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号/微信登录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行业>资讯详情

泛东北水泥之殇~绝不让泛东北的“今天”变成全行业的“明天”!

更新日期: 2019年01月21日 来源: 数字水泥网 【字体:
摘要:60亿元,是2018年泛东北地区水泥行业亏损的数字。即便在2016年和2017年,泛东北地区水泥行业也分别亏损了71亿元和39亿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东北地区水泥行业效益三连跌,是行业亏损的不断蔓延,更是该区域水泥行业在困境中苦苦挣扎的最真实写照。
 
    编者按:据权威预测,2018年水泥行业整体利润将超1400亿元,相比2017年的877亿元利润,再创历史新高已成定局。整个行业似乎高歌猛进,一派形势大好。
 
    然而,此时此刻,泛东北地区的水泥市场的现状正如当下季节:冰雪伏地,寒意逼人。
 
    所谓泛东北地区是指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的赤峰、通辽、呼伦贝尔和兴安盟等地区。据相关机构统计,泛东北地区不仅是全国水泥价格洼地,自2013年以来该地区水泥熟料产能利用率就开始连年大幅下降,截至目前行业已连续三年亏损。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泛东北地区水泥行业现状究竟到了一个怎样的地步?症结何在?走出困境的出路在哪?
 
产能:“过剩”未减 又添“新增”
 
    12月份已是东北地区的隆冬时分,持续的低温和北风笼罩着这片土地,仿佛逼迫着地面上的万物都进入冬眠状态。
 
    当记者一行人站在位于吉林省辽源市渭津金刚水泥厂的两条5000吨生产线中间时,这种感觉越发明显,因为在偌大的厂区内,除了能看到两台锈迹斑斑水泥窑之外,我们听不到机器运作的声音,更看不到工人的影子。
 
    带领参观的厂长告诉我们,这两条线从2018年11月份开始错峰停窑,次年4月份才能开窑。到时候这条线究竟如何运转还得看市场行情如何。
 
    据介绍,2018年,吉林省官方统计的水泥产能为5588万吨,实际上已经超过6000万吨,但2018年吉林省水泥需求仅为2000万吨左右,产能利用率33%左右。
 
    “在2018年,这两条生产线分别停了7个月和5个月,全年生产熟料183万吨,产能利用率也只能达到50%左右,有接近一半的时间在闲置。不过,即使这样都已经算不错的了。”厂长告诉记者。
 
    开半年停半年
    先进产能大量闲置
 
    地处吉林省的这两条熟料生产线,几乎是整个泛东北水泥生产线的缩影,辽宁的产能闲置情况也是如此。
 
    东北水泥行业人士常说这样一句话,“东北水泥看辽宁,辽宁水泥看辽中”,辽中地区的辽阳市更是被当地人称之为“水泥窝子”。
 
    大约十年前,辽阳市就不断引进先进生产技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先后引进了亚泰、山水、天瑞、冀东、台泥等国内水泥行业知名企业,建设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9条,使新型干法水泥比重达100%。
 
    然而现在已经不见当年的光景,这9条先进的熟料生产线大量闲置,情况好一些的如亚泰集团下属的辽宁富山水泥,产能利用率能达到50%,差一些的只有30%出头,一年中有小半时间处于停产状态。
 
    黑龙江的产能闲置情况似乎更严重。据了解,黑龙江全省水泥企业102家,水泥生产线22条,熟料年产能达到2300万吨,水泥年产能达到8000万吨,但是2018年前11个月市场水泥年需求只有2000万~2100万吨,产能利用率只有30%左右。
 
    以哈尔滨水泥厂为例,其年熟料产能125万吨,2018年,其生产水泥熟料42万吨,产能利用率只有33.6%。按照政策要求,哈尔滨水泥厂自供暖期开始就要实施停窑,即从头年10月20日一直停到次年4月20日,共6个月。除此之外,2018年,哈尔滨水泥厂又分别在6月、9月分别停窑了20天、15天,相当于企业一年中有7个月处于闲置状态。
 
    “今非昔比,早在2012年,当时我们厂里两条线连轴转都供不应求,门口排队买水泥的大车排出去几公里,有人连着几天排队都买不到水泥,然而现在门可罗雀,不说一个排队的人,即便是正常生产都没人来买。”哈尔滨水泥厂的负责人对记者说。
 
    更有甚者,已经有企业因为开工不足停产、转产。黑龙江宾州水泥(北方)销售副总经理盛福林告诉记者,由于开工不足,产能利用率低,位于蒙东地区的扎兰屯北方水泥已经已经开始全年停产了,只剩下60万吨的粉磨站还在开着。盛福林告诉记者,长期停产导致固定费用翻倍,运营成本翻倍,再没有好的价格支撑,势必导致亏损,不如一关了之。
 
    一位泛东北地区水泥行业研究专家介绍,2018年,泛东北地区总产能1.36亿吨,然而市场需求只有5573万吨,在低迷的市场需求下,水泥熟料产能利用率41%,水泥粉磨产能利用率28%,20%以上熟料产能常年处于闲置状态,50%的粉磨站产能已经闲置。
 
    此外,东北地区现有水泥固定资产超过千亿元,全部是先进的水泥装备,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达100%,闲置的基本上属于先进产能。
 
    产能越减越多闲置情况雪上加霜
 
    先进产能的大量闲置已经成为泛东北地区水泥行业常态,然而时至今日,泛东北地区的产能利用率还在下降,因为产能还在不断地新增。
 
    2009年,国发〔2009〕38号中明确指出,严格控制新增水泥产能,执行等量淘汰落后产能的原则,对2009年9月30日前尚未开工水泥项目一律暂停建设并进行一次认真清理,对不符合上述原则的项目严禁开工建设。2013年,国发〔2013〕41号明确规定,严格执行国家投资管理规定和产业政策,加强产能严重过剩行业项目管理,各地方、各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核准、备案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
 
    虽然国家政策三令五申地限制产能新增,但在泛东北地区,产能似乎呈现越减越多之势。
 
    据有关地方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13年泛东北地区熟料产能1.04亿吨,2014年达到1.05亿吨,2015年达到1.11亿吨,2016年达到1.24亿吨,2017年达到1.28亿吨,2018年达到1.36亿吨,可以看出,泛东北地区的熟料产能连年增长。
 
    此前在黑龙江省,某国有大型企业新上大规模生产线,直接让黑龙江省原本过剩产能又增加了10%左右,对于黑龙江水泥市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加剧了黑龙江省的产能闲置,拉低了黑龙江省的产能利用率,加剧了市场竞争。
 
    而对于这条新上线来说,2018年也并不好过,据测算,这个总投资12亿元的水泥厂,其2018年一整年的产能利用率只有25%,产能不能充分发挥,企业收回成本都成问题,更别说盈利了。
 
    此外,据黑龙江水泥企业介绍,黑龙江省有一些已经停产很多年的水泥厂,现在也开始恢复生产,其中不乏日产1000吨的小水泥企业。
 
    “在前几年,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这些企业退出市场,停产了多年后,在水泥行业行情好的时候又重新把窑点了起来。虽然量可能不太多,但是由于其环保成本低,负担小、质量把关不到位等原因,价格相对低廉,产品质量也难以保证,大多流向下游的一些民生工程,造成安全上的隐患。”有企业负责人向记者分析道。
 
    辽宁省更是产能新增的爆发区。据测算,2009年38号文明确严格控制新增产能之前,其水泥熟料年产能约为3852.5万吨,而到2018年,其年水泥熟料产能已经达到约6380万吨。
 
    辽宁省水泥熟料的新增一直为吉、黑两省水泥企业所诟病,因为在本省水泥产能过剩情况下,辽宁水泥企业开始向外输出。
 
    吉林省一家水泥企业负责人直言:“2018年,辽宁、蒙东地区向吉林方面输出的水泥熟料占市场总份额的10%,相当于卷走了30多亿元的利润。”
 
    另外,据辽宁省多家企业爆料,此前辽宁省的一些当年批大建小的水泥企业也开始行动,试图将与生产许可证设计产能不符合的小生产线进行扩建,提高产能。与此同时,有企业爆料,在辽宁省还存在着借着技改新增、无证新增等多种新增的情况。
 
    “就算再新增哪怕千分之一的产能,我们也承受不住了!企业停工已经停够了,产能闲置已经到达极限了,此部分产能释放后,市场竞争将进一步恶化,产能过剩矛盾将积重难返,企业经营困境无法扭转。”一位辽宁水泥企业家如是说。
 
亏损:三年连跌 难以遏制
 
    60亿元,是2018年泛东北地区水泥行业亏损的数字。即便在2016年和2017年,泛东北地区水泥行业也分别亏损了71亿元和39亿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东北地区水泥行业效益三连跌,是行业亏损的不断蔓延,更是该区域水泥行业在困境中苦苦挣扎的最真实写照。
 
    “这里90%的企业都亏”
 
    虽然我国水泥行业仍面临产能过剩挑战,市场需求不确定性也在增大,但2018年,水泥企业,特别是南方地区的水泥企业在错峰生产政策持续推行、严厉的环保督查、大企业集团市场协同主导加持下,仍旧赚了个盆满钵满,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与之相对,北方地区,尤其是泛东北地区水泥企业却过早地进入了寒冬,在生存边缘苦苦挣扎。
 
    “我们今年多次到南方的水泥企业参观学习,看到人家厂区热火朝天的生产,水泥一车车地向外运,进来的都是真金白银,除了学习人家的先进经验之外,也真是羡慕。”内蒙古一家企业的负责人说道:“这几年,我们企业因为执行错峰生产和行业协同,一年最多开窑半年,长期不生产,不但产量下降,企业固定费用上升,成本也随之增加,但价格却提不上去,肯定是要亏损的。可以说,这几年,我们状况是越来越差。”
 
    “而且亏损的不只我们一家,这个片区内企业都是难兄难弟,90%以上都亏,也就是多亏少亏的区别。”
 
    随后,他拿出了一张2013年~2018年企业经营情况表格,从表格中可以看到,企业利润总额在2014年到达顶峰,达4800多万元,2015年就降至3900多万元,2016年、2017年分别为2600多万元和2400多万元,而刚刚过去的2018年,企业利润总额仅600多万元。
 
    “这还没算上融资成本,如果把总公司给我们提供的资金也折算进去,那亏得就更没法看了。”
 
    吉林一家国有水泥企业区域负责人谈起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也是一肚子苦水,他负责的区域内3家企业,2018年预估只有一家能略有盈利,其余两家不亏损就是“胜利”。“每年总公司也是要给我们定指标、下任务,并进行考核。虽然总公司的领导们也知道东北地区行业情况,在制定任务和考核的时候,从不为难我,但我自己还是有压力,经常整夜整夜地睡不着,甚至有时只能靠吃安眠药入睡。”
 
    一开始,他并不愿意向记者讲述自己工作中的难处,但话匣子打开后,近几年企业惨淡经营的状态从他的话中可以轻易窥见。“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肩上担着1000多口子吃饭的问题,长期亏损,对基层员工也好,对销售人员也罢,都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很多人都是家里的顶梁柱,连续几个月收入不高,很多家庭就受不了了,更何况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几年?而且作为国企,我们不论亏损多少,都是在损失国家的钱,一直这么亏,说是对不起国家也没错。”
 
    “年底了,我们也想给职工发奖金,搞点福利,大家高高兴兴过年,但连着几年效益都不好,我们确实是没有能力给职工提高待遇,也就只能勒紧裤腰带,大家一起克服困难。”一位办公室负责人无奈地说道。
 
    而另一家区域运营负责人也在与记者的交流中多次提到2018年水泥行业“南冷北热”的情况,不只是南方地区,山海关以南的华北地区诸如山东、河南、河北等地,行业效益、企业表现都可圈可点,而泛东北地区水泥企业的经营状况每况愈下,行业的利润断崖式下滑,各家大型企业的负责人几乎都头痛不已。
 
    “南方水泥行业这些年挣了不少钱,泛东北地区行业利润却在地平下线,大家十八般武艺都用上了,可是行业还是亏损,如果2019年行业现状还是不能有所改变,那就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见亮了。”
 
    冬天到了,春天依然很遥远
 
    企业利润连年下跌,让很多基层员工和企业负责人都无法欢欢喜喜过新年,但即便是在2018年盈利4000多万的一位厂长在年关下也不敢掉以轻心,他知道,如果行业面临的诸多问题不能得到解决,他的厂子也不能够独善其身,也许一年后,也许两年后,好不容易再次焕发生机的企业也许又会跌入谷底。
 
    这家位于吉林的企业曾仅凭一条日产2500吨熟料生产线在2011年创造了7700万元的利润,在随后的几年间利润不断下滑,到了2015年,企业亏损了2160万元。“得益于国家政策,协会引导,还有平台建设,2016年起,我们这个厂子又开始盈利了,2018年盈利4500万。”
 
    正当记者怀疑泛东北地区水泥行业亏损是否如想象中那般严重时,他话锋一转:“但这个利润是不长久的,厂子今年产销量仅是实际产能的1/3,明年如果价格出现大幅度波动,我们这个厂子也就和前几年一样开始亏损了。”
 
    “辽宁这些民企今年虽然挣了不少钱,但明年他们的利润也不会这么高了。”辽宁一家企业负责人表示,“毕竟产能利用率在那呢,价格又提不上去,既没有量,也没有价,自然也就没有利润。”
 
    行业大面积、长时间的亏损的势头如不能被及时遏制,泛东北地区水泥行业可能就会变成一个莫比乌斯环,陷入无限恶性循环之中。
 
    “连续亏损,工资发得比以前少,一些年轻点的基层工人趁着停窑外出打工,很多人最后就不回来了,懂技术的员工流失得就更多了,现在厂子里面40多岁的工人都算是年轻的,有学历的技术人员根本招不来。”
 
    企业效益连年下滑,不只员工队伍出现了变动,生产设备等升级改造也受到了影响。“我们这两条线建成也有10多年了,很多指标已经算不上先进,到了该技改的时候了。但这几年行业效益不好,我们向上申报技改项目,只有投资少、见效快或者是涉及环保改造的项目,总公司那边才同意。”企业一位技术骨干指着厂区生产线介绍道,“本来两条线都得改造,现在就只能像挤牙膏似的,一部分一部分地来。”
 
    行业持续亏损,让大部分企业囊中羞涩,必将导致技术人才大量出走,生产工艺也因无法及时升级而逐步落后,行业整体水平“一夜回到解放前”,盈利的能力将大幅下滑,行业亏损更加严重……如此循环往复,后果不堪设想。
 
    黑龙江一家企业销售负责人认为,泛东北地区水泥行业虽然已经触底,但如果现有的问题不真正得到解决,那么行业很难回暖,亏损仍将持续,甚至扩大。“我们集团旗下的企业,2018年基本是全线亏损,亏得少的几百万,亏得多的上千万,几十家企业,你想想集团得亏多少钱?家大业大也受不了这么亏下去啊。”
 
    “都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但什么骆驼也受不了好几年只干活不吃饭呀!前几年,效益就已经不好了,企业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边缘,今年又刮了一阵大风,彻底掉下去了。”
 
    不赚钱的忧心忡忡,赚了钱的也不敢掉以轻心,归根结底,就是泛东北地区的水泥行业已经立在了悬崖边缘,根基不稳,价格雪崩,利润极速下滑。
 
    错峰时期的水泥厂静悄悄,一片宁静祥和。但如果行业再这么亏下去,只怕这种宁静只会让人心悸。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一边是热火朝天,一边是门可罗雀,与南方地区水泥行业利润连创新高相对,据统计,泛东北地区水泥行业连续三年亏损,亏损额达到170亿元,每一家水泥企业,都不得不面对利润三连跌的残酷现实,整个行业已经进入了凛冬。
 
金融:内焦外困 风险加剧
 
    “王总,那批设备运转已经一年半了,那12万元尾款最近能给结了吧?”临近年关,王先生的手机来电中,一大半都是催债的。
 
    作为辽宁一家民营水泥企业的负责人,王先生能从银行贷的款很少。为了尽可能地让手里的流动资金不至于捉襟见肘,对于原料、设备供应商的货款,他都尽量能少付就少付,能拖就拖。而到了年关,再拖似乎就说不过去了。
 
    为了偿还欠款,也为了保证员工工资的正常发放,王先生忍受同行“低价倾销”的指责,经常以低于大部分同行报价的形式争取客户。即便如此,2018年的销售收入已经远不及2017年,而对于2019年以及更远的未来,他表示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隐形的高资产负债率
 
    一般来说,健康的资产负债率的适宜水平在40%至60%。从全国水泥上市公司披露的2017年年报和2018年一季度报来看,在众多水泥企业中,资产负债率最高的达75.41%,高资产负责率的花落同力水泥、福建水泥等,资产负债率低的当属塔牌、海螺,都在25%以下。
 
    而在泛东北地区,这一情况更为严峻。一位泛东北地区水泥行业研究专家曾向记者透露,东北水泥行业中,企业负债率都在80%左右,大部分为银行贷款,例如2012年东北地区水泥总资产600亿元,其中银行贷款340亿元,负债率为57%,2015年总资产851亿元,贷款664亿元,负债率78%。
 
    “按照目前的产能利用率和经营状况,企业偿债能力大幅度下降,债务违约呈上升趋势。”于本良说。
 
    据了解,那些非本地企业集团在泛东北地区的分公司,本地贷款较少,一般由集团总部负责向银行申请贷款。
 
    金隅冀东在东北的一家分公司经理表示,因为贷款主要由集团总部进行,地方贷款不多。即便如此核算,2018年该公司勉强盈亏平衡。“如果把总部的贷款平摊下来,我们一年要亏两三亿元。”
 
    蒙东地区的一家国有水泥企业负债率高达96.45%,资金也大都由母公司提供。
 
    当然,也有个别水泥企业负责人表示,公司负债率不太高,在50%以下。
 
    赊销并未绝迹
 
    除了被催债,到了年底,王先生也不得不向下游客户催债。他向记者介绍,作为建筑工程的上游产业,水泥销售领域也出现过为数不少的“老赖”。有些企业因还不上欠款而破产,有些企业负责人因巨额欠款潜逃或锒铛入狱,究其根源还是因为水泥销售领域存在的“赊销”。
 
    近两年,在市场行情较好的南方市场,“赊销”已经成为过去时。在很多水泥企业门前排长队的,都是现款现货的客户。但在东北,“赊销”并不陌生。
 
    “为了能赢得市场份额,哪怕是赊销生意也得做。”王先生说。为了抢占市场,甚至有下游企业和个人明明可以一手付款,一手提货,却仍要坚持延期付款,以显得自己“大方”。“这也是东北文化的一部分。”王先生笑着对记者说。
 
    在泛东北地区,产能利用率偏低造成水泥企业投资回报率下降,对于那些接受贷款比例较高的水泥企业来说,更不容乐观。一方面,严重的产能过剩,使这一地区的水泥行业竞争异常激烈,企业亏损严重。另一方面,曾经试图通过扩大出口来消化东北地区水泥过剩产能的想法也落空了。
 
    在吉林长春采访时,一位熟悉辽宁情况的水泥企业销售负责人告诉记者,在一度认为很有出口优势的辽宁,水泥出口的量已经很小。在他看来,把东北水泥卖到南方市场也不是长久之计。
 
    王先生最近的主要工作是以解决“欠款”为主,但效果究竟如何,他也没有太多奢望。
 
员工:降薪失业 生计困顿
 
    “已经5年没涨工资了,目前还能收支相抵,我也正在观望,不确定还能坚持多久。”面对去或者留,辽宁亚泰富山水泥公司员工孙工内心十分纠结。目前他是公司的一名电工,坚持在公司工作11年后,如今他的内心也开始动摇。面对泛东北地区水泥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恶性竞争不断,企业效益不好,行业前景不明的大环境,他的心态反映了大部分水泥企业员工对水泥行业未来感到迷茫,普遍持有的观望心态。
 
    “2014年以来就没拿过奖金”
 
    在泛东北地区,普通岗位的一线员工,如设备巡检工、实验室化验员等,工资到手一般在2000~3000元,工作技术性较强或重要岗位的一线工人,比如中控室操作工、电气维修工等,工资到手一般在3000~4000元。
 
    由于每年冬季企业有5~6个月的错峰生产时间,除了电工、维修工、部分化验人员等会留下来进行设备检修、维护,水泥出厂化验等工作外,其他一线员工就放假,放假职工比例达到75%左右。继续工作的职工薪资受到的影响不大,但是放假的员工只能拿到平时工资的40%~80%,一般在1000~2000元,个别企业像内蒙古阿荣旗蒙西水泥有限公司、扎兰屯市龙北水泥有限公司,员工实际到手工资只有600~1000元。这样的薪资状况很难维持家中的生活,放假的员工一般会出去找临时工作补贴家用,比如去饭店打工,搬货。
 
    由于行业长期低迷,企业效益不好,普通员工生活质量长期处于低水平。
 
    “以前买衣服都不会犹豫,现在很少添置衣服,一年最多买一两套。”孙工的工资目前每月到手3000左右,家里孩子两岁半,媳妇在家带娃。从2014年开始,他的工资成了一潭“死水”,连续5年没有动静,但是5年间物价却在“蹭蹭”上涨,自从小孩出生以后,花销陡然上升,生活更加捉襟见肘。“以前,每月还完1000多的房贷还能存点钱,现在不用还房贷,工资却不够花了。”
 
    企业福利也不断缩水,最后直接“蒸发”。孙工告诉记者,水泥行业效益达到顶点的2011、2012年,每月还能拿到1000元左右的奖金,之后,随着效益下滑,奖金从1000元降到了400元,接着变成300元,2014年以后就完全没有了。“原来隔三差五还能发点水果啥的,现在也没有了。”
 
    孩子出生以后,家里目前需要添置一辆车,媳妇想要的“貂”也盼了好久,但以目前的收入,实现这些愿望遥遥无期,拮据的生活让孙工内心的坚持逐渐动摇。
 
    薪资降低还只是水泥企业员工短期所面临的问题,如果行业恶性竞争持续,企业效益继续低迷甚至亏损,未来,他们还将面临失业。
 
    根据调研情况,泛东北地区很多水泥企业员工编制不满员,并且由于行业效益不好,大多数企业有进一步减员的打算,减员幅度达到25%~30%甚至更高。内蒙古扎兰屯市龙北水泥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定员186人,将来有可能进一步减员,如果彻底停窑只留一个粉磨站,就要减员到60人,减员幅度高达67%。
 
    离开最多的是技术骨干
 
    在行业不景气的状况下,人力资源的流动性充分显现,有技术、有经验,在人力资源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员工选择离开。
 
    “走的都是有水平、懂技术的骨干,因为效益不佳,吸纳人才困难。”黑龙江宾州水泥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专业性强的工位,像维修岗位员工比较短缺。”辽宁沈阳山水水泥有限公司也面临类似的困境。
 
    错峰生产期间,阿荣旗蒙西水泥有限公司也流失了大量电气化专业的技术人员。
 
    “人员不够,还天天尽是事儿,没人干活,这是最愁人的事情了。”孙工所在的整条生产线带水泥磨目前共有8个维护电工。作为工作“老手”,维修技术人员的短缺常常加大他的工作负担,让他内心更加焦灼。“现在设备正常运行,咱们这几个人还能对付,设备要是出事,我们这几个人根本忙不过来,一个人要顶一个半的人用。”
 
    为了缓解技术工人流失的情况,一些企业不得不执行对技术工人具有倾向性的措施。
 
    “在错峰期间,我们尽量给一些技术工人找活干,给他们继续发工资。”辽宁天瑞水泥有限公司化验室主任汪勇刚告诉记者。为了留人,亚泰集团哈尔滨水泥有限公司采用分段放假、轮流放假的办法。
 
    目前企业留下来往往是岗位技术性不强、可替代性强、年龄偏大的员工,或是一些由于目前没有其他太好的选择,处于观望状态的技术工人,并且他们下一步的去留将取决于水泥行业未来的发展,如果行业效益得不到改善,行业发展看不到希望,他们也将毫不犹豫地离开。
 
    “毕竟我们现在每月能开工资,不会拖欠,”孙工告诉记者,“但是我最多还能坚持2~3年。”随着孩子的长大,未来他将面临更大的生活压力。孙工通过朋友了解到,前几年钢铁产量严重过剩,钢铁企业效益普遍不好,员工的薪资很低,一度发不出工资,但从去年开始,由于去产能效果凸显,钢铁企业效益有了好转,工资也涨了,当时留在企业的朋友都熬了过来。
 
    为此,孙工对水泥企业还抱有期待,他希望水泥行业也能像钢铁行业那样,熬过寒冬之后也能迎来行业发展的春天。“希望到时候工资拿到手能有5000左右,至少也要能纳上税呀,不然咱就成了贫民阶层了是吧?”
 
    “有可能,”辽宁沈阳山水水泥有限公司制成车间主任李国清对此进行回应,“如果未来去产能取得成效,行业好转,企业效益增加的话,有经验、有技术的员工可以拿到这个数。”对于水泥企业优秀员工流失,李国清认为,主要是目前的行业薪水不太具有吸引力。“如果一线普通员工的工资能拿到3500元,优秀员工拿到4000~4500元,这样的薪水结构是比较令员工满意的,也能吸引年轻人进来。”
 
    据了解,员工平均年龄偏大是水泥行业内比较普遍的现象,企业员工平均年龄大多都超过了40岁甚至更高,辽宁沈阳山水水泥公司的员工平均年龄就达到48.6岁,“未来将导致员工青黄不接。”李国清告诉记者。
 
    技术人才流失,吸引技术人才困难,年轻人不愿意来,这是泛东北地区水泥企业未来发展面临的严峻现实。
 
    “没有利润,没有大的技改项目,涨工资的难度非常大。”吉林省辽源金刚渭津水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利润好的时候可以分红,但是现在发奖金非常困难,觉得愧对员工。”
 
    “企业效益不好,员工队伍不稳定,吸引不到技术人才,企业的升级改造受到严重的制约和瓶颈,何谈水泥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北方水泥吉林管理区负责人也很无奈,“如果一个行业不健康,处于一个很低的盈利,高质量发展无从说起。”
 
绝不让泛东北的“今天”变成全行业的“明天”
 
    泛东北水泥行业的确“病”了,而且“病”得很严重!
 
    生病的原因主要是产能过剩日益加剧,症状主要表现在大量产能闲置、企业亏损严重、金融风险加大、员工濒临失业等各方面。在泛东北,我们看到绝大部分水泥在一年中停产长达半年以上,行业整体产能利用率只有30%左右,去产能政策的落实不力让错峰和协同失效,导致产能不减反增,去产能的压力更为加剧;我们看到泛东北地区水泥行业在2018年亏损60亿元,是历年来亏损最严重的一年,每一家企业都在破产边缘,企业生存举步维艰;我们看到泛东北地区水泥企业的企业负债率达到了80%左右,更有甚者负债率达96.45%,有些企业已经因还不上欠款而破产,有些企业负责人因巨额欠款潜逃或锒铛入狱;我们看到因为企业经济效益差、长期停产,从业人员拿不到正常的工资,奖金、福利更是奢望,生活质量长期处于低水平,生活捉襟见肘,未来还可能面临失业危机。
 
    一个“惨”字都不足以概括今年泛东北水泥行业的现状。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8年全国水泥利润的“爆表”。根据数据显示,2018年前三季度,全国水泥行业实现利润总额1094亿元,比上年同期实际增长88.8%,已超2017年全年(877亿元),预计全年行业利润将超过1400亿元。而这些利润主要来自于西南、华南、华东地区的南方水泥企业。
 
    虽说南北方水泥企业在水泥利润上表现出“冰火两重天”态势,但值得行业深思的是,南北方水泥企业在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实并不存在本质区别,首先,南北方水泥行业同样存在产能过剩问题;其次,泛东北、西北,西南和中部绝大部分地区的市场需求逐年下降;再次,同样存在产能利用率整体逐年下降现象;最后,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还不足以显现出转型升级的效果。只不过在南方地区水泥需求尚可,各地水泥企业不断深化错峰生产、区域间的企业协同、环保政策的不断收紧等多重因素下,泛东北水泥行业的症状在其他地区尚未充分显示出来罢了。而一旦全国水泥行业需求下降,亦或是一旦东北地区的错峰和协同崩盘,东北的今天或将成为全国水泥行业的明天。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因此,当前我们最紧要的任务就是找到能让泛东北水泥行业“疏散病痛”、脱离困境的办法,与此同时,还应深挖能够促使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有这样一个案例,银监会披露的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情况显示,2013年6月末至2017年6月末信贷余额高达8.3万亿元,但其中支持水泥行业下游产业——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的仅有1348亿元,占比约为1.62%。这表明我国水泥行业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得到的来自于金融资本的支持远远不够,缺乏与外部金融资本对接的主动性。但可以确定的是,过低金融支持必将成为水泥行业转型升级的短板,这一领域值得水泥行业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深挖。其实,像金融支持这样值得深挖的领域还有很多,例如,探索市场化的去产能方法,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水泥企业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提升防范企业债务金融风险能力等。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