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隅水泥稳步推进 华北市场微妙变局

来源: 来源: 《中国建材》 发布时间:2009年06月12日

    4月30日,金隅鼎新等3条日产4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投产仪式在鹿泉举行,中国建材联合会会长张人为、金隅集团董事长蒋卫平等出席仪式并讲话,河北省、石家庄市的领导也对金隅鼎鑫公司在承担社会责任、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

    自从2007年成功收购太行水泥以来,金隅按照立足京津、辐射华北的“大十字”战略,在环渤海西岸低调经营,稳步推进。据了解,除了鼎新水泥之外,还有一批新的生产线已经开工建设或即将投产。按照金隅集团近期与河北省政府签署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金隅将在河北投资建设8~12条5000t/d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随着这些新建生产线的陆续投产,金隅集团对华北区域市场的掌控能力日益增强。

    相对于全国众多如火如荼的区域市场,华北一带颇有些波澜不惊的感觉。在这里,除了正在低调崛起的金隅,还有一位当然的主角,就是早已在此经营多年的冀东水泥。与低调谨慎稳扎稳打的金隅不同,冀东水泥近两年来的发展则“高调”了许多。

    近年来,冀东水泥集团公司按照“巩固华北、挺进东北、开拓西北”的“三北”发展战略,在以唐山为大本营,不断向东北、西北、京津、内蒙古区域发展,一路走来,倒也风平浪静。然而,从2007年开始,冀东扩张的步伐骤然加快。在既有的冀、蒙、陕、辽、吉等区域市场的基础上,同时向川、渝、湘、晋区域快速拓展。据资料介绍,2008年冀东水泥在河北以外就投产或拟投产10多条生产线,新建产能高达2000多万吨,原有的 “三北战略”升级为“全国布局”。

    然而,冀东的发展并不顺利。2008年,曾因气候和经营受限,公司被迫将东北地区扩张计划搁置,转而主攻华北和西北。但华北地区受到北京水泥市场的“老大”金隅集团阻击,后者通过并购太行水泥,以京津唐一带为势力范围大肆扩张。西北市场上,冀东与ST秦岭重组受挫,陕西市场又遭遇劲敌中材集团和海螺水泥。几番出击受阻后,冀东又调头南下,在西南一带抢占新项目。

    分析人士认为,冀东水泥现在的产能扩张计划,将大规模增加财务负担,且各个区域均面临激烈竞争,势必出现大而不强的状况,企业的盈利状况,乃至可持续经营能力都将有可能面临挑战。据业内人士介绍,冀东水泥的做法有些让人“看不懂”。究其原因,或许与金隅在河北的攻城掠地和中材集团的联姻唐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冀东原本稳坐全国老二的宝座,与国内老大海螺集团也有着相当的默契,按照“海螺不过河、冀东不过江”的“约定”,双方一直相安无事。但金隅在自己眼皮底下的悄然崛起打乱了冀东的部署,而央企的到来,更搅乱了冀东的“芳心”。先是中国建材集团,紧接着又是中材集团,两者与唐山市政府的一纸协议将冀东水泥推到了风口浪尖。

    冀东是唐山市政府的企业。与央企合作,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看是一笔不错的买卖:不仅可以壮大冀东水泥,更可以为唐山带来装备制造等大手笔的项目,对提升城市的竞争力无疑是大有好处的,当然这还是一项不错的政绩工程。不过,就具体的企业、特别是企业负责人的性格而言,遵从 “父母之命”、听命于新的东家未必是一件开心或者有益的事情。

    冀东水泥的“心病”或许还要追溯到10年前的渤海水泥。1997年年底,由河北省政府出面,河北境内的冀东水泥和太行水泥两大上市企业“强强联合”,组建成了“中国北方水泥航母”--渤海水泥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风光一时。由于实际运作过程中两家貌合神离、同床异梦,最终在2004年渤海集团宣告解散。这种政府出面“拉郎配”式的联姻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从此也在冀东水泥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

    无论是为了应对金隅的快速崛起,还是抵制中材联姻这门自己并不情愿的“亲事”,对冀东而言迅速膨胀自己或许是唯一的选择。庞大的身躯,既可以增强与金隅抗衡的份量,又能加大被收购的筹码,使对手知难而退。然而,原本的华北乃至“三北”市场已无多少可以施展的空间,面对始料不及的变数,仓促之中,四面出击似乎也就成了自然的选择。

    按照“区域领先”战略,在湖南、山西、重庆、内蒙古等地,通过“新建+并购”的模式,冀东的产能持续高速扩张,势力范围也早已超出了公司此前拟定的三北市场。四处圈地虽然带来了规模效应,但是公司区域性优势却并不明显,盈利水平也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数据显示,冀东水泥在河北、陕西、内蒙古、吉林等地的市场份额均不超过20%,到处是“飞地”,普遍缺乏市场定价权。众所周知,只有较高的市场集中度才能维持合理的利润空间,在产能过剩的形势下,毛利润水平更容易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的冲击。

    扩张是一把双刃剑,阻遏对手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沉重的包袱。试图全国布局遍地开花,然而困难重重。先是东北失利,再转战西北,又掉头西南。冀东不是海螺,由于自身实力受限,加上各地竞争激烈,战线拉得太长,管理能力、管理半径都十分有限。在激情四射的扩张背后,是公司既有战略的渐行渐远,和发展目标的益发模糊。正如业内人士指出的那样:“搞不懂,(这么做)早晚要出问题。”

    外地市场的连累,自然还影响到自己的大本营,这种外延式的扩张战略恰恰给身边的竞争对手提供了发展空间。通过并购太行,北京金隅兵临城下并迅速成长,逐步蚕食原本属于冀东的市场,短短时间内迅速掌控了区域话语权。冀东后院起火,华北市场从原来的冀东一家独大变为两强相争。

    按照金隅集团的规划,到2010年水泥产能将达3000万吨,商品混凝土产能500万方,这些产能主要集中在华北市场。在北京和天津市场,金隅已经取得压倒性地位,而不远的将来,河北区域产能集中释放,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以前“楚河汉界”互不干涉的局面必将被打破。目前犬牙交错的布局,已经为将来四起的烽烟埋下了伏笔。

    唐山是冀东的根据地,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冀东市场的根基。曹妃甸深水良港的建设,储量达10亿吨的南堡油田的发现,进一步巩固了其在河北省经济中心的基础地位。然而,在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下,以“大码头、大钢铁、大化工、大电能”为主导产业的唐山曹妃甸工业区的建设进度势必受到影响,水泥需求也将相应放缓。另外,据笔者听到的一些“内幕消息”,南堡油田的实际规模可能没有人们之前听到或想象的那么大,其间可能有相当程度的“水分”。如果果真如此,由此带来的基建预期亦将相应缩减,冀东根据地的市场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

    反观金隅。随着鼎新等新线的陆续投产,区域产能稳步扩大,各地市场遥相呼应,“大十字”战略逐渐成型,给对手的压力越来越大。金隅集团董事长蒋卫平告诉记者,太行山脉的石灰石资源品位和储量都很好,而河北是南北大通道,辐射京津冀都市圈,具有明显的市场优势。水泥作为一种区域产品,重点就在区域市场,“掌控区域话语权”是金隅新建和并购的方向。通过稳扎稳打,使布局遥相呼应,从而控制局部市场;通过强化资源和产业链方面的优势,使区域市场更加健康,增强区域竞争优势。“金隅要对历史负责,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做法不可取”,蒋卫平说:“我们不与别人比体重,而是比健康。”

    做大做强的压力和一夜暴富的诱惑,使得许多企业走上了不计成本甚至不计后果的大规模扩张之路。巧合的是,因为拉动内需滞后了原本已该到来的、新一轮经济周期的拐点,今年几乎所有赌博扩张的企业都取得了不错的业绩,年底甚至还可能会有一波新的高潮。这似乎是对扩张的鼓励,但这种状况显然不会持续太久。一旦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各种麻烦将接踵而至。

    外边的世界很“精彩”,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一切的平静,不过是质变之前数量的积累。在烽烟四起的国内水泥市场,华北区域同样难以置身事外、独善其身。现在的一切,或许只是变局的序曲。

    一个多月之前,天津最大的水泥企业--天津振兴水泥有限公司60.64%的股权转让引起了业界的关注。振兴水泥拥有天津市水泥市场60%的份额,是一家在天津市场拥有相当话语权的企业。对此,各路诸侯无不摩拳擦掌,力图拿下。也许,振兴水泥的归属将成为华北市场重新划分的契机?

    后院失火,冀东如何突围?金隅崛起,能否华北称王?螳螂捕蝉,是否还有黄雀在后?华北水泥市场究竟鹿死谁手,不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