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行业
  • 暂无资料

水泥价格飙升的背后

——长三角地区水泥价格反弹的背后

更新日期: 2010年12月09日 作者: 刘作毅 沈利利 来源: 数字水泥网 【字体:

    今年全国大部分地区水泥价格创新高,现将市场最敏感的上海、江苏、浙江三个地区自2003年以来的水泥价格和水泥供给(产量)进行对比分析:

产量

    取上海、江苏、浙江的全年、一季度与四季度的月平均产量。

    1. 一季度是全年水泥需求淡季,月水泥产量为全年最低,一般只是全年平均产量的75%;四季度是全年水泥需求最旺季,月水泥产量是全年的平均产量的1.12倍以上;

    2. 2010年的全年、一季度、四季度的平均水泥产量指标都创下了历史新高;

    3. 从一季度、四季度的平均产量差来看,最高的一年是在2009年(受金融风暴影响,一季度产量增长缓慢,后逐渐恢复),最低的一年是在2003年;2010年的季节量差位于历年量差的中游水平,说明2010年一、四季度的水泥供需关系并没有发生明显的质的变化。

价格

    取上海、南京、杭州一季度与四季度的P•O 42.5水泥月平均价格。

    1. 四季度是全年市场需求旺期,也是水泥价格最高季节,2003年曾有超过400元/吨的纪录,最低点是在2005年,跌至250元/吨;

    2. 一般来说,一季度水泥价格处于全年最低,四季度是全年市场需求旺期,但2004年比较特殊,出现倒挂现象,该年正是该地区市场价格的转折点;

    3. 2010年前7个月的价格较去年同期略有提升,7月,浙江率先限电,随后波及其他地区;10月,较3个月前上涨了80元/吨,达到370元/吨,1个多月后,虽然限电已结束,但“轻仓” 促使价格再度上调,创下了历史新高540元/吨,上海摸高600元/吨;

    4. 今年价格上调是在意料之中,冲破400元/吨是预期的,但冲破500元/吨,是没有一个预言家所能料到的;

    5. 2010年马上就要过去,大家更关心的是来年水泥价格走向。明年初价格回调是肯定的,回调100元/吨不算少,回调150元/吨也不多。回顾历史,近年来一季度的最高价格是在2004年,达到382元/吨,但其背景是华东市场正当需求高企之时,而当年年底市场就大幅滑波,跌至274元/吨,2005年更是一发不可收,年底跳水到250元/吨。

提价背后

    今年长三角地区水泥价格如此大幅度的上调,一扫多年的阴霾,迎来了难得的艳阳天,但细细琢磨起来,是由多元素共同推动的。

    首先,限电是这次调价的基础条件,而年底正值施工旺季,带来最直接的反应是造成了水泥的市场流动性,往日的“低价”水泥不是那么就地唾手可得了,水泥在工程的成本中占比很小,因水泥造成停工损失则更大,从心理上造成了对“缺口”的担忧,下游工程企业为保持工程连续施工多积蓄一些水泥,从而进一步减轻了水泥生产企业的库存。

    其次,水泥市场价格的长期低迷,积累了市场报复性反弹的能量,低估的水泥价格向价格回归大踏步的向前迈了一步,在适宜的机会下,迈的大了一些,这个节奏是可以调整的。

    但我们认为2010年水泥价格上扬的背后,最值得关注的是供给的变化:

    一方面,限电带来的分区域、分时间段的供给缺口。需求是外在因素,供给是内在因素,但限电是外部力量直击了供给,而它作用力又是发生在旺季之前,后在旺季时又扩散到其他地区,使供给受到了抑制,所以释放出的市场价格提升空间大大超过了以往。

    另一方面,供给结构的变化。过去的新型干法企业向小粉磨站提供熟料,小企业买入新型干法企业的熟料生产水泥又反过来冲击新型干法企业的水泥市场;限电使大企业一方面减少了熟料库存压力,增加了水泥提价的底气,另一方面大幅减少熟料外销甚至不销,切断了对小粉磨站的供给,市场上基本上形成大企业共同维护市场的格局,加强了对终端市场的维护,并直接反映到水泥价格。大企业对市场的健康成长、市场的维护有了逐步的认识与共识,没有这个前提,是不会有今年的价格。

    实质上,这个区域内的产能过剩现象并没有根本改变。虽然上海、江苏、浙江近年来新增产能、落后产能淘汰变化都不大,而2009年4万亿投资带来的高铁等重点工程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水泥需求,然而由于这些区域原就是产能过剩地区,水泥供需关系其实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今年水泥价格的大幅上涨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借助外力,压制了供给,放大了需求,根本因素是供给发生了变化,所以不要认为是需求带来价格的上涨,特别是对长三角市场的需求企盼不要过高,更不宜再画馅饼。

    市场经过繁荣期,后期出现产能过剩已成为常态,市场长期背着产能过剩的“黑锅”,也就是业内俗称的“浙江现象”。如何改善水泥市场供需关系,面对产能过剩如何控制供给,是这次限电的“负作用”给我们带来的最大启示。过剩产能的挤压出局与控制应是改善市场关系的关键,市场的预期应寄希望于此。

    中国建材南方水泥在这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得到了市场的回报和行业的首肯。但过去的限产保价是在市场低迷期维护市场以防止市场价跌,而此次限电是在旺盛期,外部因素限制了供给产能的发挥,造成供给不足,从而实现价格的攀升。

    另一方面,经过几年的市场搏杀,成长中的大企业已经对市场逐步形成共识,推进、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是企业与产业的共同利益所在。但在以下方面还亟待改进:一是,企业仍然众多,集中度不高,造成市场信息的传递不畅,甚至不对称,因此对市场变化的了解与前瞻性的判断都很有限,更不要说是对市场的把握与控制;二是,大企业集团熟料和水泥粉磨能力不匹配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而且反差还不小,从而造成对终端市场的控制能力大大降低。

    十二五期间,市场整合是水泥行业的重头戏,而上述两点,是影响市场健康成长的主要问题,过剩产能在于产业通过结构调整加以控制,水泥产业正在从一个分散的产业走向一个高集中的产业行进之中,解铃还须系铃人,关键是对产能过剩这个问题,我们能够从面对、正视、共识,进一步采取措施,通过结构调整,改变市场的供需关系。而其特点和以往不同的是,在市场高成长期,大家都希望抓住机会发展壮大。而进入市场成熟期,更重要的是,面对过剩的产能,如何提高集中度,控制产能,改善市场的供需关系是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对市场有共识是一大进步,对改变市场的供需关系和格局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需要通过市场的竞争、并购重组逐步推进,但我们已经看到了水泥价格回归的曙光。

更多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