从现代掉进古代,或说是掉进人类生活的早期,他被抛入了时间的深处。现实要求他,必须扯断身上文明的负担和羁绊,全力应付眼前严峻的生存问题。

求生的本能是那样强大,刺激出蛰伏在身体里的多种能力,从现代进化向原始的方向倒转,进化过程中闲置、萎缩、淘汰的能力被激活、唤醒、重新获得,他很快适应了穷乡僻壤的环境,上山砍柴,做小买卖,当临时工,为了生活,他几乎什么都干过。常走的路线是从寿县到淮南,一百来里地。每当干完了活,或收了摊,他总要在这两个县城里转转。无心的闲转倒转出了兴趣,那正是文革的高潮时期,满街的大字报让人应接不暇,从国家大事到小道消息,应有尽有,不一而足,其中亦不乏妙笔生花的美文,在大字报前流连忘返,成了他生活中的一大乐趣。

大字报是那个荒谬年代最明显的视觉符号。那些黑色的墨迹,却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他学业中断的缺憾,他的文字基础就在这日复一日的浏览中潜移默化地得以奠基。见过冯运生的人,大多会被他对国家行业政策、技术发展方向等如数家珍、滔滔不绝地解读留下深刻印象,他似乎对词句的安置有一种先天的本能,殊不知,那文化底蕴的来源归功于大字报。

这是一则中国版的黑色幽默,一种哭笑不得的幽默,悲剧内容和喜剧形式交织混杂,充分表现出时代的荒诞、社会对人的异化、理性原则破灭后的惶惑,以及在文明缝隙中的自我挣扎。

这是冯运生在文明的层次中,在进化与退化层次中的人生经历,是他一生中至关重要的经历,奠定了他吃苦耐劳、不惧艰难的秉性,使他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受益匪浅。

 

二  文明的回归

1979年初,喧嚣十年的文革的氛围渐渐淡化,社会生活逐步走入正轨,曾经的官员官复原职,曾经的“右派”摘了帽子,曾经的“造反派”成了罪人,曾经的知青汇入返城的大潮,曾经被遣送的“黑五类”重回京城。一别十三载,曾经的孩童已成青年,冯运生看着破旧的老屋,熟悉的街道,拥挤的人流,触景生情,贺知章的那首《回乡偶书》自然而然地涌上心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一种老年心态才有的沧桑之慨油然而生。冯运生从小就爱读书,有志向,但文革把所有的梦想都打碎了,回北京了,从桎梏年代的突然解缚迸发出的热枕,化为“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第一次上街,他就买了一套“青年自学丛书”,利用空闲时间,跟着广播学习。

返城后他即顶替母亲在北京皮件五厂上班,为照顾父母年事已高的父母,年底,做了一次逆向而行的调动,回到父亲的单位北京陶瓷厂,从城里人变成了郊区人。但郊区并非寿县的穷乡僻壤,北陶,或许是他的安身立命之地。

春天来了,杏花,桃花,梨花,樱花,李花,衬着时代的底色,开得绚烂而迷醉。

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人称之为“黄金年代”,如果说文革是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那么,八十年代则是打开了一个百宝箱,各种思潮、观点相互汇集、碰撞、贯通、融合,没有戾气,没有铜臭味,人们走出了封闭的铁屋子,尽情呼吸着新鲜的空气。

跟上变革的时代,首要的是用知识武装自己,冯运生是维修车间的钳工,据说是很有技术含量的一个工种。庆幸之后,他发现自己连一张简单的图纸都难以看懂,一些基本的机械工业常识也是云里雾里,似是而非的。为了生存,首先是与弟弟妹妹们一起重新开始学习——掌握“应知应会”的基本常识。其次是要抓紧时间提升自己,追赶已经失去的十年,不要被这个开始飞速发展的时代淘汰。工作、学习、生活,在紧张的节奏里前行,书本与生命从未有过地密切相关。在寿县为了生存,是从文明向蛮荒退化;现在,为了生存,又要从蛮荒进化至文明。生活开了一个多么大的玩笑啊!今夕何夕?人类造就了时间的囚笼,面对变幻的世界,他似乎对虚拟的时间概念都产生了错觉。然而,“曾经沧海难为水”,进化中从体力到精神的负荷,相比退化中的负荷毕竟轻了许多,对于冯运生来说,这点困难不算什么。虚心求教,心细如发,不长的时间里,他就可以正确使用工具、刃具和量具,对比着图纸,熟练地加工工件了。他身上似乎蕴藏了使不完的精力,学会了钳工,没多久,司炉、电气焊等好几个本子也拿到手了。刚进厂的学徒工,没什么可想的,只是揣着个朴素的愿景,觉得多学点技能不会吃亏。他带着匠人的专业和细致,用“手艺”构架着自己的理想王国——这种专注,被称之为“工匠精神”,经美国作家亚力克·福奇的大力推崇,现已风靡世界,目的是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个性定制”趋势。冯运生并非先知先觉,他只是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恰好与今天的感召形成了契合,而为他当时的思维高度做了一个恰如其分的注脚。

掌握了工种技能,他又朝着新领域掘进:参加会计、统计培训班,考取了建材管理学院,历时两年的脱产学习,大大提升了企业管理的理论水平,获得了中专文凭。他仿佛是刚从沙漠中走出来的饥渴的旅人,一头扎入清凉的泉水中,饱吮不已。

人生道路总是和时代际遇紧密相连。冯运生回厂后分配到生产科,历任综合统计、生产调度、副科长;他认真审慎的工作态度,集思广益的工作方法,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埋头苦干的工作精神,使他始终处于厂领导的视线之中,1987年,企业领导班子调整,他从副科级,破格提拔到副厂长,那年,他31岁,六个车间,五百多人,生产、销售、劳动、安全都是他一人抓,时代的波澜,造就、滋养了一个青年好学向上、勇于担当的坚韧内核。

谈及这段时光,冯运生感慨不已:“在北陶,我把所有的职务都干遍了,副厂长,副书记,厂长,书记,董事长,经历了北陶改革开放的全过程,既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

没有显赫的家庭,没有光鲜的学历,依靠自己的能力,他照样唱出一曲“强者之歌”。

 

三  北陶的蜕变

北京陶瓷厂是1958年成立的国有企业,其缘由要追溯到1959年的“十年大庆”。为庆祝建国十周年,党中央决定在北京建设十座有纪念意义的地标式建筑,计有: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美术博物馆,北京农业展览馆,民族文化宫,北京火车站,北京工人体育馆,北京工人体育场,华侨大厦。因规划时间较长,那几年建设的也不止十大建筑,故而十大建筑出现过几个版本,但大同小异。为了给十大建筑配套,北京陶瓷厂就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了。那时,市场上不乏见到北陶出产的天坛牌马赛克、卫生洁具、陶瓷珠,电厂用的高压电瓷,化工厂用的溴素瓶,甚至老百姓用的大蓝边碗,一句话,市场上需要什么,北陶就生产什么。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北陶为首都,乃至全国的建设做出了贡献。但计划经济要定产、定价、定渠道,北陶产品,首先供应城建、建工、房修一公司(专门服务中南海的公司)及北京四大瓷店等,经常性的供不应求。计划经济自身“短缺”的弊病,的确给国家建设、企业生产造成极大困难。冯运生至今还记得,厂里需要几吨水泥,都要打报告给建委材料处报批,批准后再到琉璃河水泥厂拉回水泥。所以,改革开放不仅仅是因为揪出了“四人帮”,更重要的是,旧有的经济体制已无法适应大规模生产建设的需要,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了。

时间到了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建材产品的缺口依旧很大。当时国家建材局的领导,迫于供需之间的巨大差异,提出“大家办建材”的决策。决策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但由于没有相应的监管体系(在当时的语境下,似乎也没有监管这个概念,更遑论实施了。此说只是想指出市场混乱的原因,并无苛求前人之意),造成集体、私营一哄而上,且不说小厂,仅初具规模的就有唐陶,咸陶,温陶,惠丰等十大陶瓷厂。个体经济具有工具简单、操作方便、经营灵活等特点,很快就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但也造成资源的浪费。随着一波又一波价格浪潮的冲击,北陶在原有体制的束缚下,“船大不好调头”,显得力不从心,竞争乏力,从盈利到持平,最终陷于亏损境地。在此“生命攸关”之际,在集团领导的支持下,冯运生与厂领导班子不失时机地做出“引进发展”的决定,通过引进技术,改变落后面貌,实现产品结构的调整。在考察了欧美、日本市场后,一致认为,日本东陶公司的技术最为适用。

说来惭愧,陶瓷是中国人发明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陶瓷大国,在英语里,中国与陶瓷是同一个单词。但近代以降,中国的陶瓷工业逐渐落后,1949年后,国家更是每年都要花大量外汇进口陶瓷产品,不能不说,这是建材人的耻辱。

1992年,由北京市,国家建材局,北陶合资引进的年产20万件陶具生产线投产。

引进过程让冯运生终生难忘。他生性谨慎,作为建材行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身负引进技术大任,更是举轻若重,事无巨细,不敢有丝毫大意,所谓“唯日孜孜,无敢逸豫”,既有“案牍之劳”,也有“夜战之苦”,以致工程结束后,他感到“身心交瘁”般的疲惫。同样,收获也是很大的,他看到了严谨,看到了有序,看到了精细,也看到了差距。

此时我国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已经兴起,各类宾馆、写字楼如雨后春笋,千姿百态,争奇斗艳,城市面貌日新月异,高档洁具供不应求,北陶引进的生产线,当年投产,当年受益,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如此之好的市场形势,让日本东陶公司坐不住了,他们主动提出合资的要求;中方这边,也正为“供不应求”而无法创造更多产值大伤脑筋,双方一拍即合。这样,静态的引进变为动态的合资,中方的技术研发、配套能力、企业管理都可以不间断地进步,日方可获取较高利润,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双赢方案。1994年,北陶拿出优质资产与日本东陶合资,先后组建了北京东陶有限公司和东陶机器(北京)有限公司,高中档卫生洁具的年生产能力达到200万件。企业实现了产品结构的调整,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资本的多元化。

冯运生对合资的运作深有体会。在参股的合资企业中,怎样发挥党团组织联系群众的作用?他认为,维护四个利益至关重要:国家,企业,合资方,职工。其中首要的是维护合资各方的利益,只有这样,才不会发生内斗,才会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企业才能发展,四方利益才能兼顾:企业得到利润,国家得到税收,合资方得到红利,职工涨了工资。其结果是企业有了凝聚力,职工有了归属感。

蛹化成蝶。

四  二次创业

北陶已经塌陷,旧厂房,旧设备,旧产品,连同它的历史,变成硕丽无比的废墟。它残余的幻影,让多少厂里的老人,泪眼婆娑地固定在偶像的坐姿里。澄明之风吹过,一切渺然无形……

所谓蜕变是与母体分离并开始自我成长的过程,是一个由蛾转变为蝶的过程,北陶蜕变后,冯运生并没有随蝶而舞,迎风而飞,却留在了壳内,以通达耐火材料厂厂长的身份,负责合资后富余出来的八百多名中的安置工作,那是1993年。

留在老厂的空壳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精神的躯体空壳。而精神,冯运生早在寿县的大山里就觅到了。

当时的通达,是北陶的一个下属小厂,以陶瓷生产中的碎料为原料之一,生产新型干法水泥窑的预热器配套的耐火材料,工人仅有十余名,年产值不足100万元。生产是用电动机拉着石碾子转,从进料、生产到产品包装发运,全靠人搬人拉,生产1吨产品前后搬运达五次。有道是三把铁锨两杆秤,名为工厂,实则是原始粗放的手工作坊,折腾一年下来,也生产不了几百吨产品。

尽管想了许多办法,但对于一个三产小厂来说,八百人实在是个过于庞大的数字,冯运生绞尽脑汁,也仅仅分流出一半职工,剩余的一半只能留厂待岗。如何安置这部分职工,让冯运生寝食难安。日本东陶海外事业部部长感叹道:“过不了两年,北陶或许不复存在,成为历史。”一句无心的感叹,却激起冯运生“二次创业”的勇气,他对领导班子的成员说:“与其坐吃山空,只等分红,不如另辟天地,放手一搏!”“二次创业”成为领导班子的共识。

创业难,二次创业更难。难就难在没有了主业,一切都要重新开始。出路在哪里?

一种敢于决绝的浩然勇气,即使达不到,也会逼近一个难以置信的希望。

从新型干法水泥发展的现状,冯运生敏锐看到了其未来发展的向度:“干法水泥的发展,肯定会导致耐火材料的巨大需求,主业没了,把通达厂的副业做大,这就是我们的出路。”

话语文本很快成为行动文本,加强力量,增添设备,组织技术攻关,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

通达厂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为了推销产品,扩大市场,冯运生下足了狠功夫、笨功夫。一是用书写的原始方法,对照全国水泥企业通讯录,给水泥厂家发寄产品广告。几千家水泥企业,要糊信封,写地址,白天写不完,下班后带到家里继续写。还在上小学的女儿,也和父亲一起挑灯夜战,信封上,忙碌着一双稚嫩的小手……

二是上门推销。冯运生带着司机,开着一辆桑塔纳,一连跑了二十六天,最多的一天行驶了七百多公里。宾馆太贵,只住小客栈;找不到吃饭的地方,一口面包一口水应付下肚皮;有时实在太累了,就在车里打个盹。水泥厂大多建在偏远地带,车子跑在寂寞的大道上,天色晦暗,景色单调,但只要远远看见预热器塔架——在梦里也是最明亮的景观——就有了主攻的目标,人就变得兴奋起来。全部身心都关注于水泥厂,其地标性建筑无形中提升了刺激的阀值。他们从北京一路东行,最后到了上海,途中跑了八十多家水泥企业,签下了六个合同,其中包括海螺公司。六个合同不多,但这是事业的发轫点,起跑点,通达的腾飞自此而起。为了实施多元化市场战略,把产品打入石化行业,冯运生专程到大庆推销,零下二十多度的冬天,在厂长的家门口,守候了一个多小时。“只要大庆用了通达的产品,石化行业的大门就打开了,吃多大的苦也值!”冯运生打心眼里这样认为。他用真诚和热枕,结交了许多朋友,建立了广泛的人脉关系,推开了一扇又一扇企业的大门。为此,冯运生总结出“千山万水、千言万语、千辛万苦、千方百计”的“四千”通达服务理念。

引进人才是冯运生另一件要做的大事。小厂招聘人才的难度很大,没有梧桐树,怎引凤凰来?冯运生求贤若渴,苦口婆心,引导应聘人员用发展的眼光,看到公司的远景:梧桐树尚属树苗,但假以时日,定会树冠如盖。冯运生常说:“是虎给你一片山,是牛给你一片田”,其内在的激情和真诚,表现出强大的人性整合功能,感动了应聘者。 1995年引进第一个学机械的大学生韩忠毅,1996年又引进学材料的李平、范泳等多名大学生,之后逐年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建立起了一个科研、装备小团队,专注于技术开发和设备改进。通达,在冯运生的运筹之下,改变着生产经营面貌的同时,也改变着人力资源结构。

经过研发和技术改造,1997年通达公司建成了国内第一条年产5万吨的生产线,第一次实现了不定型耐火材料的工业化、标准化生产。时任国家建材局局长张人为亲自剪彩。一时间轰动行业,参观、学习者纷至沓来,通达的名声不胫而走。从手工作业到机械化生产,是通达通过技术开发获得的一次重大飞跃。目前,国内水泥行业万吨级生产线、石化行业百万吨乙烯生产线及千万吨大炼油厂、电力行业30万千瓦以上CFB锅炉、冶金行业大型炼铁高炉,都在使用通达的产品,掌握了技术制高点的通达逐渐提升着市场占有率。

2007年11月通达公司成功实现私募增资,引入了中材国际、北控高科等多家战略投资者,开创了在发展业务市场的同时借助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发展的新途径,实现资本引入与业务提升相互促进的发展目标。私募增资之后,公司于当年12月股份制改组并挂牌,进一步优化了公司治理结构,促进了科学规范、高效运营,加快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企业发展,为客户、为社会、为股东创造价值,并为今后进入资本市场打下了坚实基础。

2007年公司并购重组河南巩义中原耐材公司,实现了国内顶尖不定形耐材企业与知名定型企业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进一步拓展了市场领域、完善了产品链。这次交易最大的潜台词是:一直生产不定型耐火材料的通达公司拥有了一家占据冶金行业相当大的市场和良好口碑的定型材料生产企业,从此形成集设计、研发、制造、配套、配送、施工、维护为一体的“通达耐火系统”。冯运生感叹道:“以前在一些工程招标中,因为不生产定型耐火材料,不得不求助于别人,现在我们可以从专业的角度提供耐火领域的全套解决方案了!”

为加快产品上下游延伸,打造耐材全产业发展链,2010年公司在山西阳泉开工建设国内最大的年产15万吨均质合成耐火原料项目,一支知识型、复合化的通达团队来到阳泉,他们在山沟战寒暑、洒汗水、拼智慧,一座现代化示范工厂拔地而起。阳泉故事于2011年7月还登陆了央视“七一”献礼节目《创新无限》,山西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到生产现场调研,充分肯定项目的集成创新特点和样板作用。

除了阳泉原料项目,通达耐火新型耐材项目落户山东淄博周村,可年产3万吨新型不定形耐火材料。山东及周边地区是通达耐火重要的区域性市场,冶金、电力、水泥、石化等产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山东淄博地区设立生产服务基地,将大幅提高通达耐火对客户的响应速度和综合服务能力,更好地服务山东及周边客户。

公司与贵阳清镇市就推进西南耐材产业发展达成了广泛共识,将充分发挥通达耐火的技术、品牌、市场、资本等优势和贵阳清镇的资源、交通、政策等优势,加快贵阳、贵州乃至整个西南地区耐火材料产业的升级。贵阳年产10万吨铝矾土合成原料和年产5万吨高档耐材制品等项目,将大幅提升贵阳地区铝矾土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成为贵阳地区科学发展、集约生产、彰显生态与社会效益的耐火制品与原料工业示范项目。

2009年,是冯运生接手通达公司的第十六个年头,公司年销售收入从当初的几十万元,增长到近6亿元,利润达到5500万元,增长了一千多倍。通达,已成为全面服务于冶金、建材、电力、石化等国民经济基础行业和垃圾焚烧、余热发电等环保产业的知名企业。目前,国内外已投产的日产万吨级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有13条,而由通达服务的就有9条。

冯运生在资本运作上的“点金之手”,对面临亏损或已经亏损的国有企业有着极大的启示作用。经济体中的投机融资和庞氏融资比重越大,杠杆化的现象就越严重,就越有可能爆发债务危机,大多数企业的亏损,都是过分依赖贷款杠杆所致。当前实行的贷转股,即是因为经营不善而无法按期还债,或者已经无力还债的企业或公司过多,只好把拖欠银行的贷款转成股权给银行持有。通达公司在需要资金借力发展的时候,却明智地没有选择借贷,而是通过资本市场实行股权投资,避开了有可能发生的多头债务而无法自拔的漩涡。你可以认为这是“远见卓识”,也可以认为这是“歪打正着”,即使是后者,也是在高度审慎关照之下的“正着”。这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人们对于资本市场还十分陌生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对照资本泛滥的今天,这种选择显得尤为可贵。

令人耳晕目眩的资本运作手段迅速地拓展着势力范围。它的成功实践,开创了金隅集团在非集团层面融资的先河,打造了一个金隅集团旗下建材主业以外的制造业品牌,留给人们深深的启迪:任何行业都充满着机会,只要你用心去做,都可能成为行业的领头羊。

 

五 一生的事业

写冯运生,无法不写通达,通达是他二次创业的结晶,也是他的事业,是他一生都可以引以为豪的事业,这两者已合成一体,无法分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塑造,在新时代的维度里,寻找自我坐标。创业通达,也给冯运生带来巨大的荣誉,他先后获得“首都五一劳动奖章”、“北京市群众心目中的好党员”、“北京市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并于200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上,代表全国建材和耐材行业登上“工业发展”庆典彩车,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

要写的实在太多了:

 

北京通达公司陆续搭建多个创新平台。2004年投资4000多万元,兴建了8400平方米,设备总值1300元万的新型耐火材料技术中心。当年被认定为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同年公司被国家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技术中心成为高端人才脱颖而出的孵化器,不少人成为公司高管、技术带头人和管理骨干。

2006年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建立起2个CNAS国家认可实验室,2009年获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 2010年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011年由市发改委批准成立北京市首家绿色高温新材料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构筑了行业领先、世界一流的自主创新平台。2012年11月16日,耐材行业首个院士专家工作站落户通达耐火公司,使高端资源汇聚通达耐火。中国耐火材料行业泰斗、中科院资深院士钟香崇的进站标志着行业领先水平的院士专家工作站自此诞生。公司本部从事研究与试验发展等科技活动的人数占员工总数的40%以上,现公司拥有大学学历300余名,硕士生60余名,博士生10名,平均每年都有数十名专业人才进入公司,且每年均有博士进站开展博士后科研工作。

北京通达在拥有高素质团队的基础上,着力在管理上下功夫,他们扎扎实实地学习了日本的精细化管理,并与之建立起了一种资本、技术等管理方面的合作关系,学习其敬业精神、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深入开展5S、QC、KYT、TPM等管理活动,使得企业的管理基础非常扎实。这种有效、现代的管理理念,既保证了企业清洁文明的生产环境,还极大地提高了企业员工的素质、自我管理能力等。这就为北京通达培育了应对市场千变万化的王牌竞争力和核心竞争能力。按冯运生的话说就是“不管客户怎么需求,不管市场如何的竞争激烈,我们都可以依靠管理和高素质团队的力量给予应对”。

北京通达制定了工资激励机制,如按新产品销售收入提取一定比例奖励有贡献的人。对有疑问的人,冯运生回答说:“既然我们能用钱买技术,支付给外面的专家,为什么不能奖励企业自己的研发人员和创造者呢?”有了这个机制,通达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推出,并获得五项国家专利。

北京通达在业内较早提出“通达•耐火系统”的服务理念,即向客户提供集耐火方案、工程设计、耐材研发、产品制造、整体配套、工程实施等于一体的EPC服务体系,这既是技术创新、服务创新、营销模式创新的集合,又是市场的呼唤和客户的需要。通达耐火通过建立、塑造和提升系统各环节,建立起完整的耐火系统,为高温行业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实现“点对点服务”向“链对链服务”的转变,加快与国际同行业服务模式的接轨,向“生产性服务企业”转型。“通达•耐火系统”成功应用了国内近百条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窑,为其提供了独家整体服务,并广泛应用于全球客户,牢牢占据高端服务领域,如水泥行业10000t/d级新型干法水泥窑、电力行业大型CFB锅炉及超临界发电装置、冶金行业大型高炉、热风炉与炼钢连铸装备、石化行业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等重点工程。通达耐火的低碳服务已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及海外50余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集约化制造、专业化服务、国际化经营、现代化管理”的发展新格局,加快向“打造国际知名品牌、打造中国耐火材料生产的旗舰企业”的未来定位迈进。

北京通达坚持大力开发绿色耐材产品,通达自主创新的矾土基均质耐火原料技术体系,综合利用资源发展原料工业,为制品工业提供绿色、均质原料,被列为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为解决困扰水泥行业多年的Cr6+污染问题,通达率先在业内扛起全面无铬化大旗,经过多年持续创新,形成了行业领先的整窑配套“无铬化”体系。自2009年起,环保无铬砖在国内数十家水泥集团和重点企业应用,并出口到巴西、印度、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市场应用数万吨,其中公司专利产品方镁石复合尖晶石砖使用寿命超过一年乃至一年半以上,使用效果明显,具有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该技术成果于2011年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并荣获多项科技奖。

新型不定形耐火材料是通达的拳头产品,高强耐磨浇注料、高热高铝浇注料等系列产品技术水平属国际领先水平;新型高档定型耐火制品是公司的又一支撑产品,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在打造通达品牌的同时,冯运生依靠北陶多年来积淀的商誉、渠道等优势,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途径,现北陶已经是TOTO产品最大代理商,年销售额超2亿元,并培育经营了商业新品牌“蓝岛金隅百货”,创下了京城百货业当年开业、当年盈利的佳绩,成功开拓了北陶拓展都市经济的发展新路。

经过十多年的艰辛跋涉,创新发展,如今的北陶已步入“生产集约化、服务专业化、经营国际化、管理现代化”的发展新时期。过去,合资的东陶是“红花”,北陶是“绿叶”,是一个花枝上的“红花配绿叶”;如今,北陶发展起来了,东陶和北陶变成了竞相开放的“并蒂莲”,形成合资企业和国有母体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大好局面。2009年,共实现销售收入14.2亿元,利润超过2亿元,人均收入达到5.1万元,同比均增长两位数以上。与引进是的1992年相比,企业经济规模增长了176倍,利润净增2亿元,员工收入增长了18倍。

北京通达二十年的持续攀升,并未有减弱的趋势,按冯运生的话说就是:“总觉得有些干不过来,真有点‘方兴未艾’的味道,就是感觉有些力不从心,本来还想干更多的事情,尽管我们每年引进了不少的人才、开发了很多的产品,管理也在不断的提升,可依然觉得人才和管理相对滞后,这也成为制约企业更强发展的因素,也是今后需要着力提升的问题”。        

时间的指针指向2016年,冯运生整整60周岁。他退休了。不是因为厌倦,不是因为疲惫,不是因为身体,不是因为能力,对于退休他看得很豁达:到站了就退下,后面还有年轻人,不能因为我占着位子挡了他们的路。欢送会上,他发言后给大家鞠躬,腰未及直起,台下所有的职工都不约而同地起立,热烈、整齐的掌声久久回荡在会场上空。冯运生的眼眶红了,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充实和满足。金杯银杯不如职工的口碑,晋升高升不如职工的掌声。

当一个新时代来临,才有可能开拓一片新天地,在冯运生的身后,一个星光灿烂的群体,正欣慰地看他前行。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