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行业

气候变迁下的投资机遇

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意义深远

更新日期: 2007年11月19日 作者: 张凡 来源: 长江证券 【字体:

    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简称CDM基金)及其管理中心于2007年11月9日在北京正式启动,它建立在地球环境正在恶化、中国以环境为代价换来快速发展的今天,其意义与影响将是长期和深远的。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国会议于1997年12月10日在京都通过《京都议定书》。其中的清洁发展机制是《京都议定书》第十二条确定的一个基于市场的灵活机制,其核心内容是允许附件缔约方 ( 即发达国家 ) 与非附件国家(即发展中国家)合作,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温室气体减排项目。

    清洁发展机制的设立具有双重目的,即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为实现公约的最终目标做出贡献和协助发达国家缔约方实现其在《京都议定书》第三条之下量化的温室气体减限排承诺。通过参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发达国家的政府可以获得项目产生的全部或者部分经核证的减排量,并用于履行其在《京都议定书》下的温室气体减限排义务。对于发达国家的企业而言,获得的 CERs 可以用于履行其在国内的温室气体减限排义务,也可以在相关的市场上出售获得经济收益。由于获得 CERs 的成本远低于其采取国内减排行动的成本,发达国家政府和企业通过参加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可以大幅度降低其实现减排义务的经济成本。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通过参加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合作可以获得额外的资金和先进的环境友好技术,从而可以促进本国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清洁发展机制是一种“双赢”的机制。清洁发展机制合作也可以降低全球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总体经济成本。

    根据亚洲开发银行1998年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的能源消费和工业化进程是CO2排放的主要原因。因此,电力和工业部门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开发CDM项目的重点领域。

    分析表明,出售项目产生的减排量而获得的碳融资对不同类型项目经济效益的影响差别很大。碳融资对于那些减排全球温升潜力较大的温室气体(如CH4,N2O,HFCs)的项目经济性的影响最大,可以有效改善此类项目的经济收益。

    但是,N2O、HFCs类项目面临的一个最主要问题是它们没有明显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效益。如果不能很好的进行监测,碳融资的介入有可能反而刺激此类项目生产更多的副产品,而偏离项目最初的目的。实际上,中国政府对待此类项目的态度目前还不是很明确,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不是中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合作的优先领域。CH4 的全球温升潜力值比较高,为21,而且垃圾填埋气回收利用类项目具有很好的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效果,因此 CH4 回收利用类项目在目前的国际碳市场中占据了比较大的份额。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从 2003年到 2004年5月,以减排额的交易量统计,垃圾填埋气回收利用类项目占总量的18%,仅次于HFC类项目的交易量。

    发达国家履行《京都议定书》在2012年前需要的减排量,5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当量,其中一半由国内完成,另一半约25亿吨需要通过清洁发展机制、联合履行和排放贸易完成。CDM和联合履行大概10亿-15亿吨。目前已签约的减排量未到3亿吨,在2008年之前,中国能够提供的排放权市场是非常巨大的。

    其中最大的机会来自氟化工企业,因为这种企业在生产HFC22一种冷凝剂和生产其他化学产品的原料)的过程中会产生副产物HFC23,而HFC23是导致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温室气体之一,其温室效应潜势相当于二氧化碳的11700倍。国际上一吨HFC23的减排配额等于1万吨二氧化碳的配额,而且HFC23减排技术简单,很受市场欢迎。

    CDM项目可以给上市公司带来持续的经济效益,有些效果好的项目能够使企业变废为宝,给企业经营带来转折,因此CDM项目就可以为我们寻找投资标的指引方向。中国作为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是CDM项目最大的受益者,因此我们应该持续挖掘和跟踪具有潜在CDM项目的上市公司,一旦这些公司具有了CDM概念,上市公司的股价就会充分反映其价值,给我们带来良好的投资收益。

    产业政策蕴含投资机会

    我国在《十一五规划纲要》里,用了相当大的篇幅对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进行了规划。从产业政策来看,国家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倡导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消费等环节,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并加大节能力度,节约用水,节约土地,节约材料,通过优化产业结构特别是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实现结构节能;通过开发推广节能技术,实现技术节能;通过加强能源生产、运输、消费各环节的制度建设和监管,实现管理节能,尤其是在钢铁、有色、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行业强化节能工作。加大汽车燃油经济性标准实施力度,加快淘汰老旧运输设备,制定替代液体燃料标准,积极发展石油替代产品,鼓励生产使用高效节能产品。

    《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规定了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以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突出问题为重点,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改善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和重点城市的环境质量,尤其是“三河三湖”等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力度以及加大重点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力度,针对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和造成酸雨气体的项目,要求加快现有燃煤电厂脱硫设施建设,推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行业二氧化硫综合治理。在大中城市及其近郊,将严格控制新(扩)建除热电联产外的燃煤电厂,禁止新(扩)建钢铁、冶炼等高耗能企业。加大城市烟尘、粉尘、细颗粒物和汽车尾气治理力度,在控制能耗的同时,加强空中水资源、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从“十一五规划”中不难看出,对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其他污染源的治理成为整个环境治理的重点,同时对新能源的开发也为国家所大力倡导。相应的这些行业就成为了我们在寻找投资机会时的重点。

    涉及环保项目的上市公司很多,我们这里仅举部分例子。

    华能国际两个全资子公司分别与西班牙ENDESA(安德莎)电力公司签订了《核证减排量购买协议》,协议包括了华能南澳4.505万千瓦风电项目在内3个风电CDM项目,总装机容量为19.5万千瓦,预期年减排量为40多万吨二氧化碳已实施年收入约0.3亿元。

    海螺水泥与CAMCO国际有限公司和瑞士嘉吉公司签署枞阳、建德、池州、怀宁、铜陵、荻港、宁国余热发电工程CDM项目。已实施每年获得近1亿元左右收入。

    亚泰集团与日本超越公司就有关余热发电项目签署CDM合作项目,亚泰集团委托超越公司负责亚泰集团CDM项目的咨询服务,将为亚泰集团新建的四座纯低温余热电站提供资金保障。

    祁连山与瑞典能源署达成了购买永登公司纯低温水泥余热电站项目温室气体减排额协议。瑞典能源署将购买该项目产生的第一个计入期(自项目注册成为CDM项目起的7年)的减排额,每年可获得20万欧元左右的温室气体减排额收入,7年共计140万欧元,约1400万元人民币,每年约200万元人民币。

    气候变迁对经济部门的影响

    影响气候变化的人类活动主要是指人类排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温室气体以及破坏大气平衡的活动。

    我们把这些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经济部门按上下游关系分类。例如:

    能源

    属于气候变化诱因的部门包括生产化石燃料的厂商和使用化石燃料的厂商。化石燃料主要为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其来源和形成条件主要是:煤是古代植物被泥土淹没后,在高温、高压和缺氧情况下形成的;石油是古代海洋生物遗骸被沙泥掩盖后, 在高温、高压和缺氧情况下形成的;天然气是古代海洋生物遗骸被沙泥掩盖后,在高温、高压和缺氧情况下形成的。

    污染物主要来源污染物,所引致的问题是: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来自汽车废气,刺激呼吸系统、致癌;烟雾、一氧化碳来自汽车废气,可使人中毒;氮的氧化物来自汽车废气、工厂、发电厂、焚化炉等,主要危害是刺激眼睛和呼吸道、溶于雨水中形成酸雨;含铅化合物 来自汽车废气, 损害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二氧化硫来自汽车废气、工厂、发电厂、焚化炉,危害是刺激眼睛和呼吸道、溶于雨水中形成酸雨。

    虽然使用化石燃料对大气有诸多影响,但化石燃料仍旧不可能在短时期内被新能源所代替,这是因为化石燃料价格较为便宜、容易运输,应用范围广泛,可应用在不同类型的机械上,还能制造大量诸如塑料的化工产品。

    生物燃料虽然在环保指标上优于石油等化石燃料,但生物燃料不能满足社会的能源需求,即使所有的玉米和大豆都用来生产生物能源,也只能分别满足全社会汽油需求的12%和柴油需求的6%,而玉米和大豆首先要满足粮食、饲料和其他经济需求,不可能都用来生产生物燃料,所以气候变化对化石燃料的生产具有高度敏感性。有关资料表明,联合国为了改善气候变化的现状,有意在开发新能源的同时,减少化石燃料的生产,以防止人类过度使用化石燃料使大气继续恶化,但由于化石燃料在人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它已经不再是一种简简单单的资源,而是演变成了一种政治工具,这个问题相当复杂。

    林业

    在寻找污染源的同时,我们还得关注那些能够平衡污染的因素,它们遭到破坏后,会进一步加剧气候的变化,因此这些因素也列在我们关注的范围内。能够调节大气成分、平衡污染的主要因素是森林。森林可以涵养水源,同时也是巨大的空气净化器。据测定,森林空气中的二氧化硫要比空旷地少15%至50%。但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开展,森林破坏越来越严重,人类大量地砍伐森林,全球变暖造成的森林干枯等等原因都使得森林大面积的减少。我国林地被改变用途或征占现象严重,每年平均有216.3万公顷的林业用地逆转为非林业用地,若再加上自然损失,实际减少数目远不止这些。

    农业

    农业生产是受气候影响最为直接的经济部门,气候所提供的光、热、水、空气等能量和物质,对农业生产类型、种植制度、布局结构、生产潜力、发展远景,以及农、林、牧产品的数量、质量和分布都起着决定性作用。

    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可以提高光合作用速率和水分利用率,有助于作物生长,小麦、水稻、大麦、豆类等C3作物产量显著增加,但对玉米、高梁、小米和甘蔗等C4作物助长效果不明显。现有研究指出,在二氧化碳浓度倍增,可使C3作物生长且产量增加10%至50%,C4作物生长且产量的增加在10%以下。然而,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植物生长的助长作用(也称“施肥效应”),受植物呼吸作用、土壤养分和水分供应、固氮作用、植物生长阶段、作物质量等因素变化的制约,这些因素的变化很可能抵消二氧化碳增加的助长作用。

    气候变暖使地球年平均气温上升,从而导致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且种植成片北移。气候变暖对农业灌溉用水的影响,远远大于对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影响,尤其是在降水趋于减少和蒸发的增加大于降水增加的地区。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增加全球水文循环,使全球平均降水量趋于增加,但降水变率可能随着平均降水量的增加而发生变化,蒸发量也会因全球平均温度增加而增大,这可能意味着未来旱涝等灾害的出现频率会增加,因此农业年产量将出现较大的波动,农产品价格波动也变得越来越剧烈。

    电力

    火电企业由于以煤炭为发电原料,未经处理的废气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是导致酸雨的主要污染物,中国二氧化硫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量的81%,酸雨污染的年损失额超过11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至3%。其中火电厂的二氧化硫排放占全国总量的34.6%。

    由于气候变暖对水资源影响很大,因此水力发电部门也间接受到影响。我国科学家使用4种全球大气环流模式给出的结果表明,气候变化产生的缺水量小于人口增长及经济发展引起的缺水量;但中等旱年及特枯水年,气候变化产生的缺水量将大大加剧海滦河流域、京津唐地区、黄河流域及淮河流域的缺水,并对社会经济产生严重影响。近几年来,我国的水利发电量增长缓慢,发电量增长几乎全靠火电,因此可以判定,部分地区的大气环境将进一步恶化。

    此外,受气候变化影响的经济部门还有汽车工业、旅游业等。

    气候变迁的起因及其影响

    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及其管理中心于2007年11月9日在北京正式启动,它建立在地球环境正在恶化、中国以环境为代价换来快速发展的今天,其意义与影响将是长期和深远的。

    全球气候显著变暖

    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这种变暖是由自然的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共同引起的。但最近50年的气候变化,很可能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自1860年有气象仪器观测记录以来,全球平均温度升高了0.6摄氏度左右。近百年来最暖的年份均出现在1983年以后。20世纪的90年代是20世纪最暖的10年,而1998年和2002年分别是自1861年有仪器记录以来的最暖和第二暖的年份。20世纪北半球温度的增幅,可能是过去1000年中最高的。1950至1993年间,陆地平均夜间最低温度大约每10年增加了0.2摄氏度,是日平均最高温度增幅(每隔10年0.1摄氏度)的2倍。除温室气体的作用外,科学家们在许多地区观测到了云量的增加。由于增多的云量遮蔽了白天的日照,并减少了夜晚地球辐射散逸,使温度日较差变小。这使许多中高纬地区的非冰冻季节延长。这期间,海洋表面温度的增加大约为主要陆地的1/2。全球冬季平均温度的增加是最明显的。在全球大部分地区,尤其是中高纬的大陆地区出现连续暖冬的趋势非常明显。

    降水分布发生了变化 。北半球大陆的大部分中高纬地区20世纪降水增加了5%至10%,热带(北纬10度至南纬10度)增加了2%至3%,而副热带(北纬10度至北纬30度)则减少了2%至3%。在20世纪,全球陆地地区严重旱涝面积有一定增加,在许多地区,这种增加是由年代际和数十年尺度的气候变率造成的。

    全球气候变暖后,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的出现频率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些极端事件往往可以在大范围地区持续几天、数月或几个季节,对广大地区甚至半球或全球的社会、经济与环境带来巨大影响。虽然由于观测资料严重不足,目前还无法确定20世纪气候极端值是否出现全球一致的变化趋势,但在区域尺度上还是发现了一些重要的变化。

    未来全球将继续变暖

    目前世界上许多科学家使用了35个全球气候模式,但都一致表明,温室效应的增加是导致21世纪气候变化的最大因子,预计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在未来100年将上升1.4至5.8摄氏度,这一增温值将是20世纪内增温值(0.6摄氏度左右)的2-10倍,这可能是近1万年中增温最快的。

    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将继续增加 。对于未来温室气体的排放,目前全球每年矿物燃料排放在60亿吨。预测2100年将排放50-350亿吨,这将导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从368ppmv增加到540-1000ppmv。

    随着全球变暖,未来50至100年,海平面将继续上升,这主要是由于冰川融化、极地冰原的消长所引起的,未来我国海平面还将继续上升,到2030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幅度为1-16cm,到2050年上升幅度为6-26cm,预计到21世纪末将达到30-70cm。

    我国气候明显变化

    我国的气候正在变暖,以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变暖最为明显,其中华北地区出现了暖干化趋势。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近百年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总的来说,近百年我国气候变化的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近百年来,我国气温上升了0.4-0.5摄氏度,略低于全球平均的0.6摄氏度;我国20世纪90年代是近百年来最暖的时期之一,但尚未超过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最暖时期。

    从区域分布看,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地区在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其中西北(陕、甘、宁、新)变暖的强度高于全国平均值。长江以南地区变暖趋势不显著。

    从季节分布看,我国冬季增温最明显。1985年以来,我国已连续出现了16个全国大范围的暖冬,1988年冬季最暖,2001年次之。

    最近40-50年,我国极端最低温度和平均最低温度都出现了增高的趋势,尤以北方冬季最为突出。同时,寒潮频率趋于降低,低温日数趋于减少。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近50年中国降水的变化表明,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减少,平均10年减少2.9毫米,但最近10年(1991-2000)略有增加。

    气候变化最主要的三个表现就是温室效应,即全球气候变暖,酸雨以及臭氧层破坏,但是,从根本上来讲,这些都是大气污染造成的。

    气候变化所导致的结果

    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是多尺度、全方位、多层次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并存,但负面影响更受关注。全球变暖对许多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已经产生了影响,如海平面升高、冰川退缩、冻土融化、河(湖)冰迟冻与早融、中高纬生长季节延长、动植物分布范围向极区和高海拔区延伸、某些动植物数量减少、一些植物开花期提前,等等。

    气候变化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可能以负面为主,将使我国未来农业生产面临以下三个突出问题: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大;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动,作物种植制度可能发生较大变化;农业生产条件改变,农业成本和投资大幅度增加。气候变暖将导致地表径流、旱涝灾害频繁和一些地区的水质等发生变化,特别是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与高温热浪天气有关的疾病和死亡率可能增加。气候变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还将严重影响到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更多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