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号/微信登录

海螺集团“十二五”回眸

更新日期: 2016年05月04日 作者: 黄勇 【字体:
摘要:“十二五”时期是海螺集团改革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海螺集团坚持改革发展不动摇,积极有效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创新实践,锐意进取,大力实施四大发展战略,做大做强各大产业板块,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顺利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海螺集团改革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海螺集团坚持改革发展不动摇,积极有效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创新实践,锐意进取,大力实施四大发展战略,做大做强各大产业板块,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顺利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

五年来,集团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截止到“十二五”末,集团总资产已达1098亿元,较2010年增长了65%,累计实现营业收入较“十一五”增加了2933亿元,增长了126%;累计实现利润较“十一五”增加了388亿元,增长了162%,累计向国家缴纳税费418亿元。集团子公司由2010年的113家增加到154家,在职员工5万多人,遍布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和印尼、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连续11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2015年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127位,中国制造业500强第50位。

五年来,集团产业规模走向新高度。“十二五”期间,海螺水泥熟料总产能从1.3亿吨发展到2.4亿吨,年均增长18%;水泥总产能从1.4亿吨发展到2.9亿吨,年均增长21%,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品牌制造商;完成印尼、缅甸、柬埔寨、老挝4个国家布点,续建新建共计新增熟料产能8320万吨,水泥产能9343万吨;形成骨料生产能力2240万吨;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和高品质耐火材料产业,分别形成4万吨和5万吨的生产能力。化学建材优化了产能布局,生产基地增加到8个,产能从64万吨发展到76万吨,产销量连续12年位居世界第一,门窗加工能力已达51万㎡/年以上。集团服务产业总资产达10.5亿元,海螺设计院业务模式从单一承接设计业务拓展到国际总承包业务,设计范围从水泥工程发展到节能环保、脱硫脱硝、垃圾处理等众多领域。

国际化发展

“十一五”末期,中国水泥工业技术、装备、管理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产能过剩问题也日益突出,海螺集团积极响应国家“走出去”发展号召,率先将目光投向了水泥行业发展潜力巨大、需求旺盛的新兴市场国家。2011年上半年,集团先后4次派遣考察组赴印尼考察,组织项目可行性论证,确定了印尼海外项目发展的思路。2011年6月30日,海螺集团与印尼工业部、安徽省国资委在雅加达共同签署了水泥项目合作备忘录,海螺由此开启了国际化发展的新征程。

从2011年拉开国际化发展的大幕,到2015年践行“一带一路”战略,顺利完成东南亚市场布局,“十二五”期间,海螺海外足迹遍及印尼、缅甸、柬埔寨、老挝、俄罗斯等国,落实发展项目12个,海外员工1200多人,完成海外投资42.5亿元,实现了从单一产品出口,到承建国际工程,再到海外投资建厂的大步跨越,成为安徽省属大型企业和中国建材工业“走出去”的先行者。

抢滩印尼南加,建成海外首个实体项目南加项目是海螺海外投资的第一个项目,建设过程中,海螺采用国际领先的新型干法水泥技术与装备,高标准,严管理,着力打造海外精品工程。经过800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战,2014年11月18日,南加海螺一线顺利点火投运。投运后,公司通过推介会、报纸、广告牌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海螺品牌形象,同时依托印尼国贸统销平台,大力开发水路市场,呈现出产销两旺的良好局面。2015年6月,南加海螺当月窑运转率达到99.2%,基本实现满负荷运转。目前,二线投产在即。

落子西巴布亚,布局印尼东部市场。在南加海螺落地生根的同时,具有优质石灰石资源和良好水运条件的西巴布亚进入集团视野。为快速打入当地市场,集团选择了具有丰富海外投资经验的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作为合作伙伴。2012年5月8日,双方正式签署项目投资合作协议。2014年10月,项目正式启动。2015年3月,项目主体工程开工建设,9月,项目滚装码头投入使用。目前,西巴项目已进入施工高峰期,计划于2016年6月点火投产。

规划南苏拉威西,筹建大型水泥熟料基地。经过全面的考察与慎重决策,海螺与苏拉威西马诺斯县先后签署了马诺斯项目和巴鲁项目投资合作备忘录,为海螺在印尼的战略布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巴鲁项目取得了矿山探矿权证以及主厂区、电站与粉磨区原则许可批复,自营工程建设有序展开。马诺斯项目推进过程颇为艰辛,两年五易厂址,如今征地工作已接近尾声。

准核心水泥市场,启动孔雀港粉磨站项目。孔雀港项目紧邻国际干散货海港——孔雀港,距雅加达约110公里。2013年签署土地协议,2015年3月主体工程开工,10月码头工程开工,四台磨机有望于2016年下半年陆续投产。项目投产后,将打通海螺在爪哇岛的自有上岸通道,对海螺在印尼规划实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登陆北苏拉威西,完善印尼布局。北苏项目与菲律宾隔海相望,2015年5月5日,在安徽省副省长花建慧的见证下,北苏项目正式签约。2015年10月,项目自营工程开工建设。

在印尼规划布局时,海螺建立“基地+粉磨站+中转库”的发展模式,抢占石灰石、码头和煤炭等战略资源,为后期运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印尼规划项目建成后,海螺在印尼的熟料、水泥总产能将分别达到2000万吨和2500万吨,形成较大的产业规模和较强的市场控制力。除印尼以外,“十二五”期间,海螺集团积极践行“一带一路”战略,深入考察了东南亚缅甸、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广泛调研了蒙古、哈萨克斯坦、巴西、俄罗斯等潜在的水泥市场国家,储备了水泥、型材等项目资源,积蓄了发展后劲。

缅甸市场空间巨大,通过多轮考察和充分论证,集团制定了在缅甸“二城二江”布局规划发展总体思路。2014年1月,经过五轮竞标谈判,海螺与缅甸合作方MYINT公司的投标联合体成功中标缅甸工业部下属的皎施水泥厂项目。4月1日,海螺交接工作组进驻现场,8月25日皎施项目400t/d老线恢复生产,仅用4个月完成150多项技改,完成当月产量创该厂历史记录。2014年11月13日,皎施5000t/d新线项目BOT协议正式签署,18日,主体工程开工建设。目前,项目已完成设备安装与调试,即将点火投产。另外,2014年5月,海螺与缅甸合作方签署了曼德勒水泥项目、仰光粉磨站项目等合作框架协议。全部项目建成后,海螺在缅甸的水泥总产能将达到1000万吨。

老挝大量基础设置工程正在启动,水泥市场将有较好的发展前景,集团将布局规划重点选在了首都万象和北部重镇琅勃拉邦。2015年上半年,海螺水泥先后与老挝湖南建材公司和吉达蓬集团签署了琅勃拉邦和万象项目投资合作协议,2015年9月获得了老挝环保部颁发的国家级环评证书,打通了项目报批的重要关节。目前琅勃拉邦项目已具备开工条件,万象项目正开展前期规划报批。项目建成后,海螺在老挝将形成600万吨水泥产能规模。

柬埔寨政局稳定,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落后,未来水泥市场增长潜力较好。2014年11月份以来,公司先后3次组团赴柬埔寨考察,与当地实力雄厚、拥有良好公共关系和政府资源的大型企业徐氏太平洋集团达成合作框架协议,落实了马德望项目载体,规划水泥产能400万吨。目前,马德望项目已完成各项前期报批工作,基本具备了项目开工条件。

俄罗斯的欧亚大市场和欧亚大通道战略构想与“一带一路”相互契合,经济发展对建材需求潜力巨大。2014-2015年,集团先后4次考察俄罗斯,初步形成三个项目载体。2015年8月7日,在中国长江中上游地区和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地方领导人第四次座谈会上签署《关于在俄罗斯乌里扬诺夫斯克州建设和经营水泥厂的框架合作协议》。

角逐国际工程总包市场。截至2015年末,海螺已累计承接包括水泥余热发电、水泥生产线和燃煤自备电站在内的33个海外工程总包项目,合同总金额达4.8亿美元,进一步促进了海外战略的实施。其中集团首个海外EPC水泥工程——印尼SB1项目已于2015年9月顺利投运,提前1个月实现合同建设目标。泰国亚泥项目的实施更是开创了国内企业按照欧洲标准顺利完成项目达标的先河。

并购重组

“十二五”期间,海螺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着眼于长远发展的战略需要,密切关注行业发展走势和区域市场形势,抓住经济下行、市场整合的时机,凭借资金、管理和规模优势,转变发展方式,通过并购重组,新增熟料产能3110万吨,水泥产能4565万吨,实现了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进一步完善了战略布局,扩大了市场份额,增强了市场控制力和话语权,为推动我国水泥行业结构调整与健康发展做出了贡献。

五年来,集团按照有利于完善市场布局、有利于区域资源整合、有利于提升市场控制力的标准,采取全资收购、股权控股、项目托管等多种合作方式,成为西部水泥控股股东;与江西圣塔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在云南重组整合壮乡水泥、盈江允罕水泥和宏熙水泥;在陕甘兼并陕西众喜集团、哈密弘毅建材和甘肃金德太子山建材;在广西兼并广西四合工贸、凌云通鸿水泥和茂名大地水泥;在贵州重组六枝工矿水泥、黔西南州发展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和贵州鑫晟煤化工水泥,组建贵州六矿瑞安水泥、安龙海螺盘江公司和水城海螺;在安徽重组亳州海螺、巢湖海螺,与淮海集团签署相山水泥合作协议;在四川收购南威水泥;控股江苏北固水泥,成立镇江北固海螺;收购江西进贤岚湖第二水泥有限公司,组建进贤海螺;在湖南与湖南云峰成功签约,接管武冈云峰和邵阳云峰,与台湾国产实业集团湖南水泥公司签署股权转让协议。

通过管理输出、技术改造、新建扩能和文化融合,新加盟企业在较短时间内都实现了生产运营平稳过渡,经济效益逐步好转,呈现出一派新的气象,焕发出勃勃生机,多数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

技术创新

“十二五”期间,面对行业风云变幻,海螺集团坚持走技术创新之路,建成四条世界最先进的12000t/d生产线,推广水泥窑垃圾处理系统和余热发电技术,实施低氮燃烧技术改造,加快信息化建设,向海外输出先进技术和装备,通过科技进步、技术改造、对标管理、管理创新等方式,构筑起令行业瞩目的成本优势、管理优势,推动了集团的快速健康发展。

研发产业核心技术。五年来,集团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攻破核心技术,制造核心装备,继续保持了行业技术领先优势。在铜陵、芜湖及阳春海螺建成代表世界最先进装备和工艺技术的12000t/d熟料生产线,掌握特大型生产线的装备成套技术,开发出C-KSV预热分解系统、大型CK490立磨和人机对话自动控制系统;与川崎合作开发5500t/d第四代新型篦冷机、φ4.8*74m回转窑、φ4.2*13m水泥磨,拓宽了3000t/d、3500t/d预热器,系列化G150*100、G180*160辊压机,形成水泥生产线全套的五大主机设备;研制出各规格型号的袋式收尘器、环保消音器、低氮燃烧脱硝设备等节能环保设备;海螺型材依托塑料研究所技术研发平台,掌握了新型钙锌环保配方技术,实现了彩色共挤型材上的规模化应用,实现了山东型材自主成套创新,自主研发了色母料并实现批量生产,进一步掌握了型材加工核心技术,开发出“伊尔斯”,“纹彩”系列新产品。

引领行业转型发展。五年来,集团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余热发电及垃圾焚烧工艺技术,先后建成投运余热发电机组212套,垃圾焚烧项目15个;积极贯彻落实国家节能减排要求,成功开发出具有海螺特色的“精细化操作+低氮燃烧+SNCR烟气脱硝”脱氮技术路线;制定实施电收尘器高压控制系统升级改造,成功开发利用水泥窑工艺特点的新脱硫工艺技术,大力推进大型风机变频改造,为行业节能环保作出突出贡献,带动了行业的转型升级。

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截至“十二五”末,海螺企业拥有专业技术骨干8556人,占比15.81%,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总人数的29.8%,技术人员总收入近8000万元,专业技术人员人均年总收入为集团人均收入的2.3倍。五年来,集团通过完善技术人员激励机制,利用集团改制平台实施股权激励,激发了技术骨干的工作积极性;通过工程类中初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创建技术人员上升渠道,建立了人才储备;通过实施“人才专项开发工程”“百名后备干部培养工程”“职业生涯开发工程”等举措,提升了企业人才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信息化建设推进加快。五年来,集团陆续启动了销售价格备案系统、海螺移动平台、项目管理系统等新信息系统开发;完善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资金管理系统、物资备件管理系统、生产监控系统等生产经营管理系统;研讨了矿山开采信息管理和优化开采方案;成立能源管理系统开发项目组,自主开发兼容性较强的数据通信接口和电表采集软件,已在池州、荻港、全椒、芜湖、铜陵投入运行;完成智能设备在线检测系统(DIOMS)开发,在全椒海螺试点运行;在新产品开发、混凝土试验方面,将所有的X荧光分析仪、砼抗压、抗折试验机、气体分析仪等与服务器相连,各类试验、检测数据通过服务器实现数据共享等;成功组织参与申报了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燃烧过程多光谱分析仪器的开发与应用),目前已进入应用研究阶段。

科技研发成果丰硕。五年来,得益于不断增强的技术研发实力,集团两次荣获中国工业最高奖项——工业大奖表彰奖,两度入选财富最具创新力的中国公司,海螺型材、海螺设计院、海川装备、建安公司等多家公司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证,拥有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超过230项,主持或参与制定标准13项,标志着集团的技术水平名列行业前茅,充分显示了集团的整体实力。

人才强企

“十二五”以来,公司从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牢固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的理念,以吸引、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复合型、国际化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作为企业的人才战略目标,注重多渠道、多层次的引进人才,把好选人用人关,不断改进和完善人才选拔、使用、考核和激励机制,为推动公司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保证。

 “十二五”末,集团在职员工总数达53573人,较“十一五”末增加12774人,其中,水泥股份公司48732人,型材股份公司3718人,集团部室及直属子公司1123人;海外项目共有员工1200多人,其中外籍员工600余人。公司拥有高级管理人员586人,较“十一五”末增加164人;中层管理人员2334人,较“十一五”末增加748人;专业技术骨干8544人,较“十一五”末增加3114人。

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十二五”开局之年,2011年2月,为适应集团新一轮发展需求,组织召开第二届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集团党委、纪委领导班子,形成新一届领导核心。2013年5月份,集团公司二届一次董事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集团公司领导班子,同时,顺利完成了水泥主业经营班子换届,班子配置更趋专业化、年轻化、知识化。

为加强干部优化和统筹调配,集团依据“选干部、配班子,建队伍、聚人才,抓基层、打基础”的要求,本着“新老搭配、专业合理配置”的原则,在每年年终检查、干部考评过程中,采取听取班子汇报、多层次个别谈话等方式,对各子公司班子、中层及主管人员的执政能力和工作绩效进行考察验证,将一批德才兼备、有激情、有能力、有担当、能干事、干成事的年青后备干部充实到子公司经营班子助理岗位工作培养,加快了年轻干部的成长步伐,保证了公司快速发展对干部人才队伍的需求。目前,海螺中高级管理人员中70后的占比已经超过50%。

重视人才骨干培养。集团优化了中层、主管、专业技术人员、中控操作员等关键岗位的竞聘流程,推动了骨干队伍的专业化进程。在中层干部选拔上,进一步落实中层干部公开选聘常态化机制,通过网上公开发布招聘信息以及选拔人员信息公示,增强了考核选拔的公信度,营造了全员竞争上岗的氛围。在工段长、主管选拔上,各区域和子公司按照“人员精干、管理高效”的原则,在区域或子公司范围内进行公开竞聘,做到“让合适人去做合适的事,合适的事选合适的人来做”,充分挖掘员工潜力,为公司后期发展储备一批有潜力的技术和管理力量;在中控操作员选拔上,制订并下发各区域和子公司中控操作员选拔培养和输出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操作实习人员进行培养锻炼,定期对中控操作人员晋级考评,确保中控操作核心岗位从业人员的操作技能和业务水平达到岗位标准的要求。

提高队伍综合素质。集团发挥部室专业管理职能,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专题培训,队伍的活力和管理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2011年举办首次英语培训班,历时3个多月;2012年按照“将中层干部轮训一遍”的指导精神,成功举办了第八期高管培训班和各专业中层管理人员培训班,参培1800余人次;2013年举办第九期干部培训班,加强对新提拔班子成员、后备干部的培训培养;2014年,开展大规模工程类中初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工作,共通过2586人的专业职称资格,其中,工程师资格298人,助理工程师1758人,技术员530人。在组织大型培训的基础上,各区域、子公司积极做好培训成果的转化和再培训工作,开展基层工段班组长培训,重点加强规章制度和岗位应知应会知识学习,并通过开展技术比武、质量标兵、设备红旗手等活动,加强专业互动交流,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提高了基层人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探索完善激励机制。公司通过推行维修巡检一体化,矿山计时计件工资制,全员对标考核管理,合岗并责、调整作业班次等措施,优化了企业内部管理流程和岗位设置,提高了现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实现了减员,也对管理效能的提升起到积极作用。2015年,水泥股份公司用工48901人,较定编优化4565人,用工优化率为9.54%,劳动生产率为10200吨/人·年。

在用工优化的同时,公司坚持贴近市场,活化机制,以与时俱进的思路,深入各区域、各公司,对企业用工及薪酬管理展开调研,制定下发《工资总额考核管理指导意见》、《中层干部年薪制实施指导意见》,逐步构建了与集团公司快速发展相适应的长效激励机制;同时,利用集团公司改制平台,对为公司发展做出贡献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实施股权激励,充分激发了各层次人员的活力与激情,为企业规模和效益的快速提升提供了保证。

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十二五”期间,集团按照中央及省委要求,积极开展“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主题教育活动,“反腐倡廉制度落实推进年” 活动 ,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效能监察,纯洁了干部队伍;抓实各区域、子公司主要负责人工作计划管理及兑现验证,对履职不到位、年度经营目标任务完成较差的班子成员进行诫勉谈话,及时警示提醒,帮助提高履职能力和管理绩效。

节能环保

2010年,海螺在建材工业“由大变强、靠新出强”发展战略回顾与展望座谈会提出,坚持科学发展,努力把水泥工业打造成节能环保新产业。集团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将“节能环保”列为四大板块之一。“十二五”期间,集团积极承担起行业领头羊的社会责任,带头开展技术改造实施节能减排,带动了整个水泥行业的转型升级。

率先响应国家政策法规。2011年12月15日,国务院印发《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提出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下降10%的目标。海螺集团率先响应,投资7.68亿元全面推广“精细化操作+低氮燃烧+SNCR烟气脱硝”海螺脱硝技术路线,目前,海螺水泥生产线已全部完成脱硝技改,配置或完成了低氮燃烧技改,NOx排放浓度均优于《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4915-2013)排放限值,经测算2011-2015年累计NOx削减9.9万吨。

2013年9月,为响应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海螺探索实施了电收尘器高压控制系统升级改造。改造后废气颗粒物排放浓度≤30mg/m3,目前正在集团不同规格型号的收尘器上推广。为响应国家环保部“十二五”期间SO2减排号召,集团在分解炉提取脱硫原材料配制脱硫剂喷入窑尾烟气固化SO2,达到国内行业先进水平,目前已投资4000万元在21条水泥熟料生产线进行工业试验。

创新发展带动产业升级。五年来,海螺集团先后建成集成世界先进的节能技术和环保装备的日产12000t/d生产线,开发了世界首个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项目,持续推广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纯低温余热发电综合利用技术。

12000t/d生产线在建设伊始就制订了优于国家标准的内控指标,投产后,实时监测显示,窑头粉尘排放浓度为10mg/m3,二氧化硫6.810mg/m3,氮氧化物400ppm/m3,均远低于国家标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利用新型干法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是“十二五”期间海螺发展循环经济,打造绿色环保产业的一项重大技术突破。五年来,集团在甘肃平凉、重庆忠县、贵州遵义等地投资兴建了15个水泥窑协同处理垃圾项目,日处理生活垃圾4600吨,年处理150万吨生活垃圾,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做出了贡献。2015年,铜陵海螺及贵定海螺项目被六部委确定为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试点;

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是海螺创新发展结出的又一硕果。经过消化、吸收和集成创新,海螺在原有工艺基础上,实施个性化设计和装备国产化改造,研发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水泥余热发电综合利用技术。截止2015年底,公司共建成投产余热发电机组90套,总装机容量达1187.16兆瓦,“十二五”期间累计发电312.55亿度,按照火力发电同口径计算,可年节约标煤1148.81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907.49万吨。

2011年开始,海螺集团大力推进大型风机变频改造,对87台高温风机安装中压变频器,年节约电量2亿度,并投资2600万元完成池州海螺、中国水泥厂、建德海螺、英德海螺等4条生产线两风机系统改造为三风机系统,除此之外,集团还先后成功开发和应用第四代篦冷机、高效节能立磨、高效预热器、降低了产品能耗。

清洁生产改善行业形象。“十二五”期间,海螺不断加大环保节能投入,集中精力对社会普遍认为的水泥企业存在的废物、废气、粉尘、噪声等污染进行整治,从源头上对从开采到发运的各个环节进行改造,同时提高水泥生产的附加值,不断改善社会各界对水泥行业的印象。

新建项目从规划开始,力求与周边原有自然风貌相融合,使工厂周边景观不受破坏;矿山开采过程中,注重对边坡料、高镁石灰石、高硅石灰石等废石综合利用,矿山资源利用率可达100%;生产过程中,开发出柠檬酸渣、硬石膏等工业废渣代替水泥生产所需原料技术,每年消耗粉煤灰、磷石膏等工业废渣3600多万吨;为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粉尘排放,新建项目全部采用头窑尾余热发电+废气三风机系统+“n+1”电场模式和无火花放电技术的高效电收尘器,投资1.45亿元对粉尘排放浓度设计指标大于30mg/m3的电收尘器实施电收尘器高压控制系统升级改造;通过改进包装袋工艺、对装卸环节增加除尘装置、采用无栈台转运等技术措施,有效控制包装和运输环节的粉尘无组织排放,达到安监总局112号文件的要求;投资1000万元对宣城海螺、枞阳海螺、太仓海螺、淮南海螺、建阳海螺等部分离居民区较近的子公司,加装隔声屏障、更换新型消声器、安装吸隔声体,确保不扰民。

五年来,铜陵海螺、宣城海螺荣获“中国环境标志低碳水泥认证证书”,铜陵海螺荣获“第二批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白马厂、宁国厂、宣城海螺荣获“安徽环境友好企业”称号,建德海螺荣获“浙江省绿色企业”,重庆海螺荣获“环保优秀工业企业”,淮南海螺荣获“淮南市环境友好型企业”,杨湾海螺荣获“绿色等级企业”……

五年来,海螺通过兼并收购,海外发展,将海螺先进的节能环保理念迅速灌输到新加盟公司及海外子公司,建成南加海螺,改造缅甸海螺,淘汰泰州海螺、南京海螺、宝鸡海螺、赣州海螺等熟料水泥落后产能。

安全生产

“十二五”期间,集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国家安监总局和省政府、省安监局关于安全生产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紧紧围绕安全管理的全面性、动态性、长期性、连续性,进一步强化安全意识,深化完善安全管理,取得了新成果。

修订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十二五”以来,集团根据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修订完善了《生产安全事故报告程序》、《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境外机构和项目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新建单位投产前安全“三同时”专项预验收规范》等安全制度,积极参与修订国家安全标准《水泥企业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控制效果细则》,为构建安全生产工作的长效机制奠定了基础。

完善安全生产保障体系。集团高度重视安全检查管理工作,通过层层安全检查,有效防范生产安全事故发生。集团定期召开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电视电话会;各区域、单位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专项检查、季节性检查;安全环保部、生产调度中心等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广泛采用“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四不两直”的方式开展监督检查,并及时反馈、及时通报、及时督办和及时“杀回马枪”,实时了解掌握基层安全生产动态,不断改进和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和要求。

加快安全专业人才储备。集团按照新《安全生产法》关于“配置注册安全工程师”的规定,开展 “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考试考前辅导培训班”,鼓励、支持广大安全管理人员报考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2015年9月,公司各单位共137人参加了全国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目前持证人员由9人上升为29人,逐步提升了现有管理人员的资质及管理水平。同时,集团非常注重与外部的交流和共享, 2014年集团联合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公司举办了“第一届国内外水泥行业安全生产技术交流会”。

推动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自2012年台州海螺成为集团首家安全标准化一级企业,截止到2015年底,水泥企业48家单位通过外部验收并取得国家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企业证书,其中礼泉海螺被评为安全生产标准化示范企业,其余26家单位因国家安标标准调整暂停评审(2013年11月至今),未开展外部评审工作。型材股份、酒店等20家单位全部通过安全生产标准化三级外部评审。

推动职业健康防治。集团依法履行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结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等职业卫生方面规定,建立健全了一系列职业健康管理制度,开展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培训班,组织职业卫生培训取证考试。同时,通过研究和推广包装装车粉尘治理等工程,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对现场作业设备进行技改,降低粉尘浓度、噪音污染和热辐射影响,2014年10月全面完成国家安监总局要求的防尘治理工作。

构建和谐安全文化氛围。集团围绕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11.9消防宣传日”等活动主题,利用橱窗、画册材料,张贴安全标语、网络宣传等形式,通过事故案例分析、安全知识竞赛、谈心教育等活动,启发教育员工树立“一切事故皆可预防”的信念,从行为上由“他律”向“自律”转变,做到超前预防,构建和谐企业氛围,得到社会的肯定和认可。2015年,集团组织参加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贯彻实施新安法,严格落实各项法律责任”知识竞赛网络答题活动,海螺集团、海螺水泥从3000多家单位中脱颖而出,分别荣获 “二等奖、三等奖”。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