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号/微信登录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行业>资讯详情

2017中国碳交易要开市!靠谁来减碳?

更新日期: 2017年09月29日 作者: 高鹏翼 来源: 汉能碳 【字体:
摘要:过去的这个夏天碳减排业界好不“热闹”:在试点5个年头后,先是全国统一的碳减排市场第一阶段纳入的行业从8个减为3个:电力、电解铝、水泥熟料,然后是目前依旧不明朗的业界形势。

 

    过去的这个夏天碳减排业界好不“热闹”:在试点5个年头后,先是全国统一的碳减排市场第一阶段纳入的行业从8个减为3个:电力、电解铝、水泥熟料,然后是目前依旧不明朗的业界形势。我重温了过去的一些讲话、报告、文章,对比了一些行业数据, 发现全国碳市场开市以后短期内似乎没得交易,理由如下:
 
    一、2017年9月7日,在第五届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开幕式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勇做了主题演讲,指出:无论全球气候治理形式如何变化,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和推进低碳发展的决心和行动不会改变。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行动,积极采取节能和提高能效,发展可再生能源,增加森林碳汇,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展低碳试点示范,发展绿色金融,推进气候变化立法等一系列有利的政策措施,确保实现十三五期间应对气候变化目标任务。注意:是“确保实现十三五期间应对气候变化目标任务”。
 
    二、2017年6月16日在北京举行“第八届地坛论坛”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应对气候变化司巡视员谢极发表的主旨演讲,指出:我国减碳工作取得的成绩是世界瞩目的,主要归于:第一,近些年来,高耗能产业下降,能耗较少的第三产业在提升;第二,能源结构调整当中,化石能源在下降,清洁能源在上升;第三,近年来开展的淘汰过剩产能工作,主要针对的也是钢铁、煤炭等高产能行业。指出:全国碳市场正在紧锣密鼓筹备当中,但有一点值得思考——中国碳市场的属性是什么?他认为,碳市场一定要“为减碳服务,不是为了炒碳价”,“在碳市场的顶层设计和推动过程当中,要充分认识这个属性,才能做好工作”。谢极强调,建设碳市场要公平公开公正透明,而且要平稳起步。
 
    三、2017年9月19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清华大学、新华网主办了中国煤电清洁发展与环境影响发布研讨会,在会上发布了《中国煤电清洁发展报告》,其内容以及会上有关领导发布的主旨演讲可以概括出如下结论——煤电行业2016年生产排放现状是:
 
    1.根据中电联统计,截至2016年底,发电装机容量达16.5亿千瓦,其中煤电装机容量9.4亿千瓦,占发电装机总量的57.3%;发电量达6.0万亿千瓦时,其中燃煤发电量约3.9万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65.5%。
 
    2. 截至2016年底,中国已投产百万千瓦等级机组达到96台。在污染治理技术方面,面对中国燃煤电厂燃煤煤质复杂,燃煤平均发热量与挥发分偏低、硫分和灰分偏高,烟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原始生成浓度较高的特点,通过自主研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控制装置形成了全覆盖,治理技术总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部分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3.2016年中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34.6亿吨标煤、能源消费总量达到43.6亿吨标煤,其中原煤生产占能源生产总量的69.6%,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62%。2016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占比28.1%。
 
    4.统计显示:2016年,我国单位火电发电量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降至0.08克、0.39克和0.36 克,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5. 统计显示:2016年,我国火电供电煤耗降至312克/千瓦时,发电水耗降至1.3千克/千瓦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16年,中国火电单位发电量二氧化碳排放量降至822克/千瓦时,比2005年下降了21.6%。
 
    6.“我们(指煤电行业)现在对于燃煤污染物排放的要求,是全世界最严的,采取的污染控制技术,也是最高的。”
 
    7.未来计划:燃煤发电机组供电煤耗由2015年的318克/千瓦时降至2020年310克/千瓦时以下。
 
    8.从中电联2017年9月19日在京发布的《中国煤电清洁发展报告》中得出的结论是:
 
    ①中国以煤为主的资源禀赋决定了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的格局,也决定了以煤电为主的电力生产和消费结构;
 
    ②煤电在当前电力安全稳定供应、应急调峰、集中供热、平衡电价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③中国燃煤发电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部分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④中国燃煤电厂污染物实现了严格管控,环保设施形成了全覆盖;
 
    ⑤中国煤电清洁发展取得了巨大成效,污染物排放绩效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⑥煤电清洁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虽然绿色低碳是能源发展的大趋势,但燃煤发电将持续发挥基础性和灵活性电源作用要重视;
 
    ⑦常规大气污染物已不是煤电发展的约束性因素,碳减排将成为煤电发展重要制约因素。
 
    不难看出:按照目前的配额发放基准,燃煤发电全行业配额发放偏多的事实将不会改变。
 
    会议的另一个结论是:非电行业是目前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会议指出:目前相比煤电行业污染物持续减排,非电行业对我国污染排放(编者按:应该包括二氧化碳排放)贡献越来越大,我国钢铁的产量占世界的50%,水泥占60%,平板玻璃占50%,电解铝占65%,且分布了40多万台量大面广的燃煤锅炉,量大面广的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和农村的采暖用煤数量更是惊人。非电行业的污染治理的基数、管理的能力与电力行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的排放(编者按:这里去掉了二氧化碳)量占全国四分之三以上。另外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还未得到有效的控制,主要来源是石化、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行业。
 
    四、电解铝的行业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电解铝产量3152万吨,2016年是3187万吨,2017年预计3867万吨。按照吨铝9.1132的配额分配基准值,这个产业2017年将产生3.52亿吨CO2配额,其权属将按产量分属各家电解铝企业。2017年底前将以2015年的实际产量为基准预分配配额,按照70%预分配原则(由于实际产量的变化导致企业最终分配的配额量与预分配的配额量不一致,以最终分配的配额量为准,多退少补),理论上将有2.0亿吨CO2配额分别分到各家企业之手,原则上就可以进行交易。
 
    有专家用了10个省份,41家企业的实际数据进行过估算:原铝产量1209万吨,对应的排放有1亿多吨,占全国的40%左右,其中富余5万吨以上的企业有7家,缺口5万吨以上的企业有11家。调查显示企业实际生产是相对稳定的,不会今年生产10万吨,明年生产20万吨,同时指出:中国电解铝技术已经是世界先进水平,电解铝产业技术提升已经非常不容易。注意:就区区那么几吨赢缺。
 
    五、再来看看水泥行业。水泥行业二氧碳排放概况是:
 
    1.自2013年开始,全国7个试点省市共有2000多家企业纳入该地区二氧碳排放试点,其中涉及水泥企业143家(天津除外)。
 
    2.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水泥企业近1300家,共生产水泥23.48亿吨,其中,熟料13.7亿吨,按照《第一批-8-中国水泥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口径计算年排放11.7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基准值为0.8534吨CO2/吨熟料)。水泥工业占全国碳排放的12%。目前,我国水泥工业熟料煅烧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节能减排潜力不大。
 
    3.确实目前,中国是全球水泥产量第一大国,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2013年已经占98%以上。经对国家统计局、数字水泥网、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综合整理显示:截至2015年水泥熟料十强企业共生产熟料9.4307万吨,占全国熟料产量的68.8%。认为:2015-2016年度中国水泥行业总产能见顶,全年新增熟料产能达4400 万吨,但同比减少37%。
 
    4.行业协会统计中还发现:通过对云、藏、甘等高海拔133个样本平衡对比苏、皖、京、吉、浙低海拔地区41个样本,其排放强度高4%。电石渣水泥熟料比普通水泥熟料生产,碳排放强度低近2倍。
 
    六、三个行业结论对比看吧:中国燃煤发电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部分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中国电解铝技术已经是世界先进水平,电解铝产业技术提升已经非常不容易;我国水泥工业熟料煅烧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节能减排潜力不大。
 
    最后碳减排只有两条路:1.去产能;2.从非电行业减(包括烧锅做饭),而且路径有了:十部委和六个省政府联合印发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这既是一个大气治理的攻坚方案,也是一个企业转型升级的工作方案。目前在“2+26”个城市用的是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倒逼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结构调整的试验区,到11月底,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的通道“2+26”各城市完成以电替代煤300万户以上,纳入到2017年淘汰清单的4.4万台燃煤小锅炉全部清零,基本完成供电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整治工作,2017年采暖季完成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