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号/微信登录

试论水泥企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更新日期: 2016年05月31日 作者: 谢克平 【字体:
摘要: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在今年的两会上得到进一步的酝酿、讨论,并在宏观层面正落实展开。但仅仅如此还远不够,两会还要求各行业要有精准的政策,企业基层要有对应性的措施,制定落实中央布署的行动,确保此次战略性转移顺利成功。

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在今年的两会上得到进一步的酝酿、讨论,并在宏观层面正落实展开。但仅仅如此还远不够,两会还要求各行业要有精准的政策,企业基层要有对应性的措施,制定落实中央布署的行动,确保此次战略性转移顺利成功。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与难度

中国自从改革开放大政方针确定以来,经济发展的速度已令世人瞩目,百姓的生活也有翻天覆地的提高。当时因为国家什么物质都困乏,对各种产品的需求都非常旺盛,但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供需矛盾已发生明显变化,需求方已经从量的简单满足,上升到对质的高端追求。国民蜂窝似地到日本买电饭煲和马桶盖,就说明了这点。此时供给侧如果再不重视效率与质量,这种发展将会走到尽头。为此,只有对形势发展有清醒判断,加深对经济学家观点的理解,才能更深入认识中央决策的现实意义。

应当承认,这种观点能被广大基层决策者们所理解,尤其是企业领导人所接受,并不会那么容易。回顾九五期间,中央就曾高屋建瓴地提出要从粗放式经营转变为集约式经营,如果那时真能认真执行这个战略,就不会像如今这样什么都在过剩的同时,又什么都仍不足,就不会有到日本采购电饭煲及马桶盖这回事了。遗憾的是,在09年国际金融危机之时,国家为了避免经济发展速度遭其影响,又靠增加四万亿基本建设投资应急,又是靠需求侧刺激了经济的高速度增长,确实也提高了基础设施的水平。但这种刺激不可能持久,而且也助长了供给侧更进一步粗放发展,留下了当今‘无效供给过剩,有效供给不足’的后遗症。

这段发展史告诉我们,从需求侧促进经济,比从供给侧努力要来得快捷、省事,容易落实。就是今天,尽管大家都在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时,仍有很多企业领导人只盯住市场不放,只要市场稍一宽松,他们立马将注意力放在打价格战、争夺用户上,又把提高企业经营素质的事忘在一边;这种理念即便在市场萧条时,也只能提出共同限产保价的策略,或不分青红皂白地让所有企业一律避峰生产,发出禁产令。总之,是立足于如何瓜分市场罢了。为什么不能按市场经济规律,对能耗低、产品性能高的企业开绿灯,让那些真正的僵尸企业破产呢?只因这样做太费事,政府决策一刀切最简单,企业对结构改革要动脑筋,花更大的精力去摸索。然而,经济发展的规律证明:只有从供给侧努力,才能对当今产能过剩的局面实现釜底抽薪,如果仍在需求侧打主意,则只会延长效率不高的企业存活。

中央今天能制定从供给侧进行结构性改革的决策,并非易事,要靠掌舵人高瞻远瞩的气魄,壮士断腕的勇气,以及运筹帷幄的谋略。比如拿出1000亿安置僵尸企业的员工等等。但该决策需要供给侧企业用结构性改革去响应,要求各行各业从基层努力提高素质、提高效率。因此,说一千、道一万,真正的务实是需要立即认真讨论一下,水泥行业中到底有哪些是需要从结构上进行改革的内容。

二、水泥企业中需要结构性改革的内容

自从水泥生产转变为以预分解窑为核心的新型干法工艺以来,随着产能巨大提高,单位能耗已经大幅下降,劳动生产率大幅增长,似乎企业间的差距在缩小,在不少水泥工作者看来,企业素质已经高得相差无几,甚至没有什么需要改革的内容了。真是如此吗?

至今,我们的水泥性能还远不能满足混凝土行业的要求,甚至与现代混凝土的发展方向相左,可以归为水泥性能上的结构性改革;至今,我们的水泥节能减排任务仍相当艰巨,不仅自身节能水平有待提高,污染有待降低,更远未承担起循环经济中清道夫的重责,这可以归属经营指标上的结构性改革任务;至今,我们的水泥企业劳动生产率,相比国际先进水平,仍有一半以上的差距。难道这几方面不都是直接影响企业效率、提高供给侧素质、急需进行结构性改革的内容吗?

如果是,就需要进一步讨论:这三方面结构性改革的具体内容究竟有哪些,如何付诸实施,需要多大投入。为此,不妨将一一展开分析。

三、水泥性能上的结构性改革

1、水泥性能的改进方向

任何产品在性能上的改进,肯定是企业结构性调整的重要内容。它的改进不但要不断满足用户的要求,更是企业节能减排的重要渠道。水泥性能的提高同样如此。为什么如此呢?

因为衡量每个产品的性能是否为进步,很重要的标准就是不仅自身生产的耗能少,用户在使用该产品时也能更大程度节能,其中延长使用周期只是最大程度节能的一个方面。因水泥不是最终供国民直接使用的产品,它的直接用户大多是混凝土制造商及建筑物施工者,正是通过他们的努力,最终才让包括水泥生产者自己在内的全社会民众享受到它的性能。因此,判断水泥性能的进步,用建筑物的耐久性判断,这个过程需要很长,甚至长过人的寿命。但无论多长,这个标准是勿庸置疑的,只是需要寻找与制订更切合实际的标准。

水泥人应当清楚:随着外加剂等各项技术的进步,高性能混凝土并不再只靠水泥的标号、强度,甚至是掺加量,而是要求产品有更好的韧性,以提高耐久性[1]。对于任何材料,它的强度与耐久性并不是一回事,更不一定正相关,相反,高强度带来的是牺牲韧性的高脆性。要想兼顾二者,就要恰到好处的综合考虑。很多工程的混凝土开裂,破坏了结构的整体性,已经是耐久性的大敌,当然其中的原因很多,但如果将水泥磨得过细,过分追求早强,就必然脱离不了干系。

为了实现混凝土耐久性,就势必要求水泥提高各种性能的稳定性,即长期地保持匀质。因为性能波动的产品,不只难以让用户充分使用产品的性能,而且也是建筑物耐久性的重大威胁。在所有现代产品中,水泥几乎属于性能波动最大的产品,这表明以往水泥生产控制质量的能力太低,所以才有富裕标号的要求,且因控制能力提高过慢,让我们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但随着新型干法水泥对均化技术的提高,以及计量、控制能力的改善,各企业产品的稳定性都有了较大提高,但同时也拉开了差距,仍坚持原有概念管理的企业必将是落后者,至今控制半成品质量的指标,仍在沿用合格率,却对标准偏差格格不入,就是明证。尽管出厂水泥质量已经使用标准偏差来表示稳定性,但该如何缩小偏差,却少有下文。这完全表明稳定性的概念并没有占据水泥生产的指导地位。

其实,评价产品性能好坏完全可以通过它的市场售价高低评价。凡耐久性、稳定性高的产品理应通过售价来表现客户对它的满意程度。当今拼命降价正是较少依存质量竞争优势的结果。尽管有少数企业能实现价格高占领市场,但一是这样的企业为数不多,二是更多是靠需水量低、含碱量低等性能在比拼,能靠稳定性高获得好评者少有。至于能以耐久性比拼质量,当今尚还抽象,因为该性能难以短时间显现,无法为直接用户所买账。

将提高水泥标号作为水泥性能的改进方向,显然是混淆了强度与耐久的差异。照此逻辑,莫非混凝土只有取消低C20、C30标准,才能提升建筑物质量及耐久性?显然这是在鼓励水泥与混凝土行业可以恣意浪费材料的性能,与节能减排唱对台戏。更何况,高标号水泥生产的难度并不大,并不可能难倒任何小型水泥企业,过去没有新型干法工艺时,52.5#水泥不是照样在生产。但是能满足现代混凝土性能要求的水泥,决非谁都能生产,即使是大型企业,如果理念不变,同样生产的是大陆货,是没有竞争力的产品。

有人假借西方国家的水泥都是高标号,成为我们跟踪的理由,实际人家根本没有按照强度划分水泥的性能等级,不是强调标号、强度,反而在考虑综合利用各种工业废料,强调提高水泥的耐久性能。

2、水泥性能的提高空间

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目标,应与水泥节能减排紧密结合,才能表明方向的正确性。

⑴ 充分发挥熟料在水泥中的作用

谁都知道,已经非常明确的结论是:当今熟料在水泥中的强度发挥并不理想,大约有一半对提高水泥强度无用,更不用说对混凝土发挥积极作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过细(<3μm)的熟料水化太快,三天内便发挥殆尽,后期强度反而变低;过粗的熟料(>32μm)则长时间、甚至数年后都难以水化。如果能让熟料在粉磨中最大比例地介于二种尺寸之间,而且让它与水泥中其它组分实现最佳粒径组成,就会产生最大节能效果,且性能大为改善。因为这样的水泥,水化的需水量自然减少,水化热也自然降低,会大大缓解混凝土开裂的趋势。而不是按照靠增加熟料用量、提高水泥标号的路子走下去。

然而,这个目标的实现决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行业中有识者的创新劳动与努力。

⑵ 提高水泥性能的稳定性

这方面有大量工作可做,并且可以立即落实:

① 必须要从原燃料进厂开始,必须有足够储量的矿山,并按计划开采。否则就不可能稳定生产。稳定性的提高不只是有利于满足用户要求,而且也有利于生产自身能耗的降低,有利于产量及运转率的提高,有利于排放达标的治理,有利于提高余热发电量。

② 为了提高稳定性,就应当配置在线检测参数的仪表,如中子活化分析仪、废气成分分析仪、粒径分析仪等,并学会正确使用。有不少企业的仪表未发挥作用,不能只怪罪制造商,水泥企业自身也未学会利用它发挥作用,但这不能成为不使用的理由。

③ 为了稳定运行,就要求设备维护中努力消除隐患,实现完好状态的运转,不仅要提高设备巡检维护的质量,还是提高设备订购的质量。

    ④ 半成品质量指标的检验,需要增加取瞬时样作标准偏差的项目,适当减少取累计样做合格率的次数,以观察到相关指标的波动情况,并分析原因、采取对策。

四、经营指标上的结构性改革

1、水泥企业经营指标的改革方向

各企业的经营指标一直惯用以产量为先,其辅助指标就是台产及运转率,接着是质量指标、成本指标,而能耗仅作为成本的一部分出现。这种流行的经营指标结构一直被各级领导所执行。

但这种经营结构正是供给侧粗放经营的根源,它的观点是:高产量、高合格率的质量就一定是低成本及高利润。然而,恰恰与事实相反,一味追求产量,就会带来拼设备、高能耗的后果。只要认真思考,就会发现:只有低能耗时的台产才是最有效益的产量,如果将能耗作为关键指标,不只是为降成本,反而促进产量会高得更富有效益。至少水泥生产是如此[2]

降低能耗不仅能提高台产,也有利于提高运转率;而且在相当多情况中,还能带动产品质量的提高,上述提高熟料使用效率的努力,就是最好的说明。

节能还是环保治理的重要标准,不能只为减排,就不顾一切的增加能耗,否则就是污染治理的转移,不节能的减排方案就会孕育后面的更大污染。抓环保的人不重视节能,正是我国环保治理效益差的重要原因。

因此,不将能耗指标当作经营中最为核心的指标,就不可能实现供给侧生产效率的改善。不能小视这种理念上的转变,它虽然无需有多大资金投入,却是当今经济社会急需人人讨论、并勇于实践的课题。

2、经营指标结构改革的对策

如果承认能耗指标在经营指标中的地位,就需要从如下方面努力:

⑴ 计量手段上要下足功夫。长期以来,水泥作为大宗原物料的生产,计量始终很粗放,导致大多企业都靠盘库作为生产指标完成的判断、财务作账的依据。尽管谁都承认大宗原物料的盘库并不准确,导致每月能耗数据竟会有10%以上莫名其妙的跳动。但当大宗物料计量秤的误差都能控制在1%以内,甚至更低时,仍不予以重视,就是最大的失策,就无法落实对熟料煤耗、水泥电耗的准确计算,节能水平就难以提高。再加之按生产系统分装电表,才可能将生产能耗水平的变化尽在掌控之中。

⑵ 应用可视化等先进的能耗检测显示手段,将能耗的瞬时变化及时显现出来,为指导管理与操作提供适时数据,可以随时检验应对措施的有效性。

⑶ 在考核体制中一定要以能耗为核心指标,才能让节能目标落实到每位员工的行动中,成为激发全企业的努力目标。而且无论上级对下级考核是否突出能耗水平,只要本企业、乃至本车间能突出能耗指标真实地分解到每个员工头上,就一定能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指标[2]。但这种指标的分解在目前大多企业中,不是未抓住要领,指标过于繁锁,冲淡了能耗的权重;就是只会依靠笼统地大锅饭式考核,仅与产量挂钩,无法调动员工对能耗指标完成的关注和积极性。

五、劳动组织上的结构性改革

1、劳动组织结构的改革方向

当今水泥企业的年人均水泥产量已达到0.5万吨左右的水平,比原有传统工艺生产已提高了数十倍,但与年人均能力上万吨的水平相比,毕竟仍有不少的差距。

有些人会认为,现在已经有大量过剩劳动力等待安置,这种改革方向有必要操之过急吗?说得对,相对前两项改革,这个任务似乎可以缓冲一下。但千万不能忘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大方向,是提高员工素质的结果,也是改善员工生活条件、提高员工凝聚力的必须。

2、劳动组织改革的对策

有的企业已经开始着手这方面的追求,但没有从劳动组织结构上着手,压缩定员编制就无异于杀鸡取卵,或者是做些统计人数的数字游戏。

应该明确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不仅需要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的提高,更必须从劳动组织结构改革着手。因为现代水泥生产线的生产力大大提高了,就要求有先进的生产关系与之对应,就不能再依赖、迷信原有的劳动组织结构,而必须大胆变革。为此,要明确这样的概念:先进的劳动组织结构离不开员工素质的提高[2];但提高员工素质,又需要先进的企业文化氛围及富有成效的培训,包括上述考核制度的合理建立。这方面的改革无须花费多少投入,但一定是一把手亲临定夺,而且应在上下关系融洽的企业实施,并通过实施,才会更加融洽。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