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投资>资讯详情

上海将打造"立体城市"全过程体现"海绵"理念

更新日期: 2016年11月16日 来源: 中国建筑新闻网 【字体:
摘要:上海市政府最新发布的《上海市城乡建设和管理“十三五”规划》显示,“十三五”期间上海将打造“立体城市”,从地面、地下立体空间加强城市综合管理,改善交通、居住条件。

    上海市政府最新发布的《上海市城乡建设和管理“十三五”规划》显示,“十三五”期间上海将打造“立体城市”,从地面、地下立体空间加强城市综合管理,改善交通、居住条件。 
 
    2020年将形成18条轨交线路 
 
    构建一网多模式轨道交通体系 
 
    《规划》内容显示,上海将推进地下空间和综合管廊建设。其中包括开展地下空间竖向分层规划,结合道路新建改建、轨道交通建设和城市更新等,因地制宜推进城市综合管廊建设,“十三五”时期,建成地下综合管廊100公里,并探索地下综合管廊有偿使用机制。 
 
    申通集团日前发布新消息,至2020年,上海市将形成18条线路,500余座车站的轨交网络。其中,5号线南延伸、8号线三期、9号线三期和17号线有望于2017年底通车试运行;10号线二期、13号线(长清路-张江路站)于2018年底前通车试运行;而14号线、15号线、18号线将于2020年底前建成通车试运行。 
 
    隧道股份地下空间设计研究总院有关专家透露,综合管廊功能多,有的非常庞大,像将要实施的“地下苏州河”工程,全长将达到15公里,地下通道管径就有10米,有收集雨水,随后净化、沉淀、排放等作用,将成为上海防汛排水最强“武器”。同时,综合管廊还将预留地下物流、能源输送等功能通道。 
 
    《规划》还提出,上海将构建一网多模式的轨道交通体系,推进公交线网与轨道交通网络融合,提高地面公交服务水平和吸引力,到2020年,中心城区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55%。 
 
    “十三五”期间上海将更多统筹水路、铁路、公路、航空建设,打造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同时建设竖向协调一体、横向互联互通的地下空间系统,重点建设地下公共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空间,预留地下物流、水资源调蓄、能源输送等功能通道。 
 
    地面发展慢行交通 
 
    城市空间布局至关重要 
 
    11月3日,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向社会首次发布“上海城市摩行指数”。这是全国第一个城市自行车出行方面的交通指数,旨在推动城市绿色出行,减少碳排放,引导社会关注参与生态城区建设,同时,带动自行车行业研发、制造转型升级。 
 
    《规划》对于适应绿色交通要求和城市生活方式改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就在不久前发布的《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从“主要重视机动车通行”向“全面关注人的交流和生活方式”转变,应用系统方法对慢行交通、静态交通、机动车交通和沿街活动进行统筹考虑。其中,特别提到给非机动车的路权保障。 
 
    一些区政府也开始对绿色出行、共享经济越来越重视。宝山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前政府出资投入了大量的公共自行车,但效果并不理想。目前正在探索政企合作模式,政府部门成立了“慢行交通工作联席会议”,并引进市场机制,发挥大数据共享优势,根据居民实际使用量和社会效果给予相应奖励,以进一步完善区域公共自行车交通体系,方便居民出行。 
 
    在一些业内专家看来,由于慢行交通的特点是慢,不可能作长途使用的工具,因此城市的空间布局直接影响着人们是否选择自行车。公共自行车租赁业的迅猛发展值得点赞,不仅重新让自行车回归人们的视野,其可追踪分析的大数据也可以对城市规划和建设产生积极意义。但真正要发展慢行系统,仅仅靠公共自行车肯定不够,目前上海的存量自行车已达到1000多万量,但活跃度明显不高。因此,那些拥有自行车用户的需求也非常值得研究。 
 
    据悉,对于如何改善慢行交通环境,上海也已经有了详尽规划,包括商业、办公、居住等建筑物应严格按照标准配置自行车停车设施,改善停车换乘便利度,研究出台换乘停车优惠政策;有序发展公共租赁自行车,研究出台公共租赁自行车系统的制式标准和服务;鼓励各区围绕公园、绿地、林荫道路和旅游景点,因地制宜地建设方便市民健身和休闲出行的自行车道路等。 
 
    全过程体现“海绵城市”理念 
 
    部分地区已经开始试点工作 
 
    在此次规划中,“海绵城市”的理念体现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至2020年,上海全市海绵城市建设面积将达到200平方公里。 
 
    上海建设将结合旧区改造、道路和排水系统改造等,有序推进中心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而郊区新城、重点功能区域、成片开发区域和郊野公园建设中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采取屋顶绿化、雨水调蓄与收集利用等措施,提高建筑与小区的雨水积存和蓄滞能力。 
 
    目前,原世博园区的城市最佳实践区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实现了“渗、滞、蓄、净、用、排”的要求,建立了全场地雨水管理监测系统,成为国内首个海绵城市计量监控后评估项目。 
 
    桃浦地区海绵城市试点也即将开始。相关项目人士透露,或引入木屑沥青、彩色混凝土等新透水工艺,让人行道、公园、绿地等率先实现中雨时快速排水完全不积水,一改地势低洼地区排水不畅的问题。 
 
    根据规划,中心城及郊区新城城镇排水建设标准至2020年将不低于五年一遇,其他地区城镇排水建设标准不低于三年一遇,用五年时间消除中心城排水系统空白。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文章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