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载缔造传奇 新起点再创辉煌 ——海螺水泥上市20周年巡礼

来源: 发布时间:2017年10月18日

    时间的刻度,标注发展的方向;历史的卷轴,展开奋进的篇章。在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际,海螺水泥迎来了上市二十周年。

   1997年10月21日,随着香港交易所开市锣声的响起,羽翼初丰的海螺水泥在香港挂牌上市,开创了中国水泥企业境外上市的先河,开启了历史性航程。

1997年10月21日,海螺水泥在香港挂牌上市。

   2017年8月,海螺水泥荣登世界公认的水泥评议机构ICR发布的世界水泥六强榜单第二位,成为首登该榜的中国水泥企业。

海螺水泥荣登世界公认的水泥评议机构ICR发布的世界水泥六强榜单第二位

   二十年励精图治、逐梦前行,海螺水泥顺应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潮,在挑战和机遇中创新突破,实现了从皖南山区工厂到全球领先的特大型水泥企业的华丽转身,创造了水泥工业发展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登上了世界水泥行业的高峰,成就了“世界水泥看中国,中国水泥看海螺”的美誉。

   这是乘风破浪、突飞猛进的二十年,更是承前启后、续写华章的二十年。如今,海螺水泥经营规模、质量、效益均位居国内外同行业前列,营业收入和资产总额已双双突破1100亿元,较上市之初分别增长了107倍、22倍,实现了国有资产大幅增值。水泥产能从476万吨增加到3.13亿吨,增长65倍,熟料产能从494万吨增加到2.44亿吨,增长49倍,年实现净利润从1.7亿元增加到116.8亿元,增长68倍,总市值从16亿元增加到1343亿元,增长84倍。

   海螺水泥先后荣获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福布斯年度亚洲最佳上市公司、中国主板上市公司价值百强,获得业界最高的穆迪A3、标普A、惠誉A-的国际信用评级。

李锦斌来海螺调研,希望海螺努力建设国际一流优秀企业。

战略引领,资本助推,实现快速腾飞

   战略决定成败。在我国水泥工业发展的每一个重要时期,海螺审时度势,瞄准国家产业政策,以先人一步的战略眼光,敏锐洞察市场机遇,谋定战略规划,推进产业布局,抢占区位、资源和市场优势。从实施“T”型战略、布局华东,到拓展华南、开发西部,再到走出国门、进军海外,海螺的每一次成功跨越,前瞻性的战略规划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

   为保障战略蓝图的顺利实施,海螺坚持资本运作与产业布局并举,每一次融资都抓住了中国水泥工业发展的关键机遇,打造了一个个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成功结合的典范,累计从资本市场上获得了近140亿元的资金,极大助推了产业的大发展,放大了国有资本功能。

   1997年,海螺水泥在香港上市,完成了向现代企业的过渡,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开始构建“T”型发展的格局。海螺抓住国家“上大关小”的产业结构调整机遇,在沿江、沿海市场需求旺盛的地区,并购中小水泥企业,改造成水泥粉磨站;同时在石灰石资源丰富的长江两岸的芜湖、铜陵、安庆、池州等地建设大型熟料生产基地,发挥长江水路运输的成本优势,快速拓展了在华东地区的市场覆盖面。这种“熟料基地+粉磨站”的建厂模式被行业誉为“海螺发展模式”,奠定了海螺事业长青的基础,为加快我国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

   跨地区扩张速度的加快,迫切需要大量的资金。2002年,海螺水泥成功发行A股,成为中国建材行业首家A+H股水泥上市公司,实现企业与国际、国内资本市场的成功对接,并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资本运作,配售7220万股H股,公开增发2亿股A股,募集资金120多亿元,为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布局提供了有力保障。

   “十五”“十一五”期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水泥行业迎来“黄金十年”。海螺审时度势,先后制定并实施了“立足省内、巩固华东、拓展华南、开发西部、走向全国”的发展战略。十多年间,以新建为主、并购为辅的方式,先后在华东、华南和西部等地发展了100多家大型熟料基地或水泥粉磨企业,加速了面向全国的进程,成长为行业领军企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十二五”以来,面对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产能过剩日益凸显、产业调控升级的大势,海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一方面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重启并购重组战略,巩固国内市场;一方面响应国家“走出去”发展号召,加快国际化发展步伐,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输出先进技术、装备和产能,拓展海外发展空间。“十二五”期间,海螺采取全资收购、股权控股、项目托管等多种合作方式,成功并购了数十家经营陷入困境的水泥企业,通过技术改造、管理输出、制度移植和文化融合,使这些企业重焕生机,推动了我国水泥行业结构调整和健康发展。

   国际化发展战略的成功实施,使海螺水泥实现了从单一产品出口,到承建国际工程,再到海外投资建厂的大步跨越,并带动了我国水泥大型装备出口、设备成套、工程总包等业务的输出。自2011年6月与印尼工业部签署投资协议、拉开国际化发展大幕以来,海螺已在印尼、缅甸、老挝、柬埔寨、俄罗斯等国发展水泥项目16个、设立公司15家,累计完成投资79.4亿元,实现水泥装备出口产值约20亿美元。所有项目建成投产后,将形成熟料产能3160万吨,水泥产能3920万吨。在2017中国企业500强名单中,海螺首次跻身中国跨国公司100大榜单。

海螺水泥首个海外实体工厂——印尼南加海螺

2016年6月28日,缅甸海螺隆重举行5000t/d新线开业庆典。

   自上市至今,海螺水泥下属企业发展到140家,遍及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及5个海外国家,形成熟料产能2.44亿吨,水泥产能3.13亿吨,余热发电装机容量1193兆瓦。全国市场份额从1%增长到12%,提升了11个百分点。海螺”品牌进入中国品牌前100强,“海螺”牌水泥长期、广泛应用于举世瞩目的标志性工程,产品出口美国、欧洲、非洲、亚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十年间,海螺水泥累计生产熟料16.7亿吨,水泥16.9亿吨,净销量20.8亿吨,出口水泥近1亿吨,实现利润1010亿元,为支持我国基础设施、城市建设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推动作用。

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引领行业升级

   在产业变革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水泥产业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作“两高一资”产业,以自主创新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把水泥产业打造成节能环保产业,是海螺人不懈追求的梦想。

   海螺瞄准国际先进水平,重视产学研合作,通过引进消化吸收、自主研发、集成创新,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技术、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了新型干法水泥和余热发电在我国的普及,引领全行业向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循环产业转变,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水泥企业的传统印象,让梦想变成了现实,为我国水泥工业技术与装备的进步、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在长江之滨的铜陵海螺,日夜奔腾不息的长江,见证了海螺人在水泥工业技术创新上一次次重大突破。在这里,海螺人率先建成了我国第一条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国产化示范线、第一条日产万吨水泥熟料生产线、第一个产能超千万吨级的熟料生产基地、第一套利用水泥窑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系统……

   海螺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与国内设计、装备制造单位合作,自主成套装备,开辟了我国水泥行业项目建设低投资、装备国产化的先河,实现了水泥装备技术上的跨越,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结束了我国大型水泥装备重复引进、代代引进的历史,改变了我国水泥工业投资发展模式,使新型干法水泥吨投资成本由原来的1000多元降低到300多元,大大降低了投资成本,在全国掀起了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建设热潮,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比重由上世纪末的不足10%迅速超过了90%,加速推进了我国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在新型干法水泥装备从日产2500吨、到5000 吨、10000 吨再到12000 吨规模的推进中,海螺一直走在前列,一路勇攀高峰,先后建成了5个千万吨级特大型熟料基地,兴建了世界上技术最先进、单产规模最大的4条日产12000吨生产线,实现中国水泥产业在技术、装备上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全面接轨,极大带动了我国水泥生产现代化、大型化、规模化水平的提高,使我国跻身世界水泥强国之列。

千万吨级特大型熟料基地——铜陵海螺

   在水泥装备技术与生产规模实现跨越的同时,海螺将产业链上端向水泥工艺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发和设备制造延伸,成功开发出节能原料立磨、第四代新型篦冷机等水泥生产线全套的五大节能主机设备;下端则围绕节能减排和降低水泥工业生产成本,研究开发余热发电、垃圾处理技术和设备制造,创新脱氮脱硝技术应用,探索二氧化碳捕集纯化,为把水泥工业打造为循环经济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开辟了新途径。

   海螺首创的水泥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解决了企业自身60%的用电量,已成为我国水泥工厂的建厂“标配”。海螺水泥先后建成投运余热发电机组98套,发电能力达1184000千瓦,累计余热发电量495.4亿度。按照火力发电同口径计算,可节约标煤178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756万吨。依托海螺水泥生产线建成的14个垃圾处理项目,累计处理生活垃圾136.2万吨,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净化器”。

   海螺一直将环保视作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坚守环境就是效益的理念,严格对标国家环保法规和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不断革新粉尘、废气减排技术,投入大量资金持续升级环保设施,不遗余力地治源、抑尘、脱氮、控硫、降噪、增绿……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排放,确保达到并优于国家标准要求。在海螺人的精心打造下,一幅幅绿水青山、和谐共融的海螺工厂画卷在神州大地铺展,成为行业靓丽的风景线。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国家绿色工厂示范企业……一项项殊荣成为海螺生态环保的最好例证。

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海螺生态环保工厂

   “十三五”以来,海螺以中国制造2025纲领要求为引领,召开技术创新工作会议,规划“十三五”时期技术创新工作的目标和主攻方向,完善创新体系建设,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开展生产线技术改造,加快了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海螺对多数老旧生产线实施辊压机、分解炉、三风机等节能技改,大幅提高了资源和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参加国家重点科研项目课题研究,与国内一流高等院校开展合作,全面推进智能工厂建设,建设了设备辅助巡检、供销物流信息管理、水泥包装栈台自动装车、安全生产预警等系统,向着工业4.0时代迈进。

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培育竞争新优势

改革机制,精细管理,激发内生动力

   二十年来,无论行业如何跌宕起伏、市场如何风云变幻,海螺始终生机勃勃、一路坚挺,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势头。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与时俱进推进管理创新,坚持不懈练好内功,构筑了全行业瞩目的机制优势、管理优势和成本优势,使企业在市场搏击中底气十足、游刃有余。

   按照上市公司要求,海螺引进了上市公司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先进的管理模式,实现管理与国际接轨;依托集团公司改制和海螺水泥下属企业职工持股试点、定向增发上市,建立了股权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构建利益共同体,使员工充分享受到企业改革发展成果,调动了员工积极性,留住了人才队伍;通过内控体系建设,实施流程再造,强化效能监察和审计监督,进一步完善了内控的组织架构和制度体系,自我“免疫”功能不断增强。

   在长期的经营管理实践中,海螺水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运营机制和专业管控模式,并结合发展实际不断调整优化,严格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了企业的平稳健康有序发展。“款到发货”“五位一体”“管供管用管节约”“抓源头重过程保结果”“标准定量化考核”成为海螺特色管理模式的鲜明印记。

   随着发展地域的不断扩大,海螺逐步构建了国内外水泥企业独一无二的部室、区域、子公司三位一体、相互交叉的扁平管理架构,把专业管理触角有效延伸到各子公司,不论企业发展到哪里,都能把海螺的管理和技术带到那里。特别是自2008年以来,十二大区域管理委员会的先后组建,加速了内部资源和外部市场的整合,管理效能大幅提升。

   “十二五”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尤为关键。海螺落实国家供给侧改革要求,更加注重内涵式增长,补短板、降成本,全面开展对标管理,从以往单纯的生产性指标对标转向各管理领域的全方位对标,对照先进、查错纠弊、持续改善、不断超越,持续提高经济技术指标和劳动生产率,巩固了行业领先优势。

   2016年,海螺水泥企业平均吨熟料可比综合能耗为105.82千克标煤,比水泥单位产品能耗限定值低14.18千克标煤,基地吨可比水泥综合能耗为87.03千克标煤,比水泥单位产品能耗限定值低10.97千克标煤,粉磨站可比水泥综合能耗4.06千克标煤,比水泥单位产品能耗限定值低3.94千克标煤,均达到水泥单位产品能耗行业先进水平。吨产品盈利能力大幅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劳动生产率达到11253万吨/人/年,较1997年增长了近10倍。

   2017年9月份,世界权威金融分析机构标普全球评级将海螺水泥的长期企业信用评级从“A-”上调至“A”,体现出对海螺水泥运营质量、市场地位和盈利能力的充分认可。

以人为本,责任为先,构建和谐企业

   海螺水泥董事长高登榜指出,卓越的人才队伍是海螺最宝贵的财富。再宏伟的发展蓝图都需要人来实现。一支有着强烈事业心和使命感,勇于担当、干事创业的优秀管理团队,一支业务精湛、严谨务实的专家人才队伍和一大批爱岗敬业、执行力强的基层员工队伍,是海螺事业经久不衰、不断向前的根本保障。

   二十年的发展实践中,海螺牢固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的理念,以吸引、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多元化、复合型、国际性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作为目标,建立了富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长效激励机制、完善的业绩考核评价体系,多渠道、多层次培养和引进了大批优秀人才,加快年轻干部培养,实施了“人才专项开发工程”“百名后备干部培养工程”“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等举措,为推动公司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证,成为建材行业最具吸引力和最具成长性的公司。

充满活力的海螺员工团队

   二十年的辉煌成就凝聚了全体海螺人的心血与汗水,这其中,既有“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曲折艰辛,又有“硕果盈枝、玉汝于成”的欢欣喜悦。不变的是,海螺始终秉承为人类创造未来生活空间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初心不改,传承海螺精神,追逐海螺梦想,一路风雨无阻,用青春和智慧抒写了无愧于时代的华彩篇章。

   回首发展征程,一批批海螺人循着海螺发展的足迹,本着共同的价值追求,结成命运共同体,远离家乡,舍小家顾大家,二十年间转战多个省市和国家,长年累月坚守在工程建设和生产运营的一线,推动了公司从安徽一省走向全国、从全国走向世界。

   作为行业龙头企业,海螺秉承为人类创造未来生活空间的理念,始终坚持履行企业的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的有机统一,自觉将社会责任融入到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管理活动中,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以优异业绩为股东创造最大回报,构建了企业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体。

   二十年间,海螺水泥累计向国家缴纳税收达636亿元。保持长期稳定的现金分红机制,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保持在15%左右,上市以来累计现金分红164亿元,年平均现金分红比例达22.2%。

   在发展进程中,海螺水泥将企业的战略规划与国家扶贫开发战略有机融合,发展重点向西部和皖北地区倾斜,有效地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选派扶贫工作队,开展利辛县江老家村和霍邱县元圩村定点扶贫,累计投入扶贫资金654.6万元,探索产业扶贫长效机制,帮助困难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同时,公司开展捐资助学、扶危济困、赈灾救难等社会公益活动,真情回馈社会。海外项目公司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大力实施本土化战略,使建设成果更多地惠及当地人民,海外员工本土化率达到70%以上。

   近年来,面对经济增速放缓、市场需求乏力、环保压力骤增的多重挑战,海螺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固守经营效益,加快海外发展,稳妥开辟新产业,在行业平台期实现了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经营效益迈上新台阶,产业发展呈现新面貌。

   2015年,在水泥需求出现24年来首次大幅负增长的情况下,海螺水泥以行业11%的产量实现了全行业31%的利润。

   2016年,海螺水泥实现利润116.8亿元,在全行业继续保持领先位置。

   2017年上半年,海螺水泥产销量全面增长,实现利润同比增长近一倍,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十三五”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也是建材行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窗口期。围绕“水泥单一品牌收入全球第一”“2020年实现汇总收入1700亿元”目标,海螺将持续推进海外发展和国内并购战略,持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上下游骨料、商混、装配式建筑、物资供销贸易整合、水泥装备制造等产业项目,推动企业资源、要素向产业升级前沿、价值链高端积聚;加强科技创新和高精尖人才培养, 以“两化融合”培育企业竞争新优势,全面加快多元化转型发展。

大力拓展商混等产业项目,推进多元化发展

      辉煌二十载,荣耀新征程。20岁的海螺水泥正值青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肩负新的历史使命,海螺人豪情满怀,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勇攀世界水泥行业的新高峰,必将在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出更加壮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