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行业
  • 暂无资料

中材和通用技术等多家央企争购北方重工

更新日期: 2009年11月18日 作者: 曹开虎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字体: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工业企业重组,一路坎坷。

    随着北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北方重工”)搬迁到新工业区接近尾声,围绕这家公司多年的重组,再度涌现包括几家央企在内的“追求者”。CBN记者昨天独家获悉,在中国建材集团(下称“中国建材”)退出后,包括中材国际、通用技术集团等在内的多家企业,正在竞购在中国机械工业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北方重工沈阳重型集团公司(下称“沈重”)和北方重工沈阳矿山集团公司(下称“沈矿”)。

    竞购曲折

    “至少有6家企业跟北方重工谈重组。”北方重工一位内部人士昨天向CBN记者透露,其中包括中材国际、通用技术集团。中材国际董秘蒋中文随后也向CBN记者证实:“公司的确在计划重组北方重工,已经谈了一年多了,但是到目前还没有结果。”

    北方重工旗下的沈重建于1937年,是新中国成立后改建的第一个重型机器厂,也是中国最具实力的重型机器制造企业之一,有强大的加工和设计能力;沈矿则是中国八大重机企业之一,也是中国散料运输装卸行业的龙头。但与东北其他工业企业一样,这两家老企业在近年发展中逐渐丧失了市场活力和竞争力。

    为了推进国有企业改制,2005年上半年沈阳市政府曾公开“叫卖”24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其中就包括沈矿和沈重。最先对两家企业感兴趣的是中国建材。中国建材最先看好沈矿,2005年12月就与沈矿达成重组协议。其中中国建材持有43.31%股权,民营企业唐山森普矿山装备有限公司持有26.69%股权,沈阳市工业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持股16.64%,铁西区持有13.36%股权。

    此后,中国建材又看中了沈重,并把沈重和沈矿重新整合,计划组建北方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但是由于当地有关部门对中国建材的重组思路不认同,加上政策衔接、制度等问题,中国建材最终退出了重组。

    尽管如此,沈阳市最终还是将北方重工组建起来,2007年8月28日在铁西区正式挂牌,重组后总资产达104亿元,成为铁西区规模最大的企业。此后,沈阳市政府仍试图推进北方重工的重组和股份制改造。北方重工上述内部人士昨天透露:“目前新的重组尽职调查已经完成了。”

    蒋中文则表示,重组北方重工非常复杂,重组价格并不是谈出来,而是北方重工可能会挂牌公开转让,具体怎么卖,北方重工内部现在还没有完全确定下来。

    对于竞购北方重工,通用技术集团一位高层昨天接受CBN记者电话采访时给予了否认。但国家发改委一位官员向CBN记者证实,通用技术集团的确在与北方重工谈重组。

    花落谁家

    虽然北方重工负担较重,但这家公司的业绩正逐渐改善。

    10月20日,北方重工刚与空客签订了A350XWB宽体飞机专业运输夹具设计与制造采购合同,这是中国公司第一次参与空客新研发飞机项目的专业运输夹具生产,公司借此进入航空航天领域。

    北方重工另一大优势是,在2007年并购了世界三大盾构机制造商之一的法国NFM公司。现在NFM公司已连续三年实现盈利,今年前三季度销售收入、利润等核心指标均呈两位数增长。

    对于通用技术集团而言,如能将北方重工纳入麾下,将进一步完善其产业链条。通用技术集团原是一家外贸类央企,现正向实业方向转型。为了加速转型,通用技术集团一直在寻求收购目标。今年3月30日,通用技术集团已收购了国内量具、刃具行业龙头——哈尔滨量具刃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通用技术集团战略发展总部总经理王斌当时告诉CBN记者:“这标志着通用技术向实业转型、优先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又迈进了一步。”

    相比于通用技术集团,中材国际对于水泥机械企业的需求更迫切。因为中材国际在水泥工程方面已成为全球霸主,但全球水泥工程需求增速有限,过往几年高速增长的局面难以持续。北方重工可以在产业链优化方面弥补中材国际的不足。对此,蒋中文表示,公司不仅仅是看中北方重工旗下水泥机械资产,对北方重工还有许多其他资产公司也非常看重。

    无独有偶,中材国际的母公司中国中材(01893.HK)在内地最大的竞争对手正是中国建材,觊觎沈矿良久的中国建材董事长宋志平曾表示,收购沈矿是中国建材打造矿山、建材成套装备生产基地,实施国际化的重要战略步骤。他曾计划未来五年内将沈矿打造成中国最大的矿山、建材成套装备制造业基地,但风水轮流转,“现在就看北方重工决定以什么形式来重组了。”蒋中文说。

更多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