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行业
  • 暂无资料

孔祥忠:上半年水泥市场喜中有忧

更新日期: 2013年07月17日 来源: 数字水泥网 【字体:

    数字水泥网讯:就上半年水泥行业市场表现问题,数字水泥网采访了中国水泥协会孔祥忠秘书长。他对行业上半年市场情况的看法是喜中有忧,对下半年市场报以乐观,全年市场消费依然增长已存定局,行业效益跑赢其它制造业信心很足。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6月份水泥22754万吨,增长8.8%,为此,今年上半年中国水泥总产量达10.96亿吨,同比增长9.7%。

    今年的产量增速与去年5.8%的增速相比市场需求可喜,高于今年初市场6-8%的增长预期,是否可以说明市场需求向好?水泥行业今年是否能够扭转2012年全年行业利润减半的局面,走出产能过剩的困境?

    孔祥忠指出,今年水泥市场需求增速好于预期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两会以后地方政府对启动城镇化建设愿望强烈,政府保障房建设投资到位;二是今年水利建设到位资金为历年来最好的一年。同时,以公路和高铁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并继续延续。这对水泥市场消费增长带来了利好。尤其是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联合下发的892号文件,对遏制水泥新增产能,尤其是对部分地方政府盲目核准新建水泥项目起到了很好的抑制作用,中央把遏制产能过剩行业的新建项目作为调结构、经济转型的重点,各地核准水泥项目的现象已见收敛。水泥投资增速继续回落,今年上半年新线投产的新增产能为3890万吨熟料,低于上半年水泥产量10.96亿吨,增长9.7%的增量。

    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历史上积累形成的近30%的过剩产能还在增加,部分地方政府对水泥投资的热衷和一些企业仍然把新建水泥项目作为企业规模扩张的主要途径。892号文件后,水泥项目仍然在建设,文件规定的清理还见不到实质性的进展,引导企业投资转型的政策措施也没有很快出台。在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市场竞争激烈,价格回升难度大,企业效益改观有限。能效和环保的瓶颈已使得水泥企业成本逐渐加大。这是值得忧的地方。

    遏制新增产能难度大 水泥协会迎难而上

    谈到产能限制情况孔祥忠感叹道“难度很大!产能过剩波及到了各大产业,凸显的是体制问题,体制不改革,问题难解决。在遏制产能过剩和维护行业利益方面,中国水泥协会将继续发挥双向服务功能,贯彻好政府关于遏制产能过剩的精神,还要在提升行业效益上多做工作。要把遏制新增产能与提升行业经济效益工作同步抓好。我们刚刚在重庆召开了西南水泥峰会,很快还会召开长江中下游以及全国的会议,重点的保下半年的行业效益问题。

    孔祥忠认为,在产能过剩的情形下,协会必须依靠大企业在市场上的主导作用,发挥大企业在加强行业自律、维护行业利益方面的带头作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社会责任,只有行业的健康发展才有企业的不断发展,任何企业把自己的利益凌驾于行业的利益至上都是缺少社会责任的表现,不管你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一个受人尊重的企业家一定是在践行社会责任方面得到行业公认的人。

    近期,数字水泥网报道的关于“受892号文影响环保部拟退回山西中阳县桃园水泥技改项目”成为业内热议的话题,孔祥忠分析道:说明中央部委对892号文要求遏制新增产能做到了严格执行,但这个项目还能报上来,又说明地方政府仍然在支持。

    对于记者关心的如何控制新增产能,缓解行业压力的问题,孔祥忠用三步走的方法阐述了具体应对措施:

    1、企业不得以任何理由再新建生产线,包括地方政府已核准而未动工的;

    2、大企业间在区域市场执行联合限产,平衡市场供需矛盾,减少恶性竞争;

    3、大企业兼并重组(兼并重组表现在规模扩张,而非新增产能的扩张),并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提升综合竞争力。

    孔祥忠表示,现阶段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发展中的重要任务,水泥行业要通过能耗标准和环保标准核查,淘汰一批的水泥企业,这将大大提高水泥行业的市场集中度。

    最后,孔祥忠对今年全年的市场进行了预判,受下半年需求影响,预计全年产量增速有望高于预计的6%。同时还强调,尽管与2012年相比水泥消费增速有一定的提高,而新增熟料产能还在递增,但是随着政府监管力度加大,尤其是大企业在市场上的积极主导作用,下半年水泥企业的经济效益有望出现新的改观。对未来市场乐观,对大企业效益乐观。

更多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