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水泥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发布

来源: 来源: 山东省建筑材料工业协会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10日

山东省水泥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
 
山东省建筑材料工业协会
2015年3月
 
  水泥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性原材料产业,为提升我省水泥产业竞争优势,制定本方案。
 
  一、行业发展现状
 
  (一)规模及效益居于全国前列。我省水泥产量自1994年至2008年连续15年位居全国首位,2006年达到历史最高的1.66亿吨,随后严格控制新增产能,产量稳定在1.6亿吨左右。在总产量保持基本稳定情况下,经济效益成倍增长,“十一五”以来,我省水泥行业销售收入、利润、利税分别增长了99%、227%和160%。2013年全省水泥产量1.62亿吨,占全国总产量的6.75%,低于江苏与河南,居全国第3位;销售收入、利润和利税等主要效益指标位居全国首位;吨水泥利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4.89%;熟料产能利用率高出全国4.5个百分点。
 
  (二)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果。“十一五”以来,我省在全国率先对水泥行业进行结构调整和提升改造,采取控制总量、上大压小、兼并重组等措施,累计淘汰了9000多万吨立窑水泥熟料产能。2013年随着最后两条立窑熟料生产线的拆除,结束了我省水泥立窑时代,并提前两年完成国家下达的立窑生产线淘汰任务。截至2013年底,全省共建成投产水泥熟料生产线116条,年产能1.1亿吨。其中,日产4000吨以上生产线48条,产能7329万吨;日产2000~4000吨生产线34条,产能2885万吨;日产2000吨以下生产线34条,产能736万吨。
 
  (三)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我省水泥熟料企业数量由2005年的308家整合到2013年的92家,熟料企业年均产量由32.4万吨提高到96.7万吨,增长了198%。大企业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山水集团和中联水泥两大集团熟料产能占全省水泥熟料总产能的一半以上。截至2013年底,山水集团在省内拥有熟料生产线22条、熟料产能2477万吨;中联水泥在省内拥有熟料生产线31条,熟料产能3500万吨。
 
  (四)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取得积极成效。近年来,随着水泥行业技术装备的提升、能源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余热发电、可燃废弃物替代燃料和废渣综合利用等技术的推广,我省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企业吨熟料综合煤耗由2006年的121千克标准煤/吨下降到2013年的110 千克标准煤/吨,全行业年节约标准煤100万吨左右。
 
  我省通过关停淘汰立窑水泥生产线,改造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除尘技术,推广“电改袋”、“电袋复合”等技术装备,大幅度降低了颗粒物排放量。2013年全省水泥窑颗粒物排放降至30 mg/m3,相当于“十一五”初期150 mg/m3的五分之一。此外,随着我省水泥熟料生产企业的脱硝装置陆续投入运行,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大幅降低。
 
  全省水泥行业每年利用粉煤灰、煤矸石、化工废渣和冶炼废渣等工业固体废弃物约3200万吨,占全省工业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总量的一半以上,为全省实现粉煤灰、煤矸石当年产用平衡零排放做出了重要贡献。部分企业已开始探索利用水泥窑炉处置城市生活垃圾、掺烧污泥等新工艺,枣庄中联水泥建成投产的城市生活污泥处理线日处理量达到50吨。
 
  2013年我省散装水泥总量首次突破亿吨大关,达到1.01亿吨,散装率62.2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6.34个百分点。全年使用散装水泥折算节约标煤232万吨,减少粉尘排放101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03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97万吨,综合经济效益45亿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产能过剩问题相对突出。虽然我省水泥总量控制的相对较好,熟料产能利用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区域产能过剩、产品供大于求的情况也日益凸显。目前,全省水泥年产量约1.6亿吨,而省内水泥市场需求在1.2亿吨左右,每年约4000万吨需要向省外输出。尤其在房地产、基础建设投资拉动放缓时,水泥产能过剩问题愈加明显。
 
  (二)产品结构不够合理。2013年我省预拌混凝土产量6765万立方米,占全国产量5.78%,仅为浙江(1.27亿立方米)和江苏(1.14亿立方米)的一半左右,预拌混凝土业务有待进一步推动。目前我省重点水泥企业收入构成中预拌混凝土比重仅为5%左右,而法国拉法基、瑞士霍尔希姆和墨西哥西麦斯等国际知名水泥企业均在30%以上。同时,在工业发达国家,建筑工程使用的混凝土等级平均为C50~C60,相应的水泥品种结构是以52.5和62.5高等级水泥为主;而我省的混凝土使用等级平均为C30~C40,相应生产的水泥品种主要是32.5和42.5中低等级水泥,其中全省32.5水泥比重近60%,52.5及以上水泥不到5%。
 
  (三)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缺少政策扶持。近几年,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和危险废弃物越来越受到重视,发达国家大约有70%的水泥企业使用生活垃圾和预处理后的污泥作为燃料。挪威已经没有垃圾焚烧厂,垃圾都是由水泥窑协同处置。国内北京、安徽、广东、湖北等省市也已建成多条协同处置线。如金隅北京水泥厂建成的处置污水处理厂污泥项目,每年大约可为北京市处置污水处理厂污泥22万吨;安徽铜陵的2条水泥窑协同处置生产线年处理生活垃圾可达到20万吨。由于协同处置废弃物将增加水泥企业生产成本,贵州省、安徽铜陵市政府对相关水泥企业协同处置生活垃圾给予补贴。我省由于缺乏相关扶持政策,开展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的企业,仅有淄博山水、枣庄中联、鲁中水泥和烟台三菱,而且也主要限于试验性运行。
 
  (四)融资难、融资成本高问题比较突出。《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41号)文件出台后,水泥被划为产能严重过剩产业,一些银行采取“一刀切”,企业贷款难度急剧增加。多数企业在到期贷款续贷时,被要求偿还本金,资金周转十分困难;部分效益较好的企业还能保住贷款存量,但增加贷款已无可能。此外,我省水泥企业贷款利率普遍上浮10%~20%,部分达到30%以上,相当多的企业被迫接受承兑汇票业务,增加了企业融资成本。
 
  三、发展趋势
 
  (一)全球及我国水泥产业概况。目前,全球水泥生产能力约为48.8亿吨,主要集中在中国、西欧、南亚、中东、非洲和东南亚。2012年,全球水泥产量36亿吨,其中中国占全球总产量的60%以上。2013年全国完成水泥24亿吨,有11个省份的水泥产量超过1亿吨。
 
  国内前10家大企业集团的水泥熟料产能占全国总产能的53%,其中山水集团位居全国第6位。
 
  (二)水泥市场发展前景。从国际市场需求看,非洲、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经济发展和基础建设步伐加快,带动全球水泥消费量大幅提升。但水泥运输半径受限较大,目前我国水泥出口规模为1660万吨,仅占全国总产量的0.7%。今后水泥仍以内需为主,出口量难以大幅提升。
 
  从国内水泥市场看,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占据水泥消费主导地位。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加快推进,今后一个时期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仍是拉动水泥需求增长的主要领域,水泥需求仍将保持基本稳定。
 
  从我省市场看,“两区一圈一带”发展战略带动不断增强,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适度平稳增长态势,一批农林水利、城建环保、能源、港口、铁路、机场等项目相继开工建设,这些都为全省水泥行业发展带来利好,有利于保持我省水泥市场稳定发展。
 
  (三)行业发展的重点方向。
 
  1、绿色发展。水泥企业正在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以及采取脱硫脱硝等措施,逐步改变行业“两高一资”的传统认识。尤其是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和危险废弃物技术的日渐成熟,不仅能彻底根除城市垃圾处理顽症,又可以减少煤炭等燃料消耗。与垃圾焚烧发电厂相比,采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生产线和部分辅助设施,节约建设投资;燃烧废渣又是水泥生产的原料,窑炉余热用来发电,降低了运营成本。目前,发达国家和国内部分水泥企业在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污泥、有毒有害废弃物、工业固体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等方面的技术基本成熟,已经可以推广应用。
 
  2、规模发展。加大兼并重组力度,通过市场化手段提高产业集中度。随着改革的深入进行,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得到发挥,以企业为主体的兼并重组,将推动资产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大企业集团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方面,将成为水泥产业转型升级的主体力量。尤其是2013年国家41号文件出台,新建水泥(熟料)项目审批已经基本暂停,而且提高了准入的门槛,促使水泥企业要扩大产能必须从新建生产线向兼并重组和并购生产线的方向发展。
 
  3、延伸发展。水泥产业不能单纯依靠扩增产量发展,必须通过合理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等手段,提高经济总量和效益。水泥企业要进入上下游产业,通过发展水泥制品来支持水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完成由建材供应商向建筑服务商的转变。
 
  四、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控制产能总量,优化产业结构,加大节能减排、综合利用、技术进步和两化融合力度,走安全、环保、节能、高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水泥产业向新型绿色产业转变,进一步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二)产量目标。2017年,全省熟料产量控制在9000万吨左右;2020年,产量基本保持稳定。
 
  (三)结构目标。2017年,全省42.5级及以上水泥产品消费比例力争实现50%;2020年,42.5级及以上产品消费比例达到65%以上。
 
  (四)资源综合利用目标。2017年,全省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生产线数量不低于10%;2020年,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生产线数量不低于15%。
 
  (五)节能减排目标。2017年,日产4000吨以上规模的水泥生产线能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20年,要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2015年7月1日起,全省水泥行业按照GB4915-2013的要求,污染物全面达标排放。
 
  五、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
 
  (一)延伸产业链条。引导水泥企业向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水泥混凝土建筑构件和工程预制件、预应力混凝土管等方向延伸,向高端高质高附加值方向发展。重点开发标准化、模数化和通用化的预制混凝土构件生产系统,实现预制构件生产过程的能源节约化、大型混凝土构件的节段化和装饰混凝土构件的高品质化。积极拓展预制混凝土构件新的应用领域,适应建筑产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要。
 
  (二)推广使用高性能混凝土和特种水泥。制订政策和标准加快推广高性能混凝土使用,鼓励高标号水泥生产和使用,推动建筑节能,提高建筑物、构筑物使用寿命。发挥省内特种水泥生产企业优势,重点发展核电水泥、高镁低收缩水泥、油井水泥、铝酸盐水泥、硫铝酸盐水泥、低碱水泥、海洋工程用硅酸盐水泥和管桩水泥等特种水泥,满足特殊工程建设的特殊需求。
 
  (三)推进兼并重组。通过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推进企业兼并重组。重点支持山水集团、中联水泥等骨干龙头水泥企业,以熟料为核心,以技术、管理、资源、资本、品牌为纽带,通过公开拍卖、股权转让、租赁经营及托管经营等多种方式加快产业链和价值链融合,联合或并购粉磨、预拌混凝土等上下游企业和关联企业,实现产能合理布局。
 
  (四)实现绿色发展。进一步加快发展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生产水泥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扶持枣庄中联等协同处置废弃物迈出实质进展的企业,支持山水集团尽快进行协同处置项目建设,推广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有危险废弃物、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泥等各类废弃物的先进技术和装备,建立一批水泥窑协同处置的示范企业,促进我省水泥工业在协同处置方面取得全面进展,实现水泥企业的功能升级。
 
  (五)推动技术创新。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以山水集团、中联水泥、沂州水泥等企业集团技术中心为基础,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围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鼓励企业对现有回转窑系统、粉磨系统进行节能改造,对生产线的颗粒物排放进行综合治理,通过在线监测技术对窑尾废气实时监控,确保达标排放。
 
  (六)推进工业与信息化融合。运用数字化技术,构建水泥生产执行系统,提高设备自动化水平。运用模型化技术,优化各项工艺参数和管理参数,实现精益生产和管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生产和经营管理效能。运用集成化技术,将企业协同管理系统、生产安全管理系统、能效管理系统、企业风险防范与管控系统等现代信息化管理系统,有机融合到水泥企业生产和经营管理之中,变革水泥企业运行方式,创新企业商业模式,推动水泥行业两化深度融合。
 
  六、保障措施
 
  (一)严禁新增产能。认真落实《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发〔2013〕41号文件化解过剩产能的实施意见》(鲁政发〔2014〕4号),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不得违规核准、备案水泥熟料和粉磨新增产能项目,不得办理土地供应、能评、环评审批、新增授信等手续,对违规项目不予办理生产许可。对确需建设的项目,必须实施等量或减量置换,并按程序报有关投资主管部门核准或备案。
 
  (二)营造公平环境。强化节能、环保、质量、安全、税收等监管执法力度,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促进企业间公平竞争。严格执行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和大气污染排放限值,对能耗达不到行业标准及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企业,依法实施惩罚性电价或实施限产、停产等措施。加大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力度,坚决取缔无产品生产许可证企业。
 
  (三)加强政策协同。省相关部门研究出台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扶持政策,建立配套制度和形成长效机制。根据各地推广进度,选择有代表的地区和企业作为推进水泥窑处置废弃物的示范基地,及时推广成功经验。
 
  (四)加强预拌混凝土管理。省有关部门要做好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搅拌站的全省规划布局工作,各地严格按照规划建设生产线,加强企业兼并重组,提高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产业集中度。做好高标号水泥和高性能混凝土推广工作,相关设计及使用单位加快提升高性能混凝土比重,推动水泥产品结构升级。
 
  (五)改善企业融资环境。金融机构避免“一刀切”,将有市场、有潜力的水泥企业列入金融支持范畴。各级各部门要积极协调金融机构,规范银行浮动利率,降低企业融资门槛,真正把中央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政策落实到位。
 
  (六)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企业做好服务,为政府当好参谋。有关部门在制定行业规划、政策和法规条例时,要征求行业协会意见和建议,切实可行地推进全省水泥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