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环保>资讯详情

湖北碳交易试点首年度履约圆满收官 企业排放强度下降

更新日期: 2015年08月27日 来源: 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字体:
摘要:水泥作为高排放行业,面对全新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体系,通过“技术”+“管理”的方式积极应对碳市场和首个履约工作。其中,华新水泥、葛洲坝水泥和亚东水泥最具代表性和社会责任意识。

  【编者按】湖北作为国家首批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之一,自2014年4月2日启动交易已经有一年多时间,日前湖北碳交易试点首个履约期顺利收官,湖北企业履约情况如何?履约给企业带来哪些影响?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常务副总经理张杲通过省政府网回应网友关心的热点问题。
 
  省政府网:湖北作为国家首批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之一,自2014年4月2日启动交易以来目前运行情况如何?
 
  张杲:目前湖北碳市场运行稳定、交易活跃。
 
  截至2015年7月31日,湖北碳市场运行平稳、多项指标全国第一:
 
  二级市场交易量全国第一。湖北碳市场配额总成交量2118万吨(包括公开拍卖200万吨,协议转让205万吨,协商议价1713万吨);其中二级市场的协商议价占全国二级市场总成交量的55%。
 
  二级市场交易额全国第一。交易总额5.1亿元,其中,二级市场协商议价交易总额4.3亿元,占全国的42%。
 
  累计日均成交量全国第一。累计日均成交量5.3万吨,占全国61%。
 
  月度日均成交量全国第一。7月日均成交量30.1万吨,占全国87%。
 
  引进省外和境外资金数量全国第一。累计引入省外和境外资金1.7亿元。
 
  湖北碳市场参与层次丰富,主体众多。截至2015年7月31日,交易系统共开通碳交易账户2910户,其中个人、控排企业和机构数量分别为2709、137和64户,分别占比93.1%、4.7%和2.2%;个人投资人、控排企业和投资机构交易量分别占交易总量的13%、34%和53%。个人投资者参与数量在全国七个试点中遥遥领先。
 
  省政府网:截止目前湖北省碳交易试点首次履约已过,请您谈谈目前企业履约情况如何?
 
  张杲:6月29日,湖北省发展改革委正式印发《关于做好2014年度企业碳排放履约工作的通知》,湖北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正式进入第一个履约清缴期。仅仅经过10个工作日,全省138家控排企业即有111家企业完成履约工作,占企业总数的80.43%。7月13日,省发改委召开全省碳排放权交易履约工作座谈会,邀请各相关市州人民政府分管领导和发展改革委负责人、履约工作先进企业代表和未完成履约的企业代表参加会议,通报了履约情况,解读了《湖北省碳排放权管理和交易暂行办法》,请各市州人民政府配合省政府、省发改委落实省政府关于履约工作的部署。会议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各市州政府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及其履约工作的认识显著提高,及时督促进度落后的企业抓紧做好履约工作,对企业及时完成履约发挥了重要作用,最终实现了我省首个履约年度的完美收官。
 
  省政府网:对于不能履约的企业将会如何进行处罚?
 
  张杲:根据《湖北省碳排放权管理和交易暂行办法》(湖北省人民政府令 第371号)要求,违约单位面临的处罚内容如下:
 
  1、省政府将违约情况提供给企业社会信用、金融征信等信用记录管理机构,违约单位将被列为诚信、信用黑名单或不良记录。
 
  2、省政府将通过政府网站及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违约单位的名单。
 
  3、违约单位属于国有企业的,其违约情况将通报相关国资监管部门,纳入国有企业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4、全省各级发展改革部门不得受理违约单位申报的有关国家和省节能减排项目。
 
  5、省政府按照当年度碳排放配额市场均价,对差额部分处以1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并在下一年度配额分配中予以双倍扣除。
 
  省政府网:碳交易是否会增加企业成本,降低企业竞争力?
 
  张杲:碳交易体系的产生,并不是为了限制企业发展,增加企业成本。而是引入市场机制,激励企业进行节能减排和技术升级。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排放情况,做好碳资产管理计划,通过该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形成更高更强的企业竞争力。在湖北碳市场的控排企业中,湖北亚东水泥的碳交易之路就极具代表性。
 
  湖北亚东水泥是我省水泥行业中单位产品碳排放量最低的先进型代表,但由于近年来市场需求旺盛,企业产能不断攀升,2014年度碳排放配额履约缺口较大。作为具备高度社会责任的排放企业,一方面,该公司依照年初制定的节能减排工作计划,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技术改造,以科技创新手段,降低单位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推动资源综合利用,尽快降低碳排放总量;另一方面,将积极进行碳资产管理,通过有计划地分布实施配额购入方案,完成首年度履约任务。据了解,由于该企业长期保持同行业的较低的“排放标杆值“,不仅能源成本远低于同业,而且2015年若产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将获得大量富裕的碳排放配额,保持节能降碳的先进性真正实现了“成本”与“配额”的双赢。
 
  省政府网:去年纳入湖北省碳排放管理的企业有多少家?主要集中于哪些行业?去年这些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有哪些成效?总体减排有多少?
 
  张杲:2014年,湖北138家企业排放总量为2.36亿吨,同比减少767万吨,排放量下降3.14%。行业层面,9个行业实现减排,其中,6个行业排放量同比下降,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和其他金属制品、医药、汽车和其他设备制造、化纤六个行业排放同比下降1037万吨,上述6个行业排放占控排企业排放总量58%。3个行业排放增长率同比下降,石化、水泥和食品饮料行业排放增长率分别下降14.9%、5.5%和1%,上述3个行业排放量占控排企业排放总量的26.3%。企业层面,81家企业排放量同比下降 1662万吨,上述企业占控排企业排放总量的59.9%。26家企业排放增长率同比下降18.71%,上述企业占控排企业排放总量的19.1%。
 
  省政府网:目前湖北省碳排放配额的分配方案是根据什么制定的 ?
 
  张杲:湖北碳市场制度设计充分考虑了市场对流动性的需要,在政府预留总量中预留出 700 多万吨用于拍卖,开市前公开竞价 200万吨用于价格发现;初始配额分配整体偏紧,在 2009-2011 年平均排放量的基础上乘以 0.9192 进行了调整,为七个试点中配额分配最紧;湖北配额采用“一年一分配,一年一清算”制度,对未经交易的配额采取收回注销的方式,防止因经济不确定性导致的配额分配过多或过低导致市场暴涨或暴跌。
 
  从目前的市场反馈来看,一是对既有设施排放的配额分配适度从紧;二是配额分配的松紧程度在不同行业和企业呈多样化。 这基本符合政策设计的初衷,并有助于市场供需双方的形成。
 
  省政府网:请您介绍一下湖北碳交易试点运行一年多以来企业应对节能减排采取了哪些措施?
 
  张杲:据调研,湖北省从2014年4月碳交易试点启动至2014年年底,共有50家控排企业共计投入47.7亿元用于节能降碳,节能改造投资比2013年同比增长38%。节能技改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碳排放量,企业也通过碳交易直接获取减排收益近1.1亿元,湖北碳市场的减排激励机制初步形成。
 
  水泥作为高排放行业,面对全新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体系,通过“技术”+“管理”的方式积极应对碳市场和首个履约工作。其中,华新水泥、葛洲坝水泥和亚东水泥最具代表性和社会责任意识。
 
  华新水泥大力践行节能减排奉献低碳绿色建材。近年来,华新水泥积极转变发展方式,通过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在水泥行业率先推动并开展可替代原料、可替代燃料和余热发电等节能减排解决方案,坚持集团公司“低能耗、低排放、高技术、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成功实现了从传统水泥生产企业向绿色环保企业的转型。目前,华新运行和在建的环保工厂共计20家,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能力已达到548万吨/年。2014年,公司累计处置生活垃圾50万吨,节约标煤约10万吨,间接减少CO2排放约23万吨;公司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形成3000万吨的环保处置能力,安全、彻底、无害地解决1亿人的生活垃圾等废弃物处置问题。华新将由水泥生产商变为环保处置服务提供商,真正实现水泥企业的环保转型。
 
  葛洲坝水泥积极投入节能减排。面对新环保法和水泥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出台,2014年葛洲坝水泥积极加大节能减排投入力度。全年投资各项技术改造工作逾7000万元。葛洲坝旗下7条窑线公司全面完成脱硝技改工作,并正式投入运行,每年可减排4000吨氮氧化物。通过技术管控和精细化操作,全年公司余热利用率提高7.6%,吨熟料余热发电较去年提高2KWh/t,全年超额发电约2400万度。实施稀土永磁电机改造,系统节电率达到9.6%;建立能源管理系统并实施粉磨系统优化(如入辊提升机改造),水泥台时产量提高约5%,全年吨水泥综合电耗与去年环比下降0.38KWh;与此同时,公司吨熟料标准煤耗下降1.5kg,与2013年相比吨熟料碳排放强度下降约2%。
 
  湖北亚东水泥“成本”与“配额”双赢。亚东水泥始终贯彻执行国家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水泥产能的政策,致力于打造高环保、高品质、高效率、低成本“三高一低”的大型现代化模范水泥厂。2008-2013年共实施了能源系统优化、纯低温余热发电、电机系统节能改造、粉磨系统优化等多项技术改造工程,水泥能耗标准已达到国家行业先进水平。由于亚东水泥长期保持同行业较低的“排放标杆值”,不仅能源成本远低于同业,而且如果今年产量保持不变,企业将获得大量富余碳排放配额,实现“成本”与“配额”的双赢。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