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水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安徽水泥>背景资料
  • 暂无资料

工业强省:数字印证跨越

更新日期: 2007年09月17日 作者: 安徽日报 来源: 安徽省人民政府网站 【字体:

    2002年,我国叉车工业的排头兵安徽叉车集团,销售叉车10156台,出口叉车1122台。而去年,这组数字已上升为年销售叉车2.89万台,出口6400台,分别增长184%、470%。

    安徽叉车集团的飞速发展,只是我省工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缩影。党的十六大以来,全省工业战线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抢抓促进中部崛起机遇,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工业强省”战略部署,全省工业经济进入持续快速发展阶段。

    让我们从省经委提供的几组数字中,来看全省工业经济的变化。

    增加值增长2.73倍:生产直线上升运行质量提高

    2002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05.53亿元;2006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85.64亿元,增长2.73倍,年平均增长28.54%。

    在工业生产直线上升的同时,全省工业经济运行质量也不断提高。2006年较2002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达551.86亿元,增长2.23倍,年均增长22.2%;工业化率由2002年的31.68%提高到去年的35.6%。而今年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036.9亿元,同比增长21.8%。

    工业增长的内生性、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全省37个大行业全面增长。围绕“培育百亿企业、打造千亿行业”目标,机械、轻工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双双突破千亿元,分别达到1050亿元和1080亿元。行业支柱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汽车产业全年产量达到55万辆,名列全国第6,有望成为“十一五”期间我省千亿产业之一。

    全省工业经济增长的方式发生根本转变。全省工业生产的污染排放强度下降,多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成效显著,万元GDP能耗由2002年的1.53吨标准煤降至2006年的1.17吨标准煤;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由42%提高到55%。县以上工业废渣综合利用率由2002年的76.1%提高到2006年的81.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20个百分点。

    百亿元大户从一到十:企业支柱形成带动能力增强

    2002年前,我省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工业企业仅有马钢一家。而2006年,我省百亿元企业已达到10户,其中马钢、铜陵有色、海螺集团、省电力公司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

    截至2006年底,全省装备业、优质材料产业、能源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五大支柱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65%以上。

    在中国500强企业中,安徽已拥有10家。据统计部门测算,目前我省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指数居全国第10位,其中基础指数高居第2位,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连年攀升,今年上半年达到56%,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与此同时,全省工业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工业经济外向度不断提高。目前,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三资”企业已达496家,实现工业总产值744亿元。全省有841家工业企业的产品走出国门,实现销售产值1251亿元,占全省总额的34%。2006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450亿元,比2002年的185亿元增长1.4倍。

    技改投资增加2.68倍: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后劲十足

    2002年,我省技改投资231.6亿元。而2006年,全省完成技术改造投资852亿元,比2002年增加2.68倍。

    工业的发展是一个持续过程,而技术改造的投入力度强弱,则是衡量发展后劲的主要标志。

    2003年起,我省按照“品种、质量、效益”的方针,突出规划引导,狠抓重点项目,围绕建设八大基地,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2003年到今年上半年,技术改造投资累计2640亿元。全省工业企业现已建立企业技术中心204个。2003到2006年,先后安排技术创新项目1444个,投资203.6亿元。

    高强度的投资,促进了工业经济的结构调整,推动了我省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为工业腾飞增添了强大的后劲。三次产业结构由2002年的22.26:37.99:39.75调整为2006年的16.73:43.07:40.20。2002—2006年,累计实施国家重点技术创新项目71项,总投资14.9亿元,获国家拨款2520万元。实施省重点技术创新计划项目1115项,省财政资金支持2716.2万元。累计认定了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04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1家。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