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行业>资讯详情

西行水泥生产承包岁月——32年前建材研究院赴伊拉克卡尔巴拉水泥厂生产承包纪实(一)

更新日期: 2016年07月01日 【字体:

(作者系原建材院水泥所副所长、设计所所长汪宜光)
 
前言
 
    最近因搬家,无意中发现了一份本人32年前撰写的“建材研究院赴伊拉克卡尔巴拉水泥厂生产承包工作总结”手稿,使我回忆起了1984年建材研究院承接此项任务的一幕幕。32年前我国建材行业各有关单位所派遣的375位(全厂定员)赴伊人员,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忍辱负重,努力拼搏,顽强奋斗,终于完全掌握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由电子计算机操作控制的水泥生产技术。建材研究院所派遣的78位(第一批)工程技术人员与重庆、江油、渡口三水泥厂(以下简称三水泥厂)并肩战斗,在22个月的时间里不仅协助伯力鸠斯公司完成了卡尔巴拉水泥厂(以下简称卡厂)的生产调试,还超额6%完成了第一个生产承包期的水泥生产任务,这不仅为我国水泥工业赢得了信誉,更主要的是对我国水泥工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我国之所以成为水泥工业强国与当年赴伊人员所取得的业绩有着千丝万缕联系,他们功不可没,应大书特书。为此,在工作总结的基础上,经整理撰写了这篇《西行水泥生产承包岁月》。
 
    建材研究院在此承包任务中承担了中央控制室及烧成工段两个生产操作控制工作岗位,因此本文重点反映这两个工段的生产承包情况。其他各工段的具体情况由各承包单位的带队人书写更为真实具体,但中央控制室对其他各工段工作情况有所了解,尽其所能予以反映,因水平有限,错谬之处难免,望批评指正。
 
合同的签订与承包队伍的组成
 
    1.合同的签订
 
    1981年德国伯力鸠斯公司与伊拉克共和国中部水泥公司签订了两条年产100万吨水泥生产线的供货合同。工厂是以交钥匙方式建造的,1984年10月基本建成。该厂生产工艺线是上世纪80年代最为先进的、完全由电子计算机操作控制的新型干法窑外分解水泥生产线。其自动化程度以生料质量控制管理系统为例说明,仅入磨混合料设有的取样站的造价,当时就相当于在我国建设一条日产1000吨新型干法水泥厂的造价(约合人民币7000余万元)。
 
    全厂生产工艺线的操作与控制,都通过伯力鸠斯引以为自豪的三大控制系统,每个系统前均冠以“Pol”字样即伯力鸠斯。此三大控制管理系统设在中央控制室内,每天早晨6:00计算机终端打印机准时打印出当日产量报表及累计生产报表和当日设备运转状况报表。工厂自动化程度之高、生产技术之先进由此可见一斑。
 
    工厂建设在距卡尔巴拉市以南40余公里的半沙漠地带,伊拉克地广人稀,无法掌握如此现代化的水泥厂,但他们有石油、有钱(当时第纳尔∶美元=1∶5),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将工厂承包出去是他们的首选方案。
 
 
    中国成套设备进出口公司建材对外公司于1983年,就卡厂水泥生产承包合同的签订与波兰、印度、土耳其等国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伊拉克中部水泥公司内部就卡厂生产承包问题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据后来与我关系不错的伊方小经理透露,波兰、印度、土耳其不仅合同价格高,而且还要现金交易。中国不仅合同价格低且态度积极,更主要的是先工作后付款。中国人技术水平行否,能否拿得下来,是伊方最为担心的问题。伊方中哈密德等人曾在该国摩索尔白水泥厂与中国人打过交道,他们认为:中国人聪明,能够克服困难,在缺少备品配件的情况下也能将就生产,这部分人对中国有好感,主张把卡厂生产承包交给中国人。而另一部分人,也就是出过国留过洋的人,则认为中国水泥工业技术落后,小厂、湿法厂多,承包如此现代化的、由计算机操控的水泥工厂不行,其代表人物就是留德的萨拉博士,他认为中国人肯定不行,便宜(合同价格)没好货。最后结果由中部水泥公司主席瓦里德拍板,决定由中国人承包,并任命哈密德为该厂总经理。萨拉博士仍坚持己见,并与瓦里德打赌,为迁就萨拉博士,同意从挪威聘请4名专家监督中国人,此事就这样了结了。
 
    合同承包期为三年,第一年为劳务合同,协助伯力鸠斯公司进行生产调试,第二年、第三年为水泥生产承包期。合同内容规定,承包方负责完成2条年产100万吨水泥生产线的正常生产,每半年一结算,欠产百分比与合同价格百分比等同,从合同价格中扣除。全厂定员375人(含行政管理人员,不包括矿山)。
 
    2.承包队伍的组成 
 
    合同签订后,中方建材对外公司劳务处针对卡厂现代化技术状况,积极组建承包队伍,技术工人岗位的队伍组建迅速,绝大部分由四川省建材局所属水泥工厂派遣。破碎工段由渡口水泥厂承接,谭朝关带队;生料制成工段由重庆水泥厂(当时重庆市隶属于四川省)承接,周国隆带队;水泥粉磨与包装工段、机电维修及辅助工段由江油水泥厂承接,冯佐印(兼卡厂生活经理)带队。
 
    对外经理部也迅速组成,当时对外公司劳务处规定,经理部必须由“会英语懂水泥”的人员组成。为此,从管庄建材情报所挑选了李景星任总经理(6个月后被撤职),从杭州建材情报所挑选了毛文杰任副总经理(后为代总经理),从天津院挑选了高长明任生产经理,从合肥院挑选了张振权任技术经理。经理派出单位如合肥院、杭州建材情报所只派经理各1人,天津水泥设计院派了4人,除高长明任生产经理外,还派了蒋明麟任电修车间主任,熊会思任机修车间主任,操宏森任资料管理员。
 
    而卡厂的关键技术岗位——中央控制室、烧成工段及物理化验室的78名技术岗位,经多方联系无一单位勇于承接。此时距合同执行期仅剩下3个月,对外公司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将问题反映给国家建材局党组,时任国家建材局局长王燕谋对此非常重视,打电话给建材研究院及其水泥所领导,希望建材研究院能接受此项任务,他说:“去伊拉克搞生产技术承包比派员出国考察、留学更为有利,考察、留学你还得花钱,这个不用你花钱,既学会了现代化水泥工厂生产调试技术又创收外汇,何乐而不为。你们要忍痛割爱,研究项目该停的停,该削减的削减。待这批人员回来后对你们完成更多的科研项目更为有利。”
 
 
    建材院水泥所听了王局长的话,再三斟酌,认为派员赴伊搞生产技术承包不仅开阔科研人员眼界,还能培养造就一支与国际接轨的水泥科研设计、生产调试的优秀技术队伍,这对我国水泥工业的发展将产生巨大影响。经再三分析卡厂的技术状况及水泥所现有各专业人员的技术素质,针对卡厂中央控制室各技术岗位的技术要求逐一配备技术力量,并决定抽调一名副所长(即本人)带队前往。
 
    就我本身而言,当时的思想压力很大。如若完成了任务皆大欢喜,功劳人人有份;如若不能完成或中途退了回来,其责任就会落在建材院和我本人身上。但是80年代最为现代化的水泥工厂又时刻吸引着我,王燕谋局长的话又不断地在我耳中回响,建材劳务处的急切心情又不能置之不理。思前想后,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我接受了院、所领导的委派,同意带队前往,并于1984年3月23日与王幼云所长一起与建材对外公司签订了《建材研究院赴伊拉克卡尔巴拉水泥厂生产技术承包合同》。
 
    根据上岗时间的需要,从1984年7月至11月,建材院78名工程技术人员全部按时、按岗到位,从此与四川省三水泥厂、天津院、合肥院、管庄建材情报所、杭州建材情报所等单位赴伊人员患难与共,同舟共济,开始了艰苦而又难忘的水泥生产承包岁月。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