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号/微信登录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行业>资讯详情

水泥等基础建材行业效益下滑,企业如何破局?

更新日期: 2024年05月20日 作者: 祝嫣然 来源: 第一财经 【字体:
摘要:中国建材集团总经理李新华日前在中材国际第二届水泥绿色智能发展大会表示,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是构建可持续发展工业体系的全球共识,数字化、智能化是水泥工业转型发展的必由路径、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答题。

近年来受需求低迷、成本高企等因素影响,水泥等基础建材行业效益下滑,去年水泥行业利润降幅超过50%。加快绿色化、智能化、国际化进程成为破局之道。

中国建材集团总经理李新华日前在中材国际第二届水泥绿色智能发展大会表示,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是构建可持续发展工业体系的全球共识,数字化、智能化是水泥工业转型发展的必由路径、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答题。

今年1月,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实施水泥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底,重点区域力争50%水泥熟料产能完成改造,区域内大型国企集团基本完成有组织、无组织超低排放改造。

中国建材集团副总经理魏如山在大会期间接受媒体群访时透露,基础建材是集团的压舱石业务,但近年来受需求低迷等因素影响,经营深度承压,效益深度下滑,必须要迈过转型升级这个坎,重塑生命力。在转型上,要抓实水泥+、国际化、双碳“三大翘尾因素”,提高跨周期经营能力;在升级上,要通过持续创新,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近年来,中国建材在碳排放领域持续发力,加大节能技改力度,提高替代原燃料比例,增加新能源使用比例,2023年新型低碳水泥熟料一次烧成技术实现碳减排25%,吨水泥熟料综合能耗同比下降4.4%、吨水泥熟料碳排放强度同比下降0.8%,新能源装机容量85.56兆瓦,为水泥熟料生产线余热发电装机容量超2151兆瓦。

下阶段,如何构建绿色低碳制造体系?中国建材股份党委副书记、天山材料董事长刘燕表示,一是坚持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积极实施、推进错峰生产、区域熟料产能互换和资产整合等,调整供给侧结构,改善行业生态,降低碳排放强度。二是做好源头减碳,积极实施原料替代;做好过程降碳,加强技术创新提能效;做好未端固碳,积极开展CCUS示范项目建设;做好高效管碳,开展碳排放在线检测试点。三是通过持续创新驱动绿色低碳转型,全力加强绿色低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2023年由于全国性的水泥价格降幅较大,加之需求下滑,水泥行业利润出现大幅下降,降幅超过50%。中材国际董事长印志松表示,对于2024年及未来几年,市场压力整体依然较大,但下行程度会出现放缓。相应国内水泥整线项目的机会也比较少。在“双碳”与“双控”等政策共同作用下,产业转型升级需求迫切。

今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建材行业是设备更新改造的重点行业。

印志松表示,我国在运行的水泥熟料生产线1570余条,其中运转10年以上的线占比80%。政策压力下,水泥企业对新技术、新装备的需求将会持续释放,存量技术改造市场空间较大。中材国际已经形成了围绕绿色节能、数字智能升级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低碳工艺改进、新一代节能装备、余热回收装置、智能化控制系统等各环节都将有不错的市场空间。

此外,通过拓展海外市场增强对国内需求下行的对冲力也成为行业的必然选择。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泥生产和消费国,水泥产量长期稳居世界第一。近年来,随着中国水泥企业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为境外投资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同时也提升了全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2022年,中国建材完成了基础建材业务国际化整合,确立了以中材水泥作为基础建材国际化发展、投资、运营、管控的平台。2023年,中材国际增资入股中材水泥,借助其在全球水泥工程市场的占有率以及水泥运维经验,拓展海外市场空间,加速推进基础建材全球布局。

关于中国建材集团国际化发展的总体思路,魏如山透露,基础建材业务优先出海,基础建材国际化基础最好,要充分发挥产业链优势,率先开展海外布局。新材料业务适机出海,加快制定国际认可的产品及应用标准,提前市场导入,做好市场研判。加快轻质建材、玻璃纤维及制品、风电叶片、锂电池隔膜、碳纤维及制品、玻璃新材料、先进陶瓷等新材料全球布局。

他同时指出,将强化国际业务风险管控,坚持底线思维,强化全流程管控,切实防范国别风险、法律合规风险、市场风险等,坚决守住不发生重大风险的底线。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