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号/微信登录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行业>资讯详情

水泥市场跟踪!政策加码,“新基建”刷屏,全国各地复工开启

更新日期: 2020年03月10日 来源: 鲍大侠之建材、物联网智库 【字体:
摘要:我们预判,疫情影响经济结构的变化将向着有利周期的方向,水泥需求因此迟到而不会缺席,并且在当下财政扩张、货币宽松和低利率环境这三个宏观政策组合已经“火力全开”,周期需求有望超过市场预期。

疫情影响短期需求,逆周期调控不断加码

2月21日,中央政治局近期会议锚定了中央全年的战略总方针,再次强调“六个稳”,要求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十三五”规划。我们认为在疫情已经得到全面控制的情况下,政策重心已经向稳增长倾斜,逆周期调控有望不断加码。

近期,财政部再下达2020年新增地方债8480亿元(专项债2900亿元),累计18480亿元;目前累计发行新增专项债超7000亿元(2019年1-2月3078亿元),投向基建比例超65%(2019年不足三成) ,下一步我们判断财政赤字率有望上调。

货币政策角度,央行于2019年9月16日和2020年1月1日全面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共下调1个百分点。疫情升级后,央行开市当日下调逆回购利率10bp,2月3日开市前两日投放1.7万亿流动性,后续MLF、LPR也有望继续下调,继续释放流动性。

我们预判,疫情影响经济结构的变化将向着有利周期的方向,水泥需求因此迟到而不会缺席,并且在当下财政扩张、货币宽松和低利率环境这三个宏观政策组合已经“火力全开”,周期需求有望超过市场预期。


“新基建”投资成为未来驱动GDP增长的重点

“抗疫”战争的硬仗正到关键节点,疫后重建的重任也已被提上日程。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新的动力,“新型基础设施”投资一跃成为未来驱动GDP增长的重点。

“新基建”近期舆论热度较高。那么,新基建与传统基建究竟有什么区别?新基建为何获得官方高度重视?新基建对“稳增长”的效果是否有那么神?

过去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指的是铁路、公路、机场、水利设施等建设项目,因此也被称之为 “铁公基”。



“铁公基”是对整个国民经济具有乘数效应和撬动效应的“杠杆”,很大程度上能够带动GDP、增加就业、促进发展。

举个例子,政府为新建一条道路投资了1个亿,就可以增加上百吨钢材用量,上千吨水泥用量以及上千吨沥青用量,更重要的是,新增了几千个就业机会。

然而,在新的社会发展条件下,以 “铁公基”为代表的“老基建”在部分地区(尤其是人口流出地区)已经趋于饱和甚至过剩,再投资不但劳民伤财,而且对于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也日趋减弱。

实体世界的资产增长是有限的,但是数字世界的想象空间却是无限的。新型基础设施,或许不一定是大规模投资的实体设施,能够渗透到各行各业生产经营的各个角落、直接为生产经营带来乘数级产出,也具有基础设施的特征。


站在未来回看现在——以科技创新为内核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势在必行。

其实,“新基建”并不是最近才诞生的热词。

虽然中央相关文件中还没有给出关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范围,但根据官媒盖章,“新基建”主要包括七大领域: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

不可否认,新基建从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后,已经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投资角度对GDP的贡献率也不断上升。

但我们仍然需要注意的是,“新基建”尚处于发展初期,与近100万亿GDP的总盘子相比,在短短的几年内还不足以成为整体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因此,对水泥需求的拉动也不能盲目乐观。

基建稳经济重要性增强,推动重点工程项目落地

近期,各部委频繁发文,要求在防控疫情基础上,加快重大项目开工复工,截至到3月初,大部分省份已经开始复工进程,浙江福建等省复工已经达到90%以上。并且我们观察新开工项目情况,基本集中在交通等基建领域,同时结合财政部近日提前下达2020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8480亿元,总计已经达到1.84万亿,并明确要求2/3投向基建等重点工程项目,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基建稳经济重要性再次增强。

截至3月1日,包括北京、河北等13个省市区的重点项目投资计划已经公布,共包括10326个项目,其中8个省份公布的计划总投资额合计近34万亿元,政策不断向基建加码。

而从基建受益的区域角度,我们判断经济发达地区基建补短板的确定性比较强。从目前公布的重大基建项目所在区域、在去杠杆背景下地方政府财力角度看,2020年基建稳增长核心发力的地区可能仍在经济发达的京津冀、华东及华南地区,区域与全国的需求分化可能将继续维持。

华北地区:雄安新区基本全面复工

2月10日开始雄安新区快速推动区域内企业复产及重大项目的复工。截至2月25日,雄安新区复工复产规模以上企业累计达157家,实际复产率为93%。重点工程方面,截至2月末,整个雄安新区已有京雄城际、京雄铁路等32个重点建设项目复工复产。

另外,2020年,河北将加快雄安新区启动区、容东片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项目建设,统筹58个续建项目和2020年新开工项目,展望2020年,我们判断整个京津冀的区域需求有望显现出弹性。

华东地区:江浙地区全面进入复工状态

我们观察到,近日交通运输部在新闻发布会中披露,除了湖北及不具备开工天气的北方9省外,积极推动其他省份的交通运输项目开工,预计3月初实现较大范围的复工。截至2月27日,福建全省478个交通建设在建项目全部恢复施工;江苏省71项重点水利工程已经复工开工69项,复工率超9成。截至2月25日,浙江551个省级重点项目已全部实现复工。

2019年12月,国家发改委密集批复了东部地区多个轨交及高铁建设项目;2019年,《江苏省沿江城市群城际铁路建设规划(2019-2025年)》规划项目获批,涉及投资额3786亿元。与此同时,《合肥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2019-2024年)》也正在报批评估中,建设项目包括2号线东延、3号线南延等6条线路,这些线路将与1-5号线组合成合肥市轨道交通网络体系,缓解主城区成熟客流走廊交通压力,总长149.11公里,总投资额达1031.47亿元。2月14日,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意见》,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有望加速。

我们认为华东区域经济最为发达,近几年来水泥需求增速一直领跑全国,而在稳增长基建项目带动下,基建需求也有望继续展现弹性。

华南地区:粤港澳大湾区提升需求潜力

我们注意到华南区域在2019年上半年受雨水天气影响,产量出现负增长;而9月后随着天气好转,区域需求大幅反弹,我们判断2020年华南区域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下,需求有望继续好转。

粤港澳大湾区是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惠州、江门、肇庆九市组成的城市群。我们观察到2019年初,国务院已经批复粤港澳大湾区规划,2020年大湾区建设有望逐步提速。

与世界级大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在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运输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短板。在加快大湾区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认为,交通建设尤其是轨道交通的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内部资源互联互通,在城市群的建设与发展中将发挥核心作用。截止2020年1月,粤港澳大湾区在建重大基建项目总额已超千亿元,我们判断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出台和一系列重大工程的开工,基建投资有望继续攀升。

稳地产,政策有望边际放松

2月12日起,无锡、西安、南昌、上海、浙江等超过10个省市相继推出了各类涉房支持政策,涉及暂缓土地出让金、暂缓贷款偿付等多个维度;截至目前,已有近20个省市相继发布涉及房地产领域的政策,以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我们地产团队判断为了稳定楼市和经济增长,从短期到长期的政策出台将会以货币政策先行、行政政策在中、非标放松殿后的渐进式宽松,我们认为这也是2019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稳房价、稳地价”的决策思路所在。此外,目前房地产企业资金链较为紧张,我们判断债券融资可能适度放松。

2019年下半年,我们已经观察到竣工端需求的复苏,但疫情加剧了房企短期的资金压力,我们判断房屋竣工复苏需求或延后至下半年。


复工展望:水泥有望领跑周期

我们认为水泥产能可随时关停且产品不可库存,短腿产品对点状需求复苏最为敏感,若后面出现赶工需求,则水泥的弹性将会是周期品中最好的。我们了解目前华东中南库位在60%左右,华北则仍处于传统淡季大部分错峰,由于差异化错峰政策实施及环保力度加强,错峰秩序反而较18年有所好转。

此外,从供给侧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2019年“巢湖事件”更验证了未来水泥环保的发展趋势,水泥产品有望逐步向特许资源品的方向逐步转变,优质水泥资产、优质矿山的资源化趋势将会越发凸显,水泥核心资产的价值有望重估。

水泥有望继续领跑周期

从近几年周期品量价反应的情况看,水泥盈利一直领跑周期,凸显其独特产品特性及供需格局。我们认为在当前情况下,与钢铁玻璃等行业不同,水泥基本没有库存,产线随时可开关及短距离运输的特性,使得水泥供给更加可控,价格也会保持相对稳定。

同时我们认为如果出现赶工需求,短腿的水泥产品对于需求复苏最为敏感,弹性也有望继续领跑周期。

疫情延迟市场需求,价格淡季下行属于正常行为

2月-3月初,浙江、山东等全国各地水泥企业逐步复工,价格也迎来了下调。我们认为这属于正常的价格下调现象,我们观察到2018-2019年春节后,价格均有出现降价促销行为,并且在3月中旬左右恢复上涨。

同时即使考虑此次降价后,全国平均价格仍较2019年同期略高。我们预计市场需求启动后,水泥价格会逐步进入上升趋势。

环保有望成为主旋律,水泥逐步向特许资源品的角度演变

我们观察到围绕水泥行业的环保政策正不断呈现扩大化的趋势,一方面我们注意到近年来错峰停产环保限产的区域由北至南,由冬季扩展至夏季;另一方面,2019年底巢湖市因环保问题关停矿山,也预示着环保收紧后可能将会有一批景区、城市周边布局不合理的矿山、企业被关停,水泥逐步向特许资源品的角度演变,拥有优质矿山、优质熟料生产线资源的企业资源化的属性会越来越凸显,核心资产优势会越发稳固。

2019年巢湖市政府推进巢湖风景区专项巡查,要求沿湖矿山禁止开采,皖维水泥、中材水泥、威力水泥等3家水泥企业停止生产。我们测算合肥市水泥产量为安徽省之最,其中巢湖产能约占合肥的50%。,影响合计约1000万吨量,而安徽省熟料长期输出至江浙沪地区,我们判断巢湖关停产线短时间内较难复产,或导致华东水泥旺季本就短缺的供给端缺口再次放大。华东供需仍将保持供不应求的态势;而大概率我们认为将加剧华东供需失衡的态势,2020年华东水泥价格有望继续超预期。

而错峰停产仍在继续,我们观察到从2016年冬季开始北方地区受环保推动出现错峰停产,2017年逐步扩大至整个三北地区,而2018年开始不仅山西等省市推出了夏季错峰,同时长三角流域也首次被环保部划为冬季错峰停产区域;水泥行业的环保约束仍在持续收紧。我们判断水泥行业错峰生产将继续深化,有望成为行业供给自律的重要常规手段,供给侧有望长周期收缩。

2020年水泥新增产能冲击尚无悬念

据数字水泥网统计,2019年全国新点火水泥熟料生产线共有16条,新点火熟料设计产能2372万吨/年,同增1.2%,与2018年基本持平。分区域看,2019年新增产能主要集中在中南及西南地区,核心区域无新增压力(资源环境批文等限制)。

同时根据数字水泥网判断2020年预计新点火熟料产能在2500万吨左右,总体产能新增约1.3%,冲击有限。分区域看,新增产线则主要集中在两广及中南。广东省新点火熟料生产线1条,年产能达310万吨;广西新点火熟料生产线2条,年产能分别为155、124万吨;湖南、湖北分别新增1条新点火熟料生产线,年产能均为155万吨。


风险提示

国内货币、房地产宏观政策风险。国内货币政策的收紧将严重影响各个重大基建项目的开工进程;房地产的宏观调控将关系到土地开发、房地产的投资,作为水泥主要下游需求,两者政策的变动都将直接影响到水泥的价格。

原材料成本风险。煤炭是水泥的主要原材料成本之一,短期内大幅上涨将影响水泥企业的盈利能力。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