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行业提振信心

【大讨论】周龙山:浅谈中国水泥行业的发展之路

更新日期: 2016年01月15日 来源: 数字水泥网 【字体:
摘要:只有通过抓住供给侧改革、勇于走出去和打造大产业等关键环节,才有可能有效化解产能过剩、资源环境刚性约束和市场集中度低的矛盾,以扭转被动局面,振奋同业信心,促使中国水泥行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中国水泥协会副会长、华润水泥控股董事局主席 周龙山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水泥呈现出快速阶梯式增长态势。过去七年中,需求更被大幅透支,创下了相当于建国以来前60年水泥消费的总和。这不仅造就了行业拐点的提前到来,更导致中国水泥从获利第二高的年份径直走向断崖式探底。面对宏观环境的不确定因素和行业平台阶段性的巨变,如何选择发展路径?我们认为,只有通过抓住供给侧改革、勇于走出去和打造大产业等关键环节,才有可能有效化解产能过剩、资源环境刚性约束和市场集中度低的矛盾,以扭转被动局面,振奋同业信心,促使中国水泥行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着力供给侧
 
    中国水泥需求增长基本停滞的新常态下,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就必须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方向是通过抓住控制新增产能和重视客户需求两头,认真负责的讲好供给侧的故事。
 
    1、控制新增产能
 
    如何控制新增产能?一是改革现有的审批体制,切实加强规划和监管。二是形成协会机制,约束水泥行业自律发展。
 
    早在2009年时,国务院就发出了明文禁令。然由于地方政府关注于政绩表现,业内全力争夺“最后的晚餐”,资本玩家视项目批文为“不可再生”的资源,故时至今日,企业抑或部分地方政府,对上新水泥线的热情始终不减。如不尽快改变现有宏观调控思路,化解产能过剩就只不过是沦为空谈。
 
    目前,国家将水泥项目的核准权下放到了省一级政府,如产业规划、同业评议、舆论监督等继续缺位的话,这种权力转移的方式,照样难以解决项目核准过程中的弊端。建议放开项目审批权,仅保留准入审核制度,通过市场配置资源,不再让项目批文变成稀缺资源。要以能耗、环保和产品质量为主要标准,重新定义落后产能,切实淘汰高能耗、高排放的立窑和小型干法窑。同时,化解不等于维持,而是要去产能化,认真清理现有的违建项目,坚持减量化的原则,下决心关闭等量置换的审批通道。
 
    截止2014年底,中国水泥产量已超过24亿吨。2015年由于市场下行,倒逼新进入产能放缓,但仍录得4620万吨新增。另据有关统计显示,全国目前尚有7800万吨产能在建和 3000万吨产能处于停缓建状态。对于产能利用率早已低于70%的水泥行业来讲,这不仅仅是雪上加霜,更可说是新的一道道催命符。
 
    推进行业自律当为水泥协会的首要职能,必须引导业界树立“严控新增、节能限产、理性竞争”的自律意识。新上项目要有严格的行业规划,取得环保、节能、排放方面的认证,同时符合区域产业发展规划。以避免企业无序发展,做到在发展中自律。从经营角度看,作为过剩行业,只有借助自律和理性竞争,把以销定产、错峰生产、市场竞合等常态化,通过企业有意识的限产,以改善供求关系,才能有效化解产能过剩,实现行业的协调发展。
 
    2、重视客户需求
 
    作为建筑基础材料,水泥的地位无法取代。然面对产能过剩,“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时代亦一去不复返。新课题摆在了行业面前,一是要善用“没有增长”的市场需求,二是要从专注产品生产转向重视客户体验。
 
    现有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下,凭借惯性的投资拉动,实际上继续维持着全球市场份额最大的水泥需求,而水泥产品对价格敏感度又比较低,本该稳定的市场,却出现了价格日益走低的现象。从表面看归咎于产能过剩,其实从深层次讲是水泥标准出了问题。尽管是水泥生产的大国,但同大多国家相比,我们的水泥标准仍有较大的差距。
 
    在我国水泥产品中,目前混合材的添加量超逾9亿吨,综合添加率直指4成,充斥着大量低于国际标准的低端水泥。进入发展平台期后,需要尽快与欧美等国际水泥先进标准接轨,提高中国水泥的产品标准。借助于水泥的转型升级,以更好的满足长期相对稳定的市场需求。对水泥产品做结构性调整,可提高混凝土、水泥制品的标准和质量,而通过保障建筑物、构筑物等工程质量,行业可为客户在安全和经济方面创造价值。同时,取消低等级水泥,降低矿渣、火山灰等混合材在水泥产品中的掺入比例,可直接大幅减少水泥的总产量,从根本上缓解行业产能过剩的压力。
 
    在N+互联网的大潮中,我们如何顺势而为?可说是对水泥行业的新挑战。互联网思维的核心要素也就是重视客户体验,借助于大数据,建立客户和产品间的有机联系,企业通过对市场的准确把握和对产品的细分研发,最终实现对客户的精准营销。
 
    如果说当“保供”成为唯一选择时,企业根本无暇去考虑客户的其它感受。而在“没有增长”的今天,随着“旺季不旺”已成为行业新常态,我们必须强化市场思维,利用互联网思维,开启新的拓展之路,要从过往的高度关注生产,尽快转向关注市场和关注客户。
 
    作为传统产业需要从线下往线上发展,通过建立电子商务,充分挖掘、利用大数据,及时了解和准确把握客户需求,为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在利用互联网促使渠道转型的同时,不能忽略对产品质量的承担和追求,要把更多的关注放到好产品本身和产业升级上,注意发挥利用互联网创新叠加和嫁接功能,探索智能工厂,以促进“中国制造2025”目标在水泥行业的实现。
 
    二、勇于走出去
 
    中国水泥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已逐步跻身于国际同行的第一梯队,以自动化、集约化、装备大型化为主的生产能力同资源环境刚性约束间的矛盾亦日趋激化。“跨界”不再是时髦之辞,走出行业、走出国门已成为水泥行业稍纵即逝的发展机遇。
 
    1、走出行业
 
    节能环保、绿色转型是水泥行业必由之路。从传统行业变身为节能环保产业,既是顺应时代潮流、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刚性约束,也是水泥行业遵循国际产业的发展轨迹、图存求变以求浴火重生的涅盘之举。
水泥行业必须尽快全力做到环境成本内部化,减排指标透明化和环保理念落地化。主动践行水泥企业的社会责任,高度关注节煤、节电、节水、清洁生产、污染物减排等重点环节的同时,行业必须尽快确立绿色环保的发展方向。结合中国城乡两元化的特点,大力推进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炉排炉垃圾焚烧发电、RDF替代燃料及工业固废处理等技术,有效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将“两高一资”的传统行业打造成为节能环保产业,以确保行业作用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不可替代。
 
    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污泥及危废的发展空间巨大,发展潜力较高。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污泥、危废,不仅可以做到无害化完全处置,同时还可以为水泥窑提供热值,替代部分燃料,随着全民环保意识的增强、协同处置技术的不断革新,固体基替代燃料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要加快推进具备垃圾、污泥协同处置条件的项目,真正实现垃圾处理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目标,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为推动绿色环保、节能减排、改善居住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建设美丽中国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进一步实现水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走出国门
 
    抓住国家实施 “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契机,有计划、有准备的走出国门,在转移国内产能、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向着中国水泥工业资源全球化配置目标靠近的同时,积极推动国家战略的落地。
 
    大企业必须要抓住实施“一带一路”及加快互联互通战略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行业龙头企业的带领作用。针对沿线部分国家公共技术设施薄弱,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中国产能和技术的实际,企业要学会敢于利用和善于利用国外的资源,以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以资金、装备、技术和管理为带动,把水泥工厂建到国外去,把生产能力转移出去,以同步减轻国内产能新增压力。
 
    有实力的企业在走出去的同时,必须借鉴和引进海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及技术水平,不断提升自己的国际竞争力。通过有效益的海外投资和有效率的经营实践,最终培育出中国水泥行业的跨国公司。
 
    中国水泥的装备工程走出国门已有很长时间,目前仍停留在产品和服务的第一阶段。多年来,水泥行业在技术、设备、设计及EPC等方面已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经验。因此,企业在国外投资建设水泥项目时,要注意带动中国的大型装备出口,下功夫推进设备成套、工程总包、产品和劳务输出等相关业务在海外的拓展,为促进国家战略的实施、加强多边经贸合作、推动我国水泥工业资源全球化配置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打造大产业
 
    中国水泥行业在新常态下,需求增长基本停滞,结构调整大致到位,市场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业已形成,然十分必要的建立良性行业秩序却远未能做到。实现市场集中度的大幅提高,推进良性竞争,应成为行业追求的目标。
 
    1、提高市场集中度
 
    市场集中度是健康市场的稳定器,也是国家产业政策采取“分区施策”的基础。通过行业政策和市场机制淘汰落后企业的同时,打造一批企业集团,推动中国水泥行业走上竞争有序、价格稳定、充满活力、健康运行的发展之路。
 
    目前,全国水泥企业约有3500家。在全国水泥总销量中,前十大企业合计销量所占不到40%。完善区域市场的建设中,大企业的作用至关重要,只有在区域市场中拥有具市场主控力的主导企业,才能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形成供需相对平衡的有效市场。纵观国际同业几十年来的发展经验和国内业界的共识,必须进一步加大水泥企业兼并重组的力度,尽快实现在一个区域内培育出3~5家企业集团,并让其市场集中度达到70%~80%以上。
 
    大企业是市场经济的无形之手,充分发挥现有大企业的优势,要鼓励它们尽快在各自的核心利润区内加大兼并重组力度。打造大产业的核心是优化产业布局,整合市场,提高市场集中度,进而提高行业效益。要解放思想和创造条件,兼并重组可采用参股、换股、产能置换、组建股份公司或延伸下游产业链等多种模式,核心目标是打造主导企业,培育区域市场。同时,通过管理输出形成产业升级,集中资源打造具有市场领导地位的核心区域,抑制部分企业盲目跨区域分散发展和高代价并购。
 
    2、改变竞争方式
 
    以单靠降低价格、互相争夺市场的自残方式已不合时宜。新常态下,企业要尽力关注产品质量、对客户的服务、对环保的投入,以及对品牌的经营,形成新的理性竞争模式。
 
    政府应出台行业标准,规范企业的竞争行为,形成业内优胜劣汰机制。区域行业协会要发挥监查和提供专业指导的作用,协助及监督执法部门执法,协助及监督违规单位限时整改。企业要把握好行业协同,保持适度竞争。同行之间要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根据区域内市场情况,根据各时期的供需状况,有效控制生产,保持地区市场的供需平衡和有序竞争。
 
    水泥企业必须要坚持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通过持续不断的环保投入、技术改造和创新,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科技创新型企业,以实现企业与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同时,要让更多的人了解行业变化,改变社会对水泥产业的传统观念。我们要不断的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结构调整,开发新产品、新技术,用低消耗、低污染和高附加值、多功能产品,替代原有的高消耗、高排放的低端产品,推动整个行业转型升级,将水泥行业发展成为既制造产品,又具备现代化、智能化水平,同时能净化城乡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