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行业>资讯详情

乔龙德:深刻认识形势 正确把握机遇 靠创新驱动把建材行业推向新的发展时期

更新日期: 2015年12月29日 来源: 数字水泥网 【字体:
摘要:同志们,我国建材工业在经历了以满足基本需求为主的高速发展阶段之后,开始进入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向纵深转折并向高端发展的新时代。时代赋予了我们当代建材人把建材行业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时期,进而实现超越引领世界建材工业发展的宏伟目标这一伟大历史使命。让我们携起手来,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全行业上下一心、众志成诚,以高度的行业责任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不负历史重托,为开创建材行业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会长乔龙德
 
    12月23日,2015年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会长全体工作会议暨全国建材行业协会系统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会长乔龙德作了题为《深刻认识形势 正确把握机遇 靠创新驱动把建材行业推向新的发展时期》的报告。在对2015年工作进行回顾的同时也指出了水泥等建材行业当前面临的形势和挑战,以及2016年着力推进的主要工作任务等,还强调要树立担当意识,敢于作为、敢于挑战、敢于胜利。以下是乔龙德会长的报告内容:
 
深刻认识形势 正确把握机遇 靠创新驱动把建材行业推向新的发展时期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目的,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树立起“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要求,在总结和回顾一年多来行业发展、经济运行等工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和正确把握当前我们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找准、找到改革的突破点和创新驱动的新的动力点,遏制行业经济增长下行和效益下滑的关键点,把建材工业推向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次会议也是在“十二五”收官、“十三五”开局,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和建材行业转型升级向纵深转折的关键时期,行业既面临着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新兴产业供给不足而经济下行的严峻形势;更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但还缺乏思想上的统一和具体的工作措施和办法;行业协会组织与政府机关脱钩试点已经开始,脱钩过渡期和脱钩后的协会工作如何定位及发挥更好的作用等很多重要的问题,等待着我们拿出好的答卷。因此,开好这次会议十分重要,对于行业转变发展方式和摆脱经济下行,以至对“十三五”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向大会作报告。
 
    一、一年多的工作回顾
 
    就整个行业工作来说,依据2014年10月召开的会长会和协会系统工作会议的要求,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主题,把调整结构、转型升级作为行业一切工作的主线,围绕“五个紧扣”,联手专业协会、各省市行业协会和大企业集团,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转型升级加快了步子,结构调整与“三新”工作加大了力度,发展的瓶颈倾注了更多的精力并列为专项开始攻坚。新增产能的遏制与化解产能过剩在艰难中顶住压力缓解了加剧的局面。经过全行业的共同努力,全年预计建材工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有望同比增长7%以上,主营业务收入突破5万亿元,同比增长4%左右,利润预计达3000亿元,同比下降10%以内。
 
    一年多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紧扣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主线,将转型升级引向纵深转折
 
    第一,在全行业一边树立转型升级的典型企业,一边进一步开展转型升级向纵深转折的大讨论。转型升级既是经济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要求,又是建材行业已经等不起的、关系到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中国建材联合会、各专业协会、省市建材协会、各大企业集团和重要骨干企业,都把这项工作当作当前的中心任务,在评出北京金隅集团、中材科技、北新建材等77家转型升级典型企业的同时,中国建材联合会、中国建材报社、中国建材杂志社联手在全行业开展了转型升级向纵深转折的大讨论。历时9个月,部分联合会的副会长、地方协会会长和大企业的领导共55人带头撰写专题文章50篇。中国建材联合会执行副会长宋志平、刘志江、蒋卫平都在大讨论中专题发表了转型升级的演讲。联合会副会长姚燕连续发表了3篇署名文章。联合会副会长聂长兰、叶德林、王刚、邱平、马列、徐永模、陈国庆等都撰写了署名文章。大讨论有35篇文章获得了奖励。为了把大讨论进一步引向深入,中国建材联合会和中国建材、中国中材、北京金隅、天津建材、上海建材等企业共同召开“首届中国建材业年度经济论坛”,有600多人参会,全体与会代表发出《建材行业转型升级向纵深转折倡议书》,把全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第二,旗帜鲜明地遏制雷同技术新增产能,果断坚决地提出了水泥、平板玻璃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报告。过剩产业新增产能不遏制,化解产能过剩和遏制经济效益下行都无从谈起。为此联合会与相关专业协会用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深入各地与相关企业宣传国发[2013]41号文件,分别向贵州、浙江、辽宁、湖北等地方政府就有关项目专门去函,向有关企业发出警示,对证据确凿的在媒体上进行曝光。2015年联合会与水泥、玻璃等专业协会,联手相关省市地方协会,邀请各地工业主管部门和相关企业参加,围绕遏制新增产能、提高经济效益、防止无序跌价,组织召开各种论坛会和研讨会共70余次;按区域开展水泥、平板玻璃等的行业自律和区域协调工作,积极推动水泥行业北方地区错峰生产的政策出台。通过全行业的各种努力,水泥、平板玻璃等新增产能有了一定的遏制。
 
    化解产能过剩扭转经济效益下滑的另外关键举措是提升标准、淘汰落后产能和适时召开经济运行分析会,对行业共性问题、突出矛盾分析原因,发出预警导向,警惕经济效益下滑。在中国建材、中国中材、北京金隅、安徽海螺、山东金晶等企业共同参与下,制定了淘汰水泥和平板玻璃落后产能、推进水玻陶产业兼并重组、推进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和Low-E节能门窗玻璃的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政策和扶持新兴产业发展的多项政策报告,并多次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当面汇报沟通,得到政府部门的认可,多数政策建议的思路和内容被采纳,其中淘汰水泥、平板玻璃落后产能和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的政策政府部门已启动,并已有望出台。
 
    第三,各专业协会摸清家底,分三类提出了本产业创新提升、改造提高和拟淘汰的标准。
 
    去年开始联合会组织各专业协会摸清家底,对本产业的企业和生产线进行了三类划分。这是各专业协会开展工作的依据和落脚点,可以说这是几十年以来第一次清晰与归类。通过三类划分,每个产业都明确了创新提升、改造提高以及分期淘汰的对象,使转型升级有了依据与方向。
 
    积极参与了工信部、住建部牵头的《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方案》的制定工作。行动方案出台后,联合会召开宣贯大会,并与各产业协会制定实施方案和细则,明确了每个产业必须制定本产业绿色建材生产与应用的方案与实施的路径和支撑点,目的是把建材工业推向绿色发展。
 
    (二)紧扣行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瓶颈组织攻坚,列进国家重点的项目有了新的突破与增加,重要领域取得积极进展
 
    第一,依靠中国建材集团和中国中材集团为主体的、以锲而不舍和知难而进的担当精神为支撑,推进水泥、平板玻璃两个“第二代”技术装备的创新与研发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以两个央企为攻坚主体,经过全行业三年多的持续努力,一批研发项目即将完成,一批尖端技术已进入突破与攻坚阶段,一批项目已具备验收条件。北京金隅、安徽海螺、北京工业大学、中国玻璃、海南中航特玻等单位也都分别积极承担了研发任务。预计到今年年底有80%的关键技术攻关项目攻关完成率达到70%以上。两个“第二代”是瞄准世界领先水平展开的,不仅为建材其他产业创新提升树立了榜样,也将提升中国建材工业的国际地位与影响力。
 
    第二,行业科技创新与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列进国家重点的项目有了新的突破与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十二五”以来,建材行业新增硅酸盐建筑材料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水泥节能环保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国统管道股份有限公司、惠达卫浴有限公司等9个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和巨石集团有限公司、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合肥神马科技集团公司3个企业技术分中心。联合会与相关专业协会共同认定了水泥窑无铬耐火材料等9个行业工程技术中心和玻璃熔窑烟气脱硝等2个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十二五”期间,建材行业承担国家“973”、“863”等国家项目总数达200余项,获得各种科技经费支持总计11.82亿元,13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意味着科研设施建设和重大技术专项都有了突破与增加。
 
    第三,抓住新兴产业发展获得三个突破。建材新兴产业的发展事关建材行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和传统产业过剩之后的建材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未来占比。
 
    第四,扭住制约行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成立专门组织,依靠行业力量力求逐项突破。针对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既缺扶持政策又缺系统推广的组织措施;行业兼并重组对于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与升级意义与作用重大;节能减排面对达标倒逼机制形势急迫但缺乏政策和配套措施;多数大企业和骨干企业强烈呼吁尽早取消32.5标号水泥,提升工程质量问题等等,联合会联手有关专业协会和大企业,分别成立了联盟、工作小组和专项工作班子,开展专项政策研究和专项工作推进与突破。虽然这些工作还都在进行中,目前看突破是大有希望的。
 
    (三)紧扣产业发展和布局调整导向,拓展新的发展路径与空间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