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图片资讯
  • 暂无资料

执行错峰生产 水泥企业看好未来市场

更新日期: 2022年08月15日 作者: 董添 来源: 中国证券报 【字体:
摘要:有水泥上市公司高管对记者表示,水泥企业普遍对未来市场较为看好,因此执行错峰生产的态度较为积极。执行错峰生产后,水泥产量下降,有效缓解了产能过剩带来价格下降的影响。

近期,水泥价格小幅反弹,反弹幅度在20元/吨左右。中国证券报记者从多家水泥上市公司了解到,目前水泥行业逐步进入传统旺季周期。8月以来,水泥企业逐步尝试调高价格,预计后续会延续上涨趋势,但上涨幅度需要观察出货情况。业内人士表示,水泥企业普遍对未来市场较为看好,因此执行错峰生产的态度较为积极。

市场正逐步恢复

兴业证券研报显示,近期全国水泥市场价格出现小幅上涨,幅度为10元/吨至30元/吨。8月初,受持续大范围高温天气以及资金短缺影响,国内水泥市场需求环比呈现弱势复苏态势。供给端,企业继续开展错峰生产,且多数地区执行情况良好,供给收缩明显,支撑价格小幅上行。

分区域看,各地水泥价格上涨幅度不一。数字水泥网数据显示,8月以来,东北部分地区水泥价格已上调60元/吨至80元/吨;重庆主城地区水泥价格上调30元/吨;贵州部分地区个别企业宣布上调水泥价格10元/吨。

冀东水泥表示,自今年7月下旬至今,公司水泥和熟料综合销量已较去年同期实现正增长,近期公司已对大部分区域的销售价格实现上调。

天山股份证券部工作人员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水泥市场正在逐步恢复,以东南地区为代表的南方市场恢复稍好。整体来看,水泥出货量大概恢复到去年同期的7-8成,价格近期也上涨了20元/吨左右。

记者从知情人士处了解到,目前广东、广西地区由于水泥厂置换的新增产能逐步投产,叠加台风、雨季影响,水泥价格未见明显上涨。但随着旺季周期临近,目前价格已止跌企稳。

南方一家水泥上市公司证券部工作人员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水泥价格环比微涨。雨季对南方地区水泥市场的出货量影响较大,6月、7月价格出现下降,8月价格筑底,短期内不会下行。按过去多年规律,9月水泥市场将走向旺季。

上峰水泥表示,目前公司各基地产销状况良好。为克服周期波动影响,公司围绕“水泥建材主业+骨料环保物流产业延伸+新经济投资”的三条发展线,制定了稳中求进的行动计划并有序推进。

有望迎来量价拐点

多家水泥企业对记者表示,目前水泥价格整体处于较低水平,水泥市场将进入传统旺季周期,有调涨的动力。长三角地区、以贵州为代表的西南地区价格反弹力度较大。

“2022年以来,水泥价格经历了前高后低的走势。一季度水泥价格延续了去年四季度的高价格。到了二季度,受疫情影响,水泥市场需求下滑,价格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跌。往年来看,4月、5月是传统旺季,但由于受疫情影响较大,价格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跌。目前,水泥价格已处于低位,预计是个转折点,既包括产量也包括价格。”某头部水泥企业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上述负责人进一步表示,一方面,二季度以来水泥价格跌幅较大,进入8月,水泥厂商对价格上涨的诉求比较强烈。往年来看,8月是水泥企业尝试性涨价的时间。另一方面,水泥市场即将步入旺季,前期水泥价格跌幅较大,具备上涨空间。此外,下游地产、基建需求逐步好转,赶工进度有望加快,将加大对水泥的需求。

“7月高温叠加雨水天气,水泥价格上涨动力不足。目前,各大水泥企业开始尝试性调高价格,实质性的上涨要到8月20日以后。如果量能可以跟上,价格有望出现快速上涨。”上述负责人表示。

业内人士表示,从全国范围看,以东北、西北、华北为代表的北方水泥市场产量占比约为20%,其余80%的水泥产能都分布在南方地区。南方水泥市场下半年的旺季周期一般从8月中下旬开始,一直持续到12月。

限产力度加大

有水泥上市公司高管对记者表示,水泥企业普遍对未来市场较为看好,因此执行错峰生产的态度较为积极。执行错峰生产后,水泥产量下降,有效缓解了产能过剩带来价格下降的影响。

业内人士表示,供给端理性调控有利于实现供需动态平衡,减少价格波动幅度。目前,水泥企业已认识到错峰生产对稳定价格的重要作用,主动开始执行错峰生产。

数字水泥网表示,进入三季度,多地执行夏季错峰生产政策,水泥企业限产力度进一步加大。其中,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陆续发布错峰生产通知,要求区域内所有熟料生产线自8月1日起停窑30天。

国海证券研报显示,夏季错峰生产力度加大,叠加下游地产、基建等需求逐步恢复的预期,预计8月水泥价格将继续小幅回升,9月上涨幅度有望进一步加大。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