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号/微信登录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行业>资讯详情

[C12+3]王建超:行业在共识的基础上健康前行

更新日期: 2017年03月26日 【字体:
摘要:我们必须看清3-5年后的行业形势,如果当前还增加新的产能,未来行业的供求矛盾会越来越大,那么水泥行业就会变成一个慈善行业。

(根据海螺水泥副董事长王建超在2017年C12+3水泥峰会上的讲话整理)

    2016年,水泥行业取得的成绩实属来之不易。水泥行业按照国务院以及国家部委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在中国水泥协会的推动下,行业C12+3峰会中的企业积极参与,履行大企业责任,每个企业都取得了很好的业绩,超额完成了乔会长去年提出500亿的行业利润目标。今天会长又提出了800亿的目标要求,虽有压力但还是很有信心。本次2017年中国大型水泥企业领导人圆桌会议(C12+3峰会),我们总结去年取得的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从而形成共识,推动行业健康前行。

    一、水泥行业存在的问题

    我们在积极推进错峰生产的过程中,供需关系的改善、效益的提升大家都已看得十分清楚,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一是我们的错峰生产只是去了产量,短期改善了供求关系、提高了价格,也因此使一些已经停产多年那些没矿山的、能耗高、管理差、规模小的落后产能在很多地方又死灰复燃,这不免对脆弱的供需关系存在一定的杀伤力和破坏。二是新建的生产线又在兴起,一些是在建,有一些是过去未开工现在积极准备开工的,有一些是批小建大的,还有一些是在积极的筹划置换。海螺也有批好的六条线,但自从去年C12+3会议上承诺不再新建后一直没有开工,虽然在较好效益的诱发下也有过冲动,但海螺高层明确表示,将按照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不开工建设。

    二、水泥行业的认识

    水泥行业虽然去年效益较好,但整个水泥行业还是危机四伏。从供给端看,一是产能过剩35%左右,二是行业积极推行错峰减产,三是近两年新增产能逐年大幅减少。从需求端看,国家正在加速经济结构调整,现在高端的装备制造、互联网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在兴起,但还不足以支撑GDP的增长,短期内国家还加大基建和房地产等投入,所以去年水泥需求增长了2.5%。但从国家公布的数据来看,第二、三产业对GDP的贡献越来越大,如果这些能够支撑GDP的增长,国家不太再会用基础建设、房地产投资来保持经济增长。未来,一旦经济结构调整到健康状态,我个人认为,水泥行业就是一个台阶式的下行,每年下降3%-5%也是一种常态。我们必须看清3-5年后的行业形势,如果当前还增加新的产能,未来行业的供求矛盾会越来越大,那么水泥行业就会变成一个慈善行业。

    三、水泥行业去产能的建议

    首先,控增量。建议在遏制新增产能方面,协会要发挥重要作用,要加强许可证的管理。建议水泥行业运转率达到80%的时候,许可证可以有序地发放,以此来遏制增量。我们这些大企业要认真解读国家有关政策,顺势而为。过去水泥行业需求呈高速增长,大家都在抢山头、占地盘,现在来看也有好的一面,毕竟大企业的集中度更高了,否则行业集中度会更低,企业、行业会更困难。但现今的情况变了,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做出改变。

    其次,去存量。建议协会建立一个去产能领导小组。关于淘汰落后产能,中央、国家部委出台了很多政策文件,如差别电价、阶梯电价、取消32.5水泥、严格环保安全,等等,但由于人员较少,加之对行业的深度了解没有协会和在座的大企业清楚,所以在具体落实上不太理想。所以,协调要牵头,大企业参与,按照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针对行业状况,拟订能落地的、可操作的具体措施,加快行业去产能步伐,海螺将积极参与。

    第三,加强大企业间的区域合作。大家都知道,海螺过去比较崇尚市场竞争法则,但从去年开始,根锚点据协会要求以及行业形势变化,我们也与时俱进地作出了调整。过去淡季我们堆存熟料,但是现在不堆存了,我们也在转变。大企业间应加强沟通互信,共同推动和引领区域行业的合作,为了行业的整体效益,说到做到,坦诚守信。在这一方面,作为大企业是要做一些牺牲的,特别是中国建材,做了很多工作。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也要防止区域内少数企业的投机行为,也希望个别企业不要投机,自作聪明。此外,海螺也在积极推进区域企业间的双边深度合作,共同参与区域市场整合,进一步提高行业集中度。

    如果大家能够认清行业未来的形势,把控增量、优存量、去产能,以及错峰生产等工作踏踏实实做好,我想水泥行业还是能够保持一个乐观的态势。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文章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