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宏观
  • 暂无资料

专家建议中国效法新加坡 让部分过剩产能“走出去”

更新日期: 2009年08月11日 作者: 俞岚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字体:

    去年以来,外需持续疲软令中国经济增速大幅放缓,亦加剧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压力。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保良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建议,在扩大内需消化过剩产能的同时,中国也可借鉴新加坡经验,在国外建立工业园区,让部分过剩产能“走出去”。

    中国此轮的产能过剩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工信部数据显示,前五个月,中国水泥投资同比增长近七成九,在建水泥生产线超过二百条,新增产能逾两亿吨;造船能力过剩约一千六百万载重吨,大概占到总能力的四分之一。据业内人士估计,今年钢铁行业过剩产能将超过一亿吨。 

    祝宝良认为,“突然的外需不足”导致了产能过剩压力的陡增,而且与一九九七年亚洲金融危机时相比,此轮结构调整更为复杂,需要更长时间。他以中国大量为国外高档品牌进行贴牌生产为例指出,二00二年到二00七年之间,由外需主导型增长形成的很多产能其实并非落后产能,因此“调整起来相当困难”。

    为了弥补外需大幅减少带来的需求缺口,在中国一揽子经济计划中,对扩大内需的刺激尤为突出。祝宝良表示,扩大内需对消化过剩产能有所裨益,但鉴于出口产品结构与国内需求并不完全吻合,短期内靠内需难以全面替代外需缺口。

    他建议,中国应当借鉴新加坡在中国建立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到非洲、拉美等地建立工业园区,输出部分过剩产能,“将短期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长期战略来解决”。在政府支持下的中国军团“集体行动”,在他看来,较之企业自己“走出去”,单打独斗,成功率更高,效果也更佳。

    祝宝良构想的这一外需新战略与国内不少专家学者的想法不谋而合。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今年早些时候提出了“共享发展计划”。在这个被称为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中,许善达建议中国效仿二战后美国的做法,利用充裕的资金储备和过剩产能与一些“需要资金和产能的国家”合作,培育和创造新的外需,并在帮助其他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分享增长成果。

    事实上,在进出口严重受挫之际,中国投资眼下已经在加速“走出去”。据商务部官员透露,目前有一批对外投资大项目正在协商推进中。

    对于外界对中国为拉动经济,投资“重量不重质”的质疑,祝保良强调,在经济回升的过程中,中国的一些结构性问题是有所改善的。这种改善在投资结构、工业结构、区域结构和收入结构上均有体现。

    从投资结构看,去年以来,中国在民生、基础设施、第三产业等领域的投入大幅增加,为促进消费和经济发展积攒了后劲。从工业结构看,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长速度放缓;一些抗周期的行业,如食品、医疗等增长较快。从区域结构看,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速快于中部,中部又快于东部,缩小了东西部经济的差距。从收入结构看,居民收入增长“跑赢”GDP,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向好的方向发展。

    祝保良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积极因素在增多,但内生性动力依然不足。他建议当局应继续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资力度,为后续消费尤其是居民住和行的消费创造条件。与此同时,当局也应考虑适当放宽垄断领域的准入限制,加速引进民间投资,尽量避免“半拉子工程”,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更多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