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行业
  • 暂无资料

华东水泥价格合理回归 符合各方利益

更新日期: 2011年04月20日 作者: 王晓亮 来源: 数字水泥网 【字体:

    4月18日,某调研机构发布报告称“华东某地企业集体被约谈,其结果之一,设定了价格上限。”

    数字水泥网一直密切跟踪各地水泥价格,所以被很多客户问到此事。数字水泥网也因此调查了华东地区的南方、海螺、金圆、红狮、金峰、天山以及浙江水泥协会等单位,相关负责人员均表示目前未接到限价通知。

    去年下半年以来,受多重因素推动,全国水泥价格普遍上涨。华东地区曾经是全国水泥价格“洼地”,在经历了近年来卓有成效的结构调整和企业整合后终于走出低谷,向正常水平回归。笔者试图通过本文对目前的市场现状、宏观调控政策、企业停产稳价等情况分析华东水泥价格是否到了需要政府限价的程度。

    水泥价格并没有高的离谱

    目前,华东地区水泥市场平均价格为450元/吨,与2008~2009年西北、西南地区价格持平;企业出厂价格最高的是江苏和浙江,P.O42.5散装为450~460元/吨。单从价格水平看的确是在高位,但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华东地区水泥价格并没有高的离谱,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原材料和人工成本不断增加。谈到水泥生产成本一般只会想到煤炭,而忽略水渣、矿渣粉、矿石开采运输等其他费用。近三个月煤炭价格虽然比较平稳,但送到华东沿海地区水泥企业的价格也未低于1100元/吨;水渣、矿渣粉、粉煤灰等混合掺加材料价格同比已增加1~3倍,以江苏沙钢水渣和矿渣微粉为例,目前水渣出厂价格135元/吨,去年同期35元/吨;S95级矿渣微粉出厂价格350元/吨,去年同期180元/吨。同时,受大环境影响,企业劳动力成本也是不断上升。据某企业介绍,最近几年员工工资连续上调,2011年员工工资又上调10%,否则留不住员工。

    二是限产实属无奈之举。在国家没有严格控制新增产能之前,地区的产能严重过剩,市场恶性竞争,水泥价格一降再降,甚至已不能保障产品的基本质量安全。作为高能耗、高资源消耗的产业,过低的价格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也是对下游建筑安全的极大隐患。去年下半年来,由于节能减排的压力,各地纷纷拉闸限电,水泥企业的电力供应得不到保障,产能释放不出来,造成了局部的供需格局波动,为保重点工程水泥需求,企业只能通过价格杠杆来引导其他水泥需求方“错峰”采购水泥。

    三是企业停产也需要成本支出。江浙水泥产能严重过剩,目前的高价格是部分水泥企业依靠停产换来的,而企业停产后再点火也需要成本支出。以某企业5000 t/d熟料生产线为例,点一次火所需费用和烘窑费合计200万元左右;假设一个月停窑10天,月度熟料生产成本为380元/吨(含税)左右,较正常生产增加60元/吨。也就是说在原材料成本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企业停一次窑换取水泥价格不能保持在一定高位,很有可能还要亏损。

    不可否认,浙江、江苏水泥企业通过行业自律后,收益较前几年相比的确有所增加,但水泥企业协同的背景是由于行业连年的亏损,技术水平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无法再降低生产成本,只能通过价格回归来实现应有的价值。

    水泥价格几乎没有能力推高房价和CPI

    当前国家宏观调控主要是以控制房价和CPI上涨为主,水泥价格与两项指标上涨关联性很小。一般建筑楼房每平方米用水泥150公斤,以江浙中等城市房价5000~7000元/平方米来测算,水泥占成本很小的部分,既使水泥价格上涨200元/吨,对应房地产每平方米成本增加不过20~30元。所以,水泥价格上升给房地产成本增加带来的影响微乎其微。另外,政府为抑制通胀控制物价上涨,主要也是针对消费品行业,而工业品价格与CPI的涨幅毫无关联。所以,水泥价格上涨几乎没有能力推高房价和CPI。

    水泥价格再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

    水泥企业限产一方面是因为产能过剩,另一方面是由于地方电力紧张。纵观国内各大小产业还没有一个能够主动停产让电,水泥行业是第一个。并不是说江浙企业停产减量,水泥价格就能肆无忌惮的上涨,也要考虑制约外来水泥的进入。调查显示,1~3月江浙地区出现来自辽宁、河北、山东、湖北、江西等地外来低价水泥,目前的价格已让北方水泥有进入的空间,若再大幅上涨只会加大外来水泥的进入量。所以,企业限产稳定价格的同时,也会衡量区域内价格的合理范围,未来江苏、浙江水泥价格再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

    综合分析,我们认为,以现阶段生产成本企业出厂价格在480元/吨范围上下波动,与上下游煤炭、房地产相比仍然较低,是企业、社会和政府都可以接受的水平。当然,如果有极个别地区出现不法商贩恶意哄抬价格,政府进行临时价格干预也不足为奇,否则不会随意出台限价令。我们调查的水泥企业也表示积极和中间商沟通,共同维持价格稳定和市场秩序,全力保障民生工程和重点工程建设的水泥需求和质量要求。

更多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