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行业
  • 暂无资料

宋志平:混合所有制是把“金钥匙”

更新日期: 2014年03月03日 来源: 新浪财经 【字体:
摘要:宋志平:混合所有制是把"金钥匙",这把金钥匙打开了好几个门。民营企业进入到一些领域的门打开了,国有经济快速发展的门打开了,国有经济和民营企业互相融合不再打仗了,这个门也打开了。所以,其实是一个互利共赢的事情。

  主持人:2014年是国企改革年,而且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起步之年,20多年前对国企改革来说可能当时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脱困,现如今我们面临的难题又不一样了。您觉得在这一轮改革当中我们需要克服的难题有哪些?

  宋志平:现在国企的问题主要是什么问题呢?如果我们把它归纳一下,实际上有三个问题,一个是在国有经济的监管上,如何以"管资本"为主。二是从国企的治理上,怎么能够以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化地满足市场的需求。三是从国有企业的内部机制来讲,它怎么能够引入市场的机制, 所以,国企的改革实际上我们还是紧紧围绕着政企分开、市场化,让它焕发活力,提高它的竞争力, 现在中央提倡要搞混合所有制。混合所有制里既有国企,也有民企,把两个很好的结合起来。比如刚才你讲的央企的实力加上民企的活力,等于企业的竞争力,这就把它结合起来,不再分彼此了,非常好。

  主持人:我知道您算是非常早就开始探索超越所有制模式的,从2002年好像就启动探索混合所有制的人。但是直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国家才正式确定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你是怎么样有这样一个先见之明?

  宋志平:过去的十年国企央企有很大发展,所以社会上觉得是不是你们有一些特殊的东西等等。其实国企央企很不容易,走到今天他们都经历过一个进入市场的非常艰难的过程。我2002年刚刚来到这家公司(中国建材集团),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是"惨不忍睹"。当时是一个资不抵债的公司,一个债主临门的公司。在那种情况下,到底怎么去做?怎么去振兴这个企业?当时没有办法,觉得只能进入到市场。

  主持人:被迫的。

  宋志平:不可能说国家再给资本金. 所以,在那个时候,如果要向前走,道路只有一个,就是市场化。市场化包括资源怎么从市场中来?包括上市,包括找民营企业混合。其实中国建材也好,包括我领导的另一家公司中国医药集团,我们都是草根央企。也有人说宋总怎么说央企还有草根呢?我主要是讲在央企里边,其实有一大群央企都是基础比较差、底子比较薄弱,经过这些年发展起来的。

  与其说我们有什么先见之明,倒不如说是被迫的。或者用一个比较好的词是"倒逼"出来的。没想到这样一个倒逼,这样一个被迫,反而选择了一个正确的道路。所以,我开个玩笑,有时候有正打正着,有时歪打正着。如果给我一个非常舒服的公司,我肯定没有去走这一步。没想到提前走了这一步,反而尽早地进入到了市场,十几年一路在市场里边获得了动力,获得了成长。

  主持人:在您的企业当中,目前来说国有资本、集体资本以及非公有资本的持股分配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比例?

  宋志平:其实中国建材混合的程度很深了,原因一个是国有资本最初就不多,这些年随着发展,我们也有两百多亿的国有资本。但是我们要发展这么快,更多地是吸收了社会资本。所以,中国建材集团的整个层面,我们的整个资本量实际上有600多亿。这600多亿里,国有资本只有200多亿,是三分之一。三分之二是社会资本。我说的社会资本就是含有民营企业,也含有股民的等等这些。

  国药差不多是有540亿的总资本,差不多一半,270亿是社会资本,270亿是国有资本。但是随着国药的上市公司的增发,进一步扩张它和民营企业的混合,它的比例也会迅速的从50降下来,现在我们是央企,但是你会看到这两个企业,民营资本越来越重。所以,大家有时问我,宋总,你等于给民营企业打工。我说其实作为企业家来讲,我们的想法就是不管股本是多大,对我来讲是企业家的职业化精神一定要做好。所以,资本是民营的资本多了,从国有这一块来讲,通过混合所有制的发展,国有资本也大大的增强。也就是说它也成长了。如果没有这种混合所有制,比如像中国建材,最初资不抵债,国有资本没了。通过这些年,它长出来了200多亿。国药也是,过去国有资本可能只有十几亿,可是现在呢?它也有200多亿了。也就是通过这样的发展,其实你看民营资本在里边增长了。所以,这就是混合所有制里边的一个奥妙。
 
  主持人:你自己又是如何定义混合所有制经济的?

  宋志平:这次强调的是混合所有制,就是把公有经济和非公有经济交叉持股、互相融合的这种所有制作为一种混合所有制提出来了。我们搞混合所有制,把民营企业引入了,我们也不能把民营企业都改造成国有企业了。所以,我用了一个词,没有必要去"驯服"他们,把他们都"驯服"成和我一样的人了,这种合作没意义了。恰恰是有不同的经济成分,他们有不同的侧重。比如说央企有实力,有规范的管理,有技术创新的能力等等这些。民营企业有市场的活力,这里边就包括了我刚才讲的这些,包括他们的创新能力,包括他们的企业家精神、拼搏能力等等这些,而且他们带来市场最原始的或者最初的动力和机制。其实我们就要发挥国企的优势和民企的优势,让它们优势互补,形成"杂交优势",这就有意义了。

  混合所有制是把"金钥匙",这把金钥匙打开了好几个门。民营企业进入到一些领域的门打开了,国有经济快速发展的门打开了,国有经济和民营企业互相融合不再打仗了,这个门也打开了。所以,其实是一个互利共赢的事情。

  整合之道:宋志平模式

  混合所有制这把金钥匙看似耀眼,然而运用起来却并非易事,要想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关键在整合。自2006年3月中国建材香港上市起,宋志平打响了中国建材整合收购战,继首战收购战无不胜的"水泥之王"海螺水泥的徐州万吨线,巩固中国联合水泥区域地位之后,他又组建南方水泥、北方水泥、西南水泥等水泥公司,在东南、淮海、北方、西南等地区跑马圈地,风卷残云般重组了近千家水泥企业,成为坐拥4.5亿吨产能的世界水泥大王。之后宋志平又将中国建材的整合经验复制到国药集团,在两个截然不同的行业里带出两家世界500强公司。

  主持人:我们知道今天的中国建材和国药是绝对离不开您的整合之道的,而且您甚至被称为有一个外号叫"终极整合者"。您是如何一个一个收购这些民企的呢?

  宋志平:我先说说整合,其实整合这件事情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规律或者说是一个必然。因为这么多年我们经过了快速的发展,应该说我国的GDP是全球第二大,现在我们的企业个数也非常多。但是你会发现我们有两大问题,一,我们整个量过剩了。第二,家数太多,集中度太低,所以市场相对的比较混乱。包括我们现在说搞假冒伪劣等等,其实都和这种成长模式有关。所以,到了这个时候,应该进行一次结构的调整,或者行业的整合,中国到了这个时间了。我就感觉到,作为中国建材也好,国药集团也好,要抓住这个机会。西方的大企业很少是滚雪球自己滚大的,绝大多数是靠后来兼并重组做大的。像中国建材、中国医药,过去我讲草根央企,是一个规模不大的企业,透过这样的一轮整合就能够成为巨无霸。

  所以,现在整合是一个必然。这是一点。关键是你怎么整合?透过什么方式?钱从哪里来?又回到了混合所有制,不可能跟国家要钱,说我要整合,给我点钱吧,那是不现实的。所以,通过资本市场的上市,通过和民营企业的合作,通过吸引社会资本拿到钱,然后来进行整合。

  主持人:您是如何选择?比如跟哪些民营企业合作?

  宋志平:怎么选择民营企业?一定是先符合我的战略,比如我做水泥,是一个区域战略,在哪些区域里选择这些民营企业。这些民营企业里,第二个选择是还得选择能够接受规范化管理、运作规范、效益良好的企业,我愿意选择这些企业。再就是能和我协同,我们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进来以后,能够组织在一起,就是过去老讲的你也得去找这些能够适应你的。当然民营企业也在选择,我要不要选择宋志平,要不要选择中国建材,这个选择是个双向的。但是作为我们来讲,中国建材自己应该有更大的包容性,展现你的包容。这样就能有更多的民营企业选择你。所以,中国建材这些年过来,我们在选择的过程里面,我们倒不是说怎么去选择民营企业,我们倒是在问自己,我们怎么能被民营企业所选择。

  怎么吸引大家来,透过一个清晰的战略,靠着所有的加盟者,他跟了你以后,他有一个什么样的未来,让他非常清晰。第二,在合作的过程里边充分照顾到他们的利益,让他感觉到这件事情有利可图。第三,让他们也感觉到进来以后你还充分信任他们,他们还是团队里的经营者。所以,中国建材也好,国药集团也好,它的三级、四级企业的经营者都是职业经理人,也就是差不多都是原来的这些被整合的民营企业者,他们还是在那儿掌握经营管理权。这样的一个做法就使得中国建材和国药集团的整合能够非常稳、非常快速,到现在为止中国建材整合了上千家,国药我觉得整合也有六七百家企业,在整个过程里并没有一家"反水"。"反水"就是没有人说后悔了,弄了一伙人在你门口一坐,跑到国资委这儿示威去了,没有这些人。

  不盈利的企业没有社会责任心

  宋志平左手资本,右手收购,整合之路走得顺风顺水。短短几年间,国药集团成为全国首家营业收入超千亿的医药企业,中国建材位居全球水泥业第一宝座。两家企业的发展都驶入前所未有的快车道,然而企业高速发展同时,2008年一封写给国资委的信,引发了对中国建材一路狂奔的质疑。

  主持人:刚刚谈了您的整合之道,收购得那么快,一路狂奔。据说还有人曾经写给国资委的信上面也写了关于中国建材疯了吗?

  宋志平:中国建材确实发展很快,原因是什么?就是抓住了整合的这一轮机遇,这个机遇不常有,在整个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可能就有那么几年有整合的机遇,后边都成了山大王了,但是我觉得不是说每天都这样跑,该跑的时候,该迈上一个台阶的时候你要迈上去,这是过去这些年中国建材所走的这条道路。比如现在我们的速度就适当地放慢,主要精力是夯实,怎么做强做优这方面。但是如果当时你不圈这点地,不拿到这些东西,今天用什么东西去做强做优呢?所以,这些企业拿在手上,这是咱们的基础。而且又整合了社会资源。当然大家有不同的看法,还是又回到了怎么看待这些不同的看法?写的那封信,说是不是疯了?其实我也平心而论看这封信,也是大家对你的担忧,对你的一些提醒,应该注意到什么。

更多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