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泥业的前世今生

来源: 发布时间:2018年02月26日
    地位及影响
 
    水泥作为建筑胶凝材料,自1824年进入人类生活,至今已经有180多年的历史,人类对其的依赖性也愈发明显。水泥工业在制造和使用方面都已经十分成熟,技术普及率很高,在成本和发展循环经济方面也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近些年,由于钢结构建筑具有抗震性能好、施工周期短、施工现场污染小,建筑垃圾少、钢材可循环利用等优点,因此替代了部分混凝土结构。但我国钢结构建筑占新增城镇房屋建筑面积比例只有4%,距美、英等发达国家钢结构建筑占比超过40%还有相当差距。“十三五”期间,钢结构建筑的推广应用是必然趋势,不过由于其转换成本较高,在较长时期内不会对水泥造成太大威胁。而在替代水泥的其他新型材料方面,国内外至今均未有大的突破,水泥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依然无可替代,作为基础材料之一的地位依然无可撼动。
 
    对水泥行业来说,供应商主要分三大类:第一类是维护水泥生产设备的供应商,如耐火材料、润化油等,这类材料在水泥生产总成本中仅占6-8%, 且市场供大于求;第二类是原材料供应商,因一般大型水泥企业都有自己的石灰石矿山,石膏、铁粉等辅助材料,虽然价格波动较大,但供应商集中度低,讨价还价能力有限。第三类是煤炭、电力供应商,在水泥生产总成本中,煤电成本约占65%。电力在我国尚属垄断行业,电价由国家确定,加之我国水泥企业大多有余热发电,所以电力供应商的影响有限。煤炭属不可再生能源,但和水泥行业一样,亦属过剩行业。近年来由于市场波动,价格变动剧烈,甚至冰火两重天,对煤炭供应商来说,水泥企业是需求大户,也是稳定的客户,难兄难弟,相煎何急,因此讨价还价能力也不强。
 
    对水泥行业的最大影响来自于购买方。一是水泥产量的过剩,给了买方足够的议价空间。二是从水泥行业的特点分析,买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水泥用户的集中度、水泥质量和价格的要求、付款条件的要求、水泥交货期的要求、产品多样性的需求,售后服务的要求等。水泥的特性,决定了水泥的买方多是道路、桥梁、建筑等工程的业主或施工单位。在水泥企业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水泥产品的大部分销量还是集中在少数大客户手中。水泥是高度同质化产品,在同一强度等级下,各生产商的水泥质量差异不大,除非工程对水泥有特殊要求,水泥买方的选择余地比较大,这对水泥企业是不小的压力,从而造成竞争,甚至是恶性竞争,导致行业的利润大幅下降。
 
    综上所述,我国水泥集中度低和产能过剩是影响水泥工业发展的瓶颈。近几年,,我国水泥产业的集中度有了较大提高,前十大水泥 集团在企业规模、市场边界方面有所发展,2016年熟料产量达10.4亿吨,占总产的57%,但相对国外而言,仍存在差距。水泥行业属于资源消耗型、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行业之一,在化解产能过剩的背景之下,成本和规模成为竞争的关键要素,优势企业有良好的发展机会,而劣势企业将会淘汰。
 
    利好与优势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7-2021年中国水泥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指出,实际上,中国水泥的高消费是依靠投资拉动的经济发展方式所催生的产物,是未来市场空间的提前且集中的释放。以目前的经济形势看,短期内投资拉动仍然是三驾马车中的先锋,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仍对维持经济稳定增长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三驾马车已被经济学家诟病多年,其主要弊病除了房地产绑架了国民经济外,还在于项目建设期长,投资回报慢,易使金融杠杆加长,引发通货膨胀和金融危机。从1985年到2016年,广义货币(M2)增长了300倍,复合增长率为21%。只有两类资产跑赢了印钞机,一类是中心城市的核心区域地产,如北上广深; 一类是极少数的科技型、前沿型、成长型股票。在二级市场以炒股为生,做到年化率20%且持续30年的,目前活人只有一个:巴菲特。但是,如果你过去15年长期坚定持有格力电器 ,那么你的年化收益率将高达惊人的35.77%。如果你长期持有贵州茅台 ,那么你的年化收益率也将高达34.99%。此外,同期乳业巨头伊利股份的年化收益率为24.74%,泸州老窖 、双汇发展 、五粮液等的年化收益率分别达到了24.74%、23.61%和20.72%。而这些跑赢印钞机的股票都是消费型股票,故而在机构投资者眼中,中国已经进入大消费时代。从"供不应求"到"供大于求",中国拥有13亿以上的人口规模,提供了巨大的消费规模和深厚的消费多样性基础。下一个30年,消费需求将成为增长的源动力。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终端消费行业也将迎来巨大的变迁。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表示,中国的消费升级,特别是三、四线城市将释放巨大消费潜力,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动力。
 
    随着中央一系列新经济政策的出台,投资、消费、出口的三驾马车的立足点愈发削弱,新三驾马车的理论渐渐走红:除了大消费时代升级外,还有深度城市化、一带一路引领的新一代全球化。深度城市化将是重塑中国发展模式的关键所在,它会持续释放出巨大的内需潜能,而这正是保障中国经济在未来一段时间平稳较快发展的动力源泉。如何拓展城市的边界?这方面可以借鉴日本东京的“核心-边缘”模式,也可以参考城市群的“多中心”模式。实践中这两种模式可以并行不悖,形成中心向外围的多点辐射,外围的卫星城结合自身的特点,优势互补,承接中心的部分功能。这就是深度城市化战略,在我国主要体现为“雄安新区”、“嘉兴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环杭州湾大湾区以及渤海湾大湾区等经济圈的设立。雄安将作为北京的卫星城,承接北京的非核心功能,如经济、教育等。嘉兴作为浙江对接上海的示范区,是形成大上海都市圈的桥头堡。粤港澳大湾区将形成星罗棋布的多中心城市群,依托珠三角的港口与开放优势,是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重要起点。设立雄安新区是中央亲自制定的,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些年来,国家的优质资源源源不断地流向大城市,而很多二三线城市则得不到应有的资源,更不用说乡镇了,大城市越来越富,中小城市越来越穷,城市间的差异,便是利益在不同社会阶层的差异反映,如果这个逻辑不改变,那么结果必然是整个国家的发展变成围绕着北上广深几个大城市的发展,雄安新区就是为打破这种利益格局而设立的。然而,雄安的建设并没有一哄而起,最初的张力沉淀为定力,新区的规划正在有条不紊地制定,涉及产业、交通、医疗、教育等各个方面。雄安新区管委会首批审核可入户的,有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金融等民营企业,以及中船重工、中国建筑等48家企业。清华、北大、人大等十余所高等院校将积极参与雄安建设。未来雄安新区不仅纳入京津冀一小时交通圈,还和全国高铁网紧密衔接,将有五条高铁据在雄安交汇。雄安火车站占地68.37万平方米,取代北京南站“亚洲最大火车站”的位置。据测算,雄安新区最后总体投资可能要达到上万亿元。此外,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明确了该地区以“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为骨架,这就像一盘大棋局,散落在华北平原的“棋子”,正在组成错落有致的大盘。
 
    好酒不怕酿,好事不怕等,无论如何,新区与经济圈的建设对水泥行业是一个长期利好消息,尽可慢慢消受。
 
    从全球化的进程来看,“一带一路”倡议可以说正在引领人类的第四次全球化——新型全球化。第一次全球化可追溯到古罗马时期,通过“条条道路通罗马”式的道路联通,罗马连接了欧洲、中东和北非地区;第二次全球化始于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盛于英国的“日不落帝国”,其动力是由商船、战舰和港口构筑的全球贸易网络;第三次全球化是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由美国主导的全球化,美国以“超级大国”姿态在技术、文化、价值观等各方面向全球输出影响力。前三次全球化促进了货物流通、信息传播、科技进步以及各国人民的互动,但建立在不平等基础之上的全球化无法避免种种负面效应,区域战争、宗教冲突、经贸纷争等问题接踵而至。 以“一带一路”为标志的第四次全球化,不仅是对2000年来的前三次全球化的发展与超越,还在今日全球面临政治、经济大变革的格局中创新引导世界持续走在和平与发展的道路,帮助每一个人、每一个国家实现全面发展的梦想。"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与灵活多样的自由贸易政策安排相结合,无疑具有务实和可操作的巨大吸引力。一带一路涉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潜在市场规模巨大,未来五年,仅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就达10.6万亿美元。至于如何控制一路一带的风险,2017年5月4日周小川在《中国金融》杂志官方微信刊登了一篇署名文章说:“长期来看,一带一路投融资合作不是单向的资金支持,需要各方共商共建,构建共同付出、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利益共同体,同时还必须藉助市场力量,以市场化融资为主,积极发挥人民币的本币作用,以撬动更多的当地储蓄和国际资本,形成正反馈”,可看作是官方对风险控制的反应和举措。
 
    在国内,“一带一路”战略重点圈定18个省,据统计,18个省市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能约8.1亿吨,人均熟料产能1.5吨,高于1.0吨/人的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新疆、内蒙、宁夏等地情况尤为严重,新疆人均熟料产能达3.5吨,是产能过剩重灾区,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新定位预计将使该地区的水泥行业受益良多。
 
    一个无法忽视的问题是,基建投资时间长,见效慢,导致杠杆率的大幅提高,造成金融危机的隐患。目前,我国所处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从经济意义来说,全球进入了总需求不足和去杠杆化的漫长过程,我国的战略机遇则主要表现为国内市场对全球经济复苏的巨大拉动作用、在发达国家呈现出的技术并购机会和基础设施投资机会。我们应牢牢把握这些实质性变化,认真分析我国与大国经济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出现的巨大利益交集,明确提出解决全球增长困境问题的方案,在外部条件明朗化后稳步加以实施。
 
    进入2018年,中国在经济层面新的洗牌过程,将令中国的区域经济格局乃至整体经济格局,出现巨大的变化。
 
    显而易见,新三驾马车中,两驾马车和水泥产业有直接关系,说到底,也还属于基础设施投资范畴,但与过去那种盲目、短视的投资有本质的不同。中国的经济,自古以来就陷入一个怪圈,一千七百年前,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史称“五胡乱华”,人民纷纷南渡,北方的经济从此凋零,大部分时期,特别在近代,一直落后于南方。个中原因,探究多年,不甚了了。曾有人从人类学的角度分析,北方的精英都被赶到了南方,南方人是精英的后代,而北方人是游牧民族的后代,故而落后;也有人从地理、气候、水资源诸因素做出“南优于北”的判断。即使是改革开放之后,这个格局依然没有打破,南方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市场经济欣欣向荣;反观北方,虽有首都北京和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天津坐镇,应有的经济传导效应下的经济圈非但没有实现,反而却不可思议地恶化为贫困圈。具体到水泥行业,也出现了“南兴北衰”的状况,产能过剩最严重的四个省份都在北方:新疆、内蒙、东北、山西。雄安新区的建立,加之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格局,将对北方地区进而全国的经济影响不言而喻;或许,下一次的经济腾飞将从雄安乃至整个北方开始,形成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经济发展的路线转移,其历史、现实意义不可估量,毫无疑问,水泥行业将成为首批获益者。
 
    不言而喻,庞大的发展规划需要巨量的资金支撑,当前我国经济形势究竟如何?
 
    十九大期间,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小组会议上发言,他说中国的金融很可能会到来“明斯基时刻”,即在大量的投资过后,到某一个时刻,资金周转不动了,资金断档,各种各样的金融矛盾、金融危机就会发生。十九大后,周小川又发表文章,文章大意是不要只注意“黑天鹅”的突然袭击,更要注重“灰犀牛”这种大的危机。
 
    由于今年前三季中国经济增长都是6.9%,第四季度增幅也大致如此,今年中国经济全年增长可达6.9%,增速比上年增加0.2个百分点。中国面临的风险是什么?有人说债务风险是黑天鹅,有人说房地产风险是灰犀牛,但按中央领导层的意思,风险主要指金融风险,其他风险都与金融有关。要看2018年中国经济大势,要把握住防风险的路数,不仅货币政策不会放松,而且更加强调稳定金融秩序,更重要的是要进一步部署整治金融市场。
 
    相信中央会针对不同的经济形势,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适宜的安排。
 
    从总量向结构的转变
 
    尽管有上述利好消息,但水泥行业过剩的基本事实依然存在,过剩的本质没有变化,化解产能过剩,在重组、并购中淘汰一批水泥企业是不可避免的,这些企业出路何在,如何进行转型转产,是行业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物质技术基础的主要生产资料的工业,称之为重工业。从占比来说,钢铁、煤炭、水泥是我国重工业中的三大行业,但悲催的是,同时也是最为过剩的行业。原因在于,需求量大,投资的欲望也大——资本就是候鸟,几年功夫,三大需求行业变成三大过剩行业。但细究起来,这些过剩,大都是“量”的过剩,如从“质”上论起,不但不是过剩,相反还是短缺,原因何在?在于资本的盲目性。
 
    2016年中国钢材产量11.38亿吨,达到有史以来最高值,粗钢产量8.08亿吨,钢材出口量1亿多吨……但是表面光鲜的背后,中国钢材实则是位“跛脚巨人”。从船舶、高铁、汽车、电力装备到基础零部件等领域,上百种高质钢材、特种钢材我国还没有制造能力。目前,钢材品种需求呈现个性化、多品种、小批量的趋势,产品质量要求稳定性、可靠性、耐久性水平的持续提高。
 
    钢铁工业“去产能”的途径很明确:产品结构转型。
 
    我国2016年煤炭产能依旧在57亿吨左右,到2020年,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费比2015年下降15%,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15%,而届时消费需求估计在40亿吨。如果对煤炭生产和消费实行高效化、清洁化,优化煤炭产能结构,则可提高产业集中度,推进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目前我国只有一个神华煤直接液化项目,同时也是全世界第一套煤炭清洁转化的示范工程,是神华集团迈向煤炭深加工的世界一流能源企业的重要跨越。显然,这方面煤炭产业还有许多功课要做,也需要一个结构转型的过程。
 
    至2016年年底,我国水泥产量约为24亿吨,平均产能利用率约68%,部分地区产能利用率不到50%。实际产量中约65%是32.5等级水泥,与国外平均约15%的比例相比,差距还很大。
 
    三大过剩行业,面临同样的命题:从总量向结构的转变。
 
    十九大上,中央对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自1981年以来首次发生变化,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变成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本质就是一个结构问题,所以,总量思维的局限性越来越大,很多核心的问题只有通过结构性的思维才能解决。
 
    钢铁、煤炭行业的过剩已经发出了明确无误的信号,要想化解过剩,必须抛弃“将就”,向“讲究”发展,最后提供“考究”的产品,换言之,要进行产品结构转型。工业原材料发展到后期,就是材料工艺,即原材料的精细化。新型材料领域的空白状态,是制约中国制造业进步的最大桎梏,那么,水泥的精细化在哪里?在绿色城市、海绵城市的建设中,除了作为建筑材料外,水泥又该如何定位?水泥企业充当什么角色?能起到什么作用?
 
    最好的出路当属突破资源限制,凭借技术创新能力、商业模式革新能力,在新兴产业版图中占据一席之地。但难度极大,需要政策、机遇、人才、技术等几方面的因缘际合。
 
    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绿色生态发展要求,研发低碳水泥、低钙水泥、生态水泥、干粉砂浆、水泥基新材料等。
 
    三是向产业链条的终端市场发展,从砂石骨料到节能型建筑,很多企业在产业链的上游做了功课,但在下游终端,介入的企业寥寥无几。海螺集团已经开始了装配式建筑的探索,由此可以连锁一批衍生市场,通过产业政策、产业集聚、资本密集、市场拉动等方式发展起来。
 
    一些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了建筑节能材料替代部分水泥的应用工作,在建筑设计和施工、新型建筑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建筑节能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建筑节能产品的认证和管理等方面,已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整个国家的建筑能耗大幅度下降,不但节省了大量的能源,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有效地改善了环境,降低了对大气臭氧层的破坏。
 
    新型建筑节能材料是在传统建筑材料基础上产生的,主要包括新型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防水密封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其选择及应用情况大致如下:
 
    (一)新型墙体材料
 
    新型墙体材料的生产工艺采用现代技术,并将钢铁的耐磨技术移植到墙材生产设备中;生产向大规模、集约型方向发展;生产方法自动化程度更高,普遍采用电脑控制生产全过程。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砖产量已基本趋于稳定。在产品技术方面主要向大孔洞率、薄壁方向发展。
 
    (二)高分子化学建材
 
    国外高分子化学建材发展迅猛,发达国家化学建材产值已超过水泥。欧盟12国化学建材年产量达1600万吨。高分子化学建材包括建筑门窗、建筑涂料、新型防水材料等。
 
    (三)保温隔热材料
 
    产品向轻质化、高强度、更长使用年限和更低导热系数发展,如日本研制的轻型隔热瓦,是将增强水泥喷涂于发泡隔热材料上,以合成树脂为主体,以碳酸钙为填充剂经发泡而成。
 
    (四)复合材料
 
    总体上看,复合材料就是将现有的植物、矿物及塑料等材料有机结合,使之展现出更优异的理化性能,在建筑和公共设施领域中广泛应用。如以纳米材料改性塑料,可使塑料的聚集态及结晶形态发生改变,从而使之具有新的性能,在克服传统材料刚性与韧性难以相容的矛盾同时,大大提高了材料的综合性能。
 
    我国新型的建筑节能材料不论在产品构成、总体工艺水平还是产品质量以及节能功效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新型建筑节能材料区别于传统的砖瓦、灰砂石等建材,包括的品种和门类很多。从功能上分,有墙体材料、装饰材料、门窗材料、保温材料、防水材料、粘结和密封材料,以及与其配套的各种五金件、塑料件及各种辅助材料等。从材质上分,不但有天然材料,还有化学材料、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等等。依托强大的技术研发实力和管理团队,很多门类的产品水泥企业完全可以染指。
 
    最新资料显示,在欧洲,被动式超低能耗(也称近零能耗)建筑正以每年8%的速度递增,到2020年,欧盟27个国家将全部采用被动式超低能耗标准建设。美国2020年住宅建筑以实现净零能耗为设计导向,到2030年实现新建住宅建筑达到零能耗目标;日本2030年所有新建建筑实现平均零能耗建筑目标;韩国2025年全面实现零能耗建筑目标,建筑能耗基本实现供需平衡。由此可见,超低能耗绿色建筑已是国际发展趋势。
 
    在我国,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的《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中要求,大力推动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在不同气候区尽快建设一批超低能耗或近零能耗建筑示范工程,发挥建筑能效提升标杆引领作用,标志着超低能耗建筑在我国政策引领下开始启动。这是集新型节能材料为一体的建筑体系的发展方向,无疑是有志于此的水泥企业的一个商机。
 
    四是推动服务型制造。目前我国大部分水泥企业还停留在按照用户需求单纯地卖产品阶段。随着制造业强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对水泥品种、质量和服务需求将不断升级,将由单纯“产品”需求向“产品+服务”需求转变,由单一的材料供应商向能够统筹提供材料推荐方案、后续加工使用方案等延伸服务的服务商转变。河北金隅鼎鑫水泥公司,将停止生产32.5复合水泥这一挑战转化为机遇,以开发定制水泥满足不同客户需求,扩大专用水泥、特种水泥的市场份额,满足专业工程、特殊工程的需求。
 
    陕西耀县水泥厂经过几年的探索,将普通硅酸盐水泥、彩色水泥及相关材料作为主要原材料,通过设计、制模、灌注制作出各种完美逼真的工艺品,每一位看到它们的人,都会由衷的发出感慨:这是水泥吗?水泥这么粗糙的材料怎么能做出如此细腻、逼真的工艺品?
 
    每种创意的背后都是对技术、思维、观念的挑战。
 
    鼎鑫和耀县的实例告诉我们,在这个越来越讲究精细化的时代,越来越重视文化、情感和精神的收益,所以也更加重视感受的附加值,而这种附加值必将转化为产品的溢价能力。
 
    水泥行业的过剩,促使企业思考出路在哪里?笔者认为,谁能对产业链条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谁能将上下游的产业链打通,谁就能分到更多的市场蛋糕。本文旨在给水泥企业提供一个思路,一个方向,真正的破题,还需要业内同仁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十九大后的中国经济走势”魏杰,2017清华经管EMBA迎新年会上的报告
    《未来三十年2:新变局下的风险与机遇》,郑永年,中信出版社
    “推动水泥行业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孔祥忠,《中国水泥》,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