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隅冀东水泥整合一周年:融合共享 迈向共赢

来源: 来源: 中国证券报 发布时间:2017年08月18日

  2016年4月5日,历经了38年沧桑的唐山冀东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冀东水泥)迈出历史性步伐。由北京市和唐山市委市政府主导,北京金隅股份公司(下称金隅股份)和冀东发展集团决定进行战略重组,金隅股份成为冀东水泥的控股股东。新的冀东水泥将作为金隅和冀东唯一的水泥、混凝土业务平台,一跃成为中国第三、世界第五大水泥企业。

  本次重组涉及四家上市公司(金隅股份为A+H上市公司),数百亿元资产和数万员工,也是2016年继中国建材和中国中材合并后,水泥行业内的又一超级大并购事件。“两巨头”的重组,牵动着不少人的心。当时,业界对两家的重组有着许多的担心与揣测。不过,重组后的成绩迅速打消了市场的顾虑,重组当年即2016年,冀东水泥和金隅水泥双双实现扭亏为盈。

  近日,在金隅冀东水泥重组完成一周年之际,记者采访了冀东水泥的多位高管。冀东水泥总经理于九洲表示,今年上半年,冀东水泥各项经营指标继续提升,企业生产经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公司副总经理刘素敏同时透露,两家集团股东层面的整合已经完成,金隅集团已经成为冀东集团的控股股东,上市公司层面的整合方案已经报送证监会,目前还在等待证监会的反馈意见。

  天时、地利、人和促重组

  冀东水泥曾经被誉为“中国新型干法水泥工业的摇篮”和中国水泥工业排头兵,为国家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水泥技术人才,引领中国水泥工业进入先进的新型干法技术时代。时至今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水泥技术、装备、产能第一大国。

  到2015年,冀东水泥生产规模由投产初期的214万吨发展到1.2亿吨产能,跻身全国水泥行业前3位,规模增长了100倍。

  北京金隅集团是以水泥及预拌混凝土、新型建材与商贸物流、房地产开发、地产与物业为核心产业链,主业于香港H股和上海A股上市的大型国有控股产业集团,也是北京地区综合实力最强的房地产开发商之一和最大的投资性物业持有者与管理者之一。近年来,金隅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效益和经营规模在北京市属国有企业中连续多年位居前列,在中国企业500强中的排名持续提升,公司整体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水泥行业自2011年开始,行业出现了一轮不计成本、不计代价的疯狂扩张,一大批中小水泥企业出现,行业面临产能严重过剩、集中度和价格不断下降的趋势。而京津冀区域各企业间的博弈和竞争尤为惨烈。

  “全国整体过剩,区域严重过剩,华北雪上加霜。”于九洲这样形容2011年之后的华北水泥市场。

  2015年底,全国水泥产能利用率为69%;同期,京津冀地区水泥总产能约2.5亿吨,全年水泥产量1.04亿吨,水泥产能利用率仅40%,产能结构性过剩及供需矛盾突出。

  行业由此陷入了长期的价格战之中,水泥行业公司往往产业结构单一,打价格战往往是为了确保资金链不断裂的无奈之举。行业厂家成为最大的受害者。“水泥吨利润一年一个台阶往下走。2015年行业最低点时,华北地区吨水泥价格仅为140元/吨(不含税),相当于卖一吨水泥要亏损40元。”于九州表示。

  金隅和冀东水泥作为区域内最大的两个水泥企业,同处京津冀地区,业务重合度高,水泥熟料综合市场占有率分别仅为30%和27%。尽管金隅、冀东等区域领先企业在促进合作、规范市场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仍然无法有效改变供需严重失衡的局面,行业发展步入最艰难时期。冀东水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企业生存发展举步维艰。

  冀东水泥2015年年报显示,公司全年亏损超过17亿元,是上市以来的首亏。若除去当年处置秦岭水泥股权收入,公司扣非后亏损规模达到27.5亿元。

  “资金链决定企业必须整合,行业大势就是行业必须整合。”于九洲表示。“国家层面上,国家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此谓天时;两家企业销售区域重合度高,这是地利;整合也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面对经济新常态的严峻考验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机遇,立足“做规范区域市场竞争秩序的引领者、先进管理思想的输出者、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践行者和积极履行国企社会责任的推动者”的金隅集团,2016年春天与冀东水泥达成战略重组、融合发展的共识,在京唐两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携手拉开了两家“北方水泥巨无霸”重组整合的大幕。

  强强联合、协同发展带来共赢

  行业人士指出,金隅和冀东战略重组是基于宏观经济形势、行业发展态势和企业实际情况做出的自发行为,重组后的协同效应最大。这是市场倒逼下,企业“置之死地而后生,置之绝地而后存”的必然选择。作为京津冀地区最大的两家水泥企业,自两家企业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到9月26日完成中国证监会就资产重组的第一轮意见反馈,整个重组交易结构的安排和交易价格的确定,都按照市场化方式操作,时间之短、效益之高、成果之好,创造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产业、产权重组的示范案例,打造了我国水泥行业通过市场化方式实现的最大规模并购重组的典范。

  本次重组在经济效应提升上同样效果明显。2016年4月份金隅冀东在产品销售上开始合作,水泥含税平均价格从4月份的160元/吨涨到了当年10月份的260元/吨,上涨幅度接近100元/吨。2016年金隅水泥和冀东水泥双双扭亏为盈。

  冀东金隅重组之后,北方地区水泥企业达成了基本共识,行情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于九洲透露,目前京津冀地区产能利用率不到50%,但产品价格在去年基础上上涨了70-80元/吨,出厂价格稳定在320-330元/吨(含税),天津地区水泥销售价格甚至高于北京地区,这也是行业多年来未出现的局面。

  在经营显著改善的局面下,企业得以积累更多资金,在支持错峰生产、环保转型升级、履行社会责任、改善职工生活等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另一方面,新冀东水泥优化产销协同,狠抓“稳量提价”,统一了营销管控,强化了产销协同,实现了各营销公司与区域内生产企业的一体化业务运作,为生产企业全面盈利增效提供了体制、机制保证。金隅鼎鑫水泥公司、金隅灵寿水泥公司、金隅赞皇水泥公司等13家企业提前半年完成全年利润目标,21家水泥业同比扭亏,26家水泥企业实现盈利。

  与此同时,行业对此次重组也高度认可。中国水泥协会对本次重组给予极大肯定,“金隅冀东的战略重组是众望所归,必将推动整个水泥行业的价值提升”。其他区域的水泥企业也在积极行动,沿海地区的C5、京鲁豫C8等都在积极合作,目前已初见成效。

  据了解,新冀东水泥目前在13个省区有产能布局,除了华北地区还有部分产能分布在东北、西北、西南等区域。目前随着行业整体形势好转,这些区域市场局面也在逐步改善之中。公司副总经理刘素敏表示,公司在“十三五”期间,将遵循“核心区域做强重点区域做优,布点布局区域做活”的整体思路。在政府和协会的支持下,加强跟区域内大企业参股合作,广泛开展行业内合作。

  转型升级寻找增长点

  于九洲表示,虽然目前京津冀地区去产能形势不错,这种企业间的合作依旧很脆弱。尤其是近期水泥价格上涨,一些中小企业纷纷复产。如何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水泥行业?于九洲建议从三个方面着力,首先,需利益相关方共同努力,市场这个无形的手很乏力,有形之手大有可为。目前水泥市场存在竞争平台不公平的问题。大小企业在税收、水泥质量、环保、用工成本上都有所差异。要想保证基本的水泥市场公平平台,需政府的有形之手出一些政策法规,加强节能减排的要求,约束规范企业,加大在税收、质量、环保、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执法力度。

  其次是去产能。目前的错峰生产是暂时的,并不能解决核心问题。可以考虑大厂家、政府等相关受益方出资设立产能退出补偿基金,有助于从根本上推动水泥行业去产能,同时解决职工安置等问题。

  最后,行业协会一定要引导行业做好规范,大企业先回归理性,不能打价格战,在这种前提下,按区域把事情做好。行业协会做好协调,企业跟政府一起维护市场,对不合规的企业进行惩罚,政府有所干预,加上市场的手结合起来,最终促进整合。此外,地方政府还应该做好区域产能规划,同时也应明确区分优势劣势产能。

  除了巩固供给侧改革和去产能的成果,冀东水泥也在积极寻找新的业务增量。

  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随着基础建设和房地产开发高峰过去,这些国家人均年消费水泥水平已经降至300-500公斤。于九洲表示,从目前国内市场来看,新农村和基础设施建设还有一定需求,但人均年消费量预计也将平稳下降。

  近年来,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泥在一些土地资源紧张的城市的优势越来越凸显。金隅集团旗下红树林环保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拥有全国唯一的处置城市工业废弃物环保示范线,年处置能力10万吨,形成了北京工业废弃物处置市场的主导地位;主导设计了国内首条利用水泥窑余热干化及最终处置生活污泥工艺线,年处置污泥能力17万吨。截止到目前,红树林公司服务的客户已达1600多家,累计处置工业危险废弃物近20万吨,污染土近40万吨,生活污泥近6万吨。借助金隅先进的环保和固废处理技术,冀东水泥可在现有部分企业生产线上进行复制,使水泥企业从单纯的水泥生产者变成城市净化器,成为化解区域过剩产能、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促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者。

  此外,雄安新区建设也将为公司带来一定增量。目前雄安新区建设规划尚未出台,不过未来基础建设将对水泥产生明确的需求。据了解,目前保定地区仅有两家中小型水泥企业,新冀东水泥无疑具有独一无二的区域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