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水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辽宁水泥>十一五规划
  • 暂无资料

辽宁省区域发展“十一五”规划

更新日期: 2007年11月06日 来源: 辽宁省发改委 【字体:
  为贯彻实施全国“十一五”时期区域发展大格局的要求,统筹区域发展,推动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提升全省整体竞争能力。根据《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特编制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区域发展总体构想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进一步扩大开放为机遇,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着力点,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构筑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板块,迅速增强全省整体经济实力,提升参与全国乃至全球经济竞争的能力,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努力,基本完成合理的区域空间布局,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格局。

    (二)发展格局

    “十一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形成“中心城市带动,辽东半岛主体,三大板块互动,沿海三点一线”的格局。充分发挥我省城市密集的优势,发挥沈阳区域中心城市和大连东北最大港口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以沈大产业(城市)聚集带为纽带,将内陆腹地与沿海地带紧密相连,把辽东半岛城市群构建成一个开放程度高、整体竞争力强的国家级重点开发的主体功能区,成为我国新型产业基地和新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同时加快建设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以大连为龙头的辽东半岛沿海经济区,以港口城市为骨干的辽西沿海经济区三大区域板块。以大连长兴岛、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和辽西锦州湾的大开发为重点,打造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环渤海经济带。促进区域间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三)健全机制

    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必须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形成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局面。各经济区既要加快自身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又要主动加强同相邻地区的经济合作与融合。沈阳、大连两个中心城市要进一步密切经济联系,共同带动全省的发展与振兴。加大财政对辽西北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推进民族自治地方发展,努力缩小地区间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要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区域合作,密切与吉林省、黑龙江省及内蒙古东五盟的经济联系及合作,支持沈阳、大连与长春、哈尔滨共建东北中部城市经济带,支持抚顺、本溪、丹东与吉林、黑龙江的有关市、州共建东北东部经济带,共同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要加强与山东半岛、京津冀地区的协作互动,实现优势互补,共同为环渤海地区的发展作出贡献。

    二、三大区域经济板块

    (一)中部城市群经济区

    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地处全省的中心区域。范围包括7市及所辖21县,面积6.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44%;人口2127万人,占全省的51%;2004年生产总值4400亿元,占全省的55.4%;人均生产总值2.07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性收入221.7亿元。

    按照地理特性和经济发展程度,该区可分为中部平原地区7市15县和东部山区6县两部分。中部平原地区资源丰富、城市密集、科技发达、工业基础雄厚、基础设施完备,是国家的能源、原材料、重大装备制造业和重要国防战略产业基地,是东北地区的经济核心;东部山区环境优美,森林茂密,河流纵横,是中部平原的天然屏障和重要的水源涵养区。积极构建经济区,重点开发中部平原地区,加大东部山区生态与环境保护力度,对辽宁乃至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主要发展优势

    城市密集,交通便利。在中部城市群经济区内集聚了1个副省级省会城市,6个省辖市和7个县级市。沈阳、鞍山、抚顺为特大城市,本溪、营口、辽阳为大城市,铁岭为中等城市。本区内非农业人口1135万人,城镇化水平高达68%。交通运输网络密集,是我国综合交通运输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域内铁路运营里程2300公里,铁路客运量近6500万人/年,铁路货运量1亿吨/年。境内公路总里程达到2万公里,沈大、沈山、沈丹、沈抚、沈哈高速公路组成了目前国内最密集的高速公路网。沈阳桃仙国际机场距区域内任一地级市汽车行驶时间都在90分钟以内。营口港发展迅猛,正逼近亿吨大港,与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航。发达的区域交通运输网络将区域连接成一个整体。

    产业发达,结构齐全。工业基础雄厚,工业化水平较高。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总值3508亿元,占全省51.5%,工业总产值3230亿元,占全省52.8%。现已形成以机械、冶金、石化、建材等支柱产业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装备制造业优势明显,城市间协作配套能力强,产业关联度较高。         
            
    科技发达,人才济济。在沈阳经济区内,拥有各类高等院校37所,在校学生25.6万人,分别占全省的56%和57%。有专业技术人员96.9万人,其中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45.3万人,分别占全省的57%和52%。中心城市沈阳市有各类高等院校24所,在校学生20.2万人,是国内高校比较集中的城市之一。沈阳科研院所众多,集聚了大量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才及管理人才,每万人拥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463人。本区还拥有一支为数众多、工种齐全、技术水平高、配套能力强的产业工人队伍。

    2、主要发展目标

    要充分发挥沈阳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通过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努力建设成为我国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高加工度原材料工业基地、辽宁乃至东北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区、辐射和服务于整个东北地区的现代化商贸物流中心,率先完成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历史任务。

    中部地区要形成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有分工、以共同发展为目标的经济互动机制,构建城市布局合理、市场开放度高、产业结构互补、资源共享、交通体系一体化的区域经济共同体。东部山区发展特色经济和民族地方经济,搞好综合开发,保护好青山绿水自然生态与环境。

    到2010年,经济区生产总值(GDP)达到775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占全省58%以上。人均GDP达到4500美元(按现行汇率计算)。外商直接投资、进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都保持在20%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沿海省份平均水平,分别增长10%以上。

    3.发展重点

    (1)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大力发展以机床为代表的基础设备,建设数控机床生产基地。依托沈阳机床、自动化所、计算所等企业和科研单位,加快数控系统和关键功能部件产品的研发制造。重点推进沈阳机床数控机床及成套生产线整体改造等一批项目,大力发展高速加工中心、多轴联动加工中心、模具加工中心、大型铣镗加工中心、大吨位精密成型机床、高档数控系统、伺服系统等产品。
 
    提高重大技术装备的成套能力和水平,建设成套装备基地。发展输变电及高效清洁发电设备。依托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公司、新东北电器、抚顺华泰电瓷电气等骨干企业,进一步加强超高压输变电设备、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火电机组与核电机组的配套产品的制造能力。加快推进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公司特大型变压器制造基地建设项目、抚顺华泰电器制造有限公司超高压输变电设备及搬迁改造项目、新东北电器有限公司封闭组合电器项目及鞍山华冶集团450万KVA特种变压器项目。支持沈阳黎明和沈阳606所重点发展100MW和200MW等级的大功率、高效率的燃气轮机发电机组。发展冶金矿山重型成套设备。依托沈阳重型、沈阳矿山和鞍钢机总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电站辅机成套设备、大型起重设备、大型水泥成套设备、大型烧结成套设备、大型矿山成套设备、港口装卸设备、大型冶金成套设备、大型煤矿设备、城市垃圾处理等大型环保装备。发展工程机械。依托沈阳远大、沈阳北方交通、沈阳三洋重工、沈阳矿山、鞍山一工、抚顺挖掘机等一批重点企业,加大行业结构调整和重组力度,优化行业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加快推进沈阳北方交通道路养护机械及交通工程机械国产化扩建项目、辽宁海诺二期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实现高速挖掘装载机、静液压推土机、无机房电梯、高速电梯、自动扶梯、液压凿岩系列机械、高空作业车、大吨位履带起重机、行架起重机、混凝土输送设备等产品国产化和批量化生产。

    加快发展汽车、机车、民用飞机等,建设运输设备制造业基地。以华晨汽车集团、上海通用沈阳北盛汽车公司、辽宁曙光汽车集团、沈阳中顺汽车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重点,重点推进华晨宝马车身国产化项目、中华轿车M3建设项目、上海通用沈阳北盛汽车公司20万辆整车扩建项目、沈阳中顺年产 15 万辆MPV/SUV扩建项目等。汽车零部件要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以航天三菱、一汽大众、华晨金杯、北方曲轴等企业为重点,发展发动机和车桥、曲轴、安全气囊、变速箱等汽车零部件。以沈飞公司、沈阳黎明、沈阳六○六所为龙头,发展新型潜水器、军用舰艇、新一代航空器、航空发动机等军事装备。同时,重点建设沈阳南部民用航空整机制造、维修基地,沈阳北部的民用航空零部件制造、仓储物流基地,沈阳市中心核心区域的民用航空服务基地。重点推进沈飞公司与加拿大庞巴迪公司合作的C 系列支线客机制造项目。加快沈阳民用飞机维修、改装、PMA 件生产基地的建设。

    (2)建设高加工度原材料工业基地

    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石化生产基地。以抚顺石化、辽阳石化为依托,推进炼油改造项目,提高原油加工能力;建成沈阳蜡化50万吨/年CPP(重油催化热裂解)制乙烯项目,加快建设抚顺石化80万吨乙烯工程项目;支持中国蓝星沈阳石化建设聚碳酸脂项目。抓好原油加工、乙烯及三大合成材料、有机化工原料、精细化工、橡胶制品、化肥、氯碱和新型煤化工等产品的生产。

    建设国际一流的中国北方精品钢材生产基地。以鞍本钢铁集团为依托,加大结构调整力度,重点发展进口替代产品及市场短缺的精品钢材,推进鞍本钢铁集团建成世界级钢铁联合企业;以辽宁特钢集团为依托,重点发展特钢产品;加快辽宁特钢、北钢、新抚钢、营口五矿中板等企业结构调整,进行合理的产品分工,实施产品多元化区域特色化的发展目标。

    建设新型建材生产基地。依托沈阳、营口、辽阳等地民营企业,大力发展钢、塑、铝和节能环保材料等新型建材。加快沈阳、辽阳和本溪等地传统建材工业改造,重点发展高标号的新型干法水泥;以加速改造玻璃生产工艺为重点,发展平板玻璃深加工。积极发展建筑卫生、陶瓷、新型墙体材料和非金属矿产品。

    (3)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制药、新材料和环保技术等领域,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以沈阳、鞍山的高新技术园区为主要载体,重点发展软件产业;开发和批量生产计算机及外部设备,通信及网络产品、数字化音视频产品及医学影像设备;研发和生产柔性生产单元(FMC)和柔性生产系统(FMS)及工业机器人;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纳米材料及改性材料、新型合成材料、新型工程塑料,单晶硅和化合物半导体材料、高温超导材料、燃料电池、新型碱性耐火材料等高技术产品。同时,充分利用抚顺、本溪、营口、辽阳和铁岭等五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件和产业及科技基础,发展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抚顺重点发展新型合成材料、耐高温合金材料、新型涂料、精细化工及新型洗涤材料等;本溪重点开发中药,高强度合金材料及新型复合材料;辽阳重点发展新型工程塑料及精细化工、芳烃及合成纤维材料延伸加工和深加工材料;营口重点发展新型催化剂和新型镁制品材料等。逐步形成以沈阳为核心区,以其他六市为支撑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布局。

    (4)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的要求,建成面向国内外市场、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重点建设五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以铁岭地区为重点,建设优质玉米高油大豆以及商品牛、猪肉生产基地;以鞍山、辽阳及营口低洼平原区为重点,建设优质大米生产基地;以营口为重点,建设丘陵地区优质水果生产基地;以鞍山、营口为重点,建设林果牧产品生产基地;在沈阳至营口交通主轴线区及大中城市近郊建设无公害果、菜、禽蛋、肉、奶等商品基地。

    (5)发展现代服务业

    以中心城市沈阳为依托,营口、抚顺、本溪、鞍山、辽阳和铁岭为支撑点,积极构建现代服务体系。一是建设以沈阳为核心的区域物流中心,组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重点发展包括沈阳及营口、鞍山、抚顺、本溪等物流配送基地,发展第三方物流配送企业,构筑现代物流网络配送体系。二是加快建设现代信息服务网络体系,搭建区域7市数字城市基础平台框架,首先以沈阳和鞍山为重点先行一步,推进城市公共信息系统、社保网络服务系统,政务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信息网络服务业务,到“十一五”末,区域内7市全面建成数字城市。三是以沈阳为依托,打造东北金融中心,吸引一批有实力的境外金融机构落户沈阳,积极拓展证券、基金和保险市场。四是发展要素市场,以沈阳为依托,建立和完善资本市场、产权交易市场、人才及劳动力市场、科技成果交易市场等。五是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充分发挥区域自然和人文景观特色,大力发展沈阳、鞍山、本溪及抚顺自然景观、历史遗址、特别是世界文化遗产等旅游产品。六是以便民利民为宗旨,建设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的服务优良、管理规范的社区服务体系,以推动家庭服务社会化为重点,用市场机制培育社区服务业,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完善服务手段和设施,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

    (6)统一规划,整合资源,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研究制定区域整体发展规划。根据区域内人口、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以及区内的功能定位,由省里组织,各市广泛参与,对经济区的发展进行整体规划。

    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进一步扩大开放,打破市域行政界限,弱化产权区域属性,按照比较优势和经济最大化的原则优化配置资源,促进资金、技术、人才、商品、信息等生产要素在经济区内自由流动。

    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根据各地区位特点和比较优势,按照市场规律,鼓励和引导要素的充分流动,注重市场细分和产品的错位发展,协同整合产业优势。鼓励发展优势企业和企业集团,以及配套的产业组织分工体系,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群,延伸产业链,加强产业配套与生产协作,形成经济区内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整体优势。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苏桃、沈康及经济区389公里大外环等高速公路建设,发展沈阳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的城际交通,打造一小时经济圈;加强辽河、浑河流域环境整治,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

    增进互通互融。积极促进沈阳棋盘山开发区与抚顺高坎开发区的合作;加快“沈铁工业走廊”建设;鼓励辽中县、苏家屯区和辽阳灯塔市积极参与环沈南经济带开发建设;推进营口“飞地”,加强内地与港口的联系。

    建立高层协调机制。组建由省政府牵头,各市政府主要领导组成,省直有关部门参加的区域高层协调机构,定期协调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

    (7)搞好东部山区生态与环境建设

    保护和改善生态及环境是东部山区的首要任务。要以巩固和发展该区域生态功能为目标,一要继续巩固天然林保护成果,实施好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工作。加强森林生态体系建设,提高水源涵养能力。二要加大矿山环境的恢复整治力度,矿产开发要有序化、减污化、深度化,全面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重点抓好水库上游及河流两岸的水土保持和环境污染。三要搞好农村替代能源建设,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等农村可再生能源的普及,大力推行节柴改灶和“四位一体”沼气大棚,推广秸杆综合利用和液化气等农村新能源。四要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加大工业污染治理,严格控制易对环境造成破坏和污染的项目建设。

    (二)辽东半岛沿海经济区

    以大连为龙头,营口和丹东为两翼的辽东半岛沿海经济区,面临黄海和渤海,海岸线长2035公里,占全省海岸线的70%,呈斜“V”字型分布。其中黄海岸线长1203公里,渤海岸线长832公里。大陆岸线长1393公里。长海县座落在大长山岛,是东北地区唯一的海岛县。本区是整个东北地区的对外“窗口”和海上通道。

    该区域包括3市及所辖9个县(市),土地面积3.3万平方公里,人口1029万人,分别占全省的22%和25%。2004年生产总值257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性收入143亿元,分别占全省的22%和27%;出口总额130亿美元,外商实际投资额24.5亿美元,分别占全省的68%和45%。

    1、主要发展优势

    海洋资源丰富。浅海面积(10米等深线以内)约770万亩,潮间带滩涂面积约200万亩,现已开发利用约占15%。矿产资源品种多,探明储量较丰富,海洋能源蕴藏量较大,海洋生物经济种类80多种。该区还是全国主要芦苇、海盐产区。拥有蛇岛、双台子河口、鸭绿江口湿地等国家级和地方级自然保护区。

    交通运输通畅。辽东半岛沿海经济区内铁路、公路网络和港口密集,区域内有沈大、大庄、盘海营3条高速公路和数百条公路干道及哈大、大城线铁路与吉、黑和内蒙东部地区相通。以大连、营口、丹东为主体的沿海港口群已经形成,与世界160个国家和地区通航。港口泊位266个,最大靠泊能力30万吨级。2004年,港口吞吐量2.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88万吨标箱。

    工业基础雄厚。大连拥有年炼油能力1900万吨,占全省的34.5%。营口、大连、丹东三大发电厂,总装机386万千瓦,占全省的23%。3市形成石化、电子信息和软件、装备制造、造船等为主体的产业格局,拥有一批国内外竞争力较强的龙头优势企业。大连、营口高新区已成为沿海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带的优势雏形。

    农渔产品优良。已经形成现代化农业和外向型农业两大特点,水产、水果产品逐渐走向精、细,近海捕捞强度缩小,远洋捕捞力度加大,休闲渔业、垂钓渔业、旅游渔业等新型产业不断涌现。黄海沿岸已成为集精品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于一体的高效农业经济带。

    城市功能完善。大连、营口、丹东3市属工业城市,城市化率较高,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特别是大连市金融、信息、贸易基础强,人口教育水平较高,科技力量雄厚。大连及丹东、营口正在形成设施完备的物流中心。依托城市,沿海还摆布了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边境合作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各类开发区,已成为我省对外开放和经济增长的先导和示范区。

    滨海旅游胜地。辽东半岛沿海岸段自然风光秀丽,“阳光、沙滩、碧水、空气、绿色”等优质旅游业基本要素完备,气候宜人,是闻名的海滨旅游和避暑胜地。

    2、主要发展目标

    要以构建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为重点,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实现结构优化升级的先行地区,成为我省重要的石化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和软件基地、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造船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成为服务于辽宁和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窗口。

    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努力,辽东半岛沿海经济区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率均高于全省平均发展水平。到2010年,生产总值达到453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400美元,外商直接投资、进出口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都保持在20%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沿海省份平均水平,平均增长10%以上。

    3、发展重点

    全力打造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要突出大连的主体地位,优先摆布项目,重点安排资金,集中力量建设。要做好港区规划,充分吸收外资和社会资本参与,重点推进“一岛三湾”(大孤山半岛、大窑湾、鲇鱼湾、大连湾)核心功能区建设及长兴岛开发建设。同时,加快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推进区港一体化,大力发展临港产业。要加快“大大连”建设,“西拓北进”,构筑“两城之星”,推进城市功能国际化和物流、商贸、金融、信息和产业转移中心建设。把大连建成黄渤海地区的重要干线港和中转港,成为以服务东北腹地为主的国际航运中心。
 
    优化港口资源,提升吞吐能力。以大连港为龙头,带动营口、丹东枢纽港建设,以满足原油、矿石、集装箱等大宗进出口商品接运为重点,加快大型化、专业化码头建设,全面提升港口总体能力和吞吐能力。通过港口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形成大连、营口、丹东等层次分明、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港口匹配。“十一五”期间,在大连、营口分别新建一个30万吨级原油码头,分别满足辽南、辽中石化工业发展需要。到2010年,大连、营口两港原油总吞吐能力达到4500万吨;集装箱吞吐能力大连港达到900~1000万吨标箱,营口港200万吨标箱,丹东港50万吨标箱。

    搞好开发区建设。这是该经济区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支撑点。要充分发挥沿海地区国家和省级各类开发区的基础和优势,鼓励资金和产业向开发区集聚,尽快形成大项目集聚区和产业集群。要实行五个调整:从过去利用外资为主调整为利用外资和内资并重,大力引入适于在临港区域发展的国内大型企业;从过去发展工业为主调整为多种产业共同发展,特别是要大力发展物流业;从过去以出口为主调整为增强国际竞争力,改善出口产品结构,注重培育和提升档次和品牌;从过去引进技术为主向消化、吸收、自主创新努力;从过去以行政区域内为主调整为从沿海地区向内地延伸。

    抓好交通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快区域内公路、铁路集疏运体系的建设,建设高标准、开放式的铁路、公路大交通,形成快捷、方便、内外沟通、等级较高的运输网络。要建设沿黄渤海1400多公里的滨海路,为沿海经济带的发展提供基础条件。要重点抓好东边道、哈大高速铁路、烟大火车轮渡等重要通道建设和一批重点、网化的公路建设。要加快大连大窑湾、营口鲅鱼圈等疏港铁路建设。实施以县乡公路为主体的沿海农村道路黑色路面工程,实现100%行政村通油路。继续完善沿海通信基础设施,改造光纤环路和交换机扩容,进一步增强通信能力。
重点发展优势产业

    (1)努力建设辽东半岛沿海石化产业带。重点发展原油加工、乙烯、合成材料和有机原料,促进原油加工、乙烯生产向集约化、大型化、基地化发展。大连建设具有世界级规模的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生产基地,营口建设亚洲最大的三聚氯氰系列产品生产基地。支持大连、营口两港口城市发展临港石化产业,建设临港大型石化工业园区。建设好大连双岛湾石化工业区、营口仙人岛能源化工区。推进大连石化分公司2000万吨炼油改造、西太平洋石化公司1000万吨炼油改造,原油加工能力达到6300万吨。推进大连双岛湾石化项目一期的800万吨原油加工和130万吨乙烯项目。

    (2)大力发展电力工业。根据辽宁经济发展需要和国家《东北电力规划》,到2010年全省新增装机容量1000万千瓦,其中辽东半岛沿海经济区装机容量占1/2。重点推进华能营口电厂二期2×60万千瓦、庄河电厂2×60万千瓦、华能丹东电网二期2×60万千瓦。加强清洁能源建设,大力发展核电,“十一五”初期,开工建设辽宁核电一期工程,新增装机容量2×100万千瓦。同时,继续实施全省沿海县城电网和农电66千伏建设与改造。

    (3)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在已形成产业优势和具有相当基础的我省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制药、新材料及先进装备制造等领域,大力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力的高新技术产业。把大连建成软件产业、电子信息与产品制造和生物工程与制药三个基地。建设好大连国家级产业园区及营口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重点推进大连的大显、华录、大森、宝力摩新、振邦、艾科科技、路明科技、北良,营口向阳化工、丹东星光电器、菊花电器等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2010年,全区实现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同期工业增加值的30%以上。

    (4)抓好农海产品加工业。要按照点、区、带的开发层次,形成扶龙头、建基地、带农户的产业化经营发展格局,构建辽南、辽东两大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区,建成辽南沿渤海(营口至大连)、辽东沿黄海(丹东至大连)两条绿色高效农业产业带。辽南沿渤海经济带以优质稻米生产、优质畜产品生产、海淡水渔业生产、海珍产品养殖加工、优质水果生产及加工、蔬菜基地建设为重点;辽东沿黄海经济带以发展设施农业、精品农业为重点,成为集精品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于一体的高效农业经济带。以大连北良港为依托,在粮油仓储和中转业务基础上,发展粮油深加工产业园,使之达到绿色食品标准,创出品牌。发展海洋渔业,要抓好黄海北部、辽东港两大海洋农牧场基地建设及大连、营口、丹东3市水产品、海洋生物制药和功能食品出口加工基地。加强水产品精深加工,重点突破贝类和海洋大宗鱼类的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抓好中低档鱼类保鲜加工,在品种、规格、包装方面向深度、广度进军,提高产品附加值。

    (5)发展滨海旅游业。辽东半岛沿海是我省旅游资源的集聚带。要实施“突出北温带海滨旅游特色”战略,整合各大旅游功能区,发挥整体优势,强化丹东至大连、大连至营口旅游带建设,着力开发一批具有国家级、世界级水平的旅游产品,建设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名牌旅游项目。不断提升大连现代滨海城市、沿海自然风光、金石滩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的档次。重点发展长海北方群岛符合现代旅游发展趋势的滨海休闲度假、生态、文化旅游,以及丹东鸭绿江口、金州海滨喀斯特地貌海蚀景观为主体的一批历史人文旅游资源,开辟海滨历史旅游专线。同时,加快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旅游软硬环境水平。

    (6)做大金融保险业。建设大连东北区域金融中心。采取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提高金融安全程度,形成良性发展机制。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利用良好的金融环境和服务环境,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在大连、营口、丹东落户。拓宽金融保险业的范围,发展证券、货币及产权交易市场,发展电子货币、银行卡、网上银行、消费信贷等新型金融服务项目,增加保险服务项目,多方开辟保险市场。鼓励和支持企业上市,增强融资能力。

    (三)辽西沿海经济区

实施以港口城市为骨干的辽西沿海经济区开发战略,是省委、省政府紧紧抓住东北振兴和环渤海地区开发双重机遇,着眼于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战略全局而制定的重要决策。

    1、基本情况

    该区域由锦州、阜新、朝阳、盘锦和葫芦岛5个市组成,下辖11个县、5个县级市。东部与辽宁中部城市群相连,南部濒临渤海,西部与京津唐经济圈临界,北部与内蒙古接壤,地貌特点为低山丘陵。区域面积约5.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37.3%,拥有500公里海岸线。2004年,拥有人口1233万人,占全省29.6%,生产总值1285.1亿元,占全省18.7%,地方财政预算收入61.7亿元,占全省的11.6%。出口总额14.8亿美元,约占全省的7.8%,外商直接投资累计1.41亿美元,占全省的2.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全省平均水平的90%和85%,全省贫困县乡主要集中在辽西地区。

    辽西区位优势明显,是我国环渤海中心地带,是内蒙出海、东北西进、东北三省出关的“陆桥”,沿500公里海岸线分布着2座大城市和3座中等城市以及2座小城市,城市较为密集,港口资源丰富,临港产业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炼油、石化、有色加工、造船、电力等产业基础雄厚,北部腹地是全国重点农业区,农产品的区域特色和品种优势明显,土地、劳动力资源充裕,成本较低,近海城市阜新、朝阳市处于1小时达港交通圈内。

    辽西地区目前存在较多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难点,集中体现在经济总量较小,对外开放程度低,发展机制不灵活,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城市经济规模小,城市功能不健全,辽西腹地基础设施较落后,生态与环境较脆弱,县域经济较薄弱。

    2、主要发展目标

    要以锦州湾开发建设为突破口,主动承接辽宁中部城市群和京津冀都市圈的双重辐射,吸引资金、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和外向型经济,形成具有辽西特色和优势的新型产业群,加快城市化进程,努力成为辽宁新的经济增长区域。

    要整合港口资源,壮大港口优势,把锦州湾建成亿吨大港。以港兴市,发展临港产业和沿海经济。要加快锦州、盘锦、葫芦岛三市一体化建设,构建辽西沿海城市群,提升整体竞争力,带动辐射辽西腹地发展。阜新、朝阳要借近海之利,主动融入环渤海湾开发建设,加快外向型经济建设。要逐步实现发达的中心城市、次发达的卫星城市和欠发达地区的梯次性发展格局。

    到2010年,辽西沿海经济区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倍增,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经济实力、对外开放程度、人民生活水平、社会发展等方面与全省发达地区的差距明显缩小,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3、发展重点

    辽西沿海经济区要全面对外开放,加强经济协作。重点开展好区域发展环境建设、资源整合、构建沿海城市群和带动腹地发展等开发任务,同时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恢复工程,统筹城镇与乡村、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1)合理整合港口资源

    尽快制定辽西港口一体化发展规划,明确各港区岸线利用和分工,打破行政界限和地区封锁,鼓励和支持各类生产要素向重点口岸和优势骨干港口企业集中,切实改变结构趋同,功能单一,布局过散的现象,加快锦州港和葫芦岛港统筹发展步伐,使锦州港区业已形成的综合优势和葫芦岛港区适宜建设大型码头的深水岸线优势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实现辽西港口资源的合理分工与功能优化。

    (2)积极发展临港工业,构建新型特色产业群

  充分利用石油、石化产业优势,大力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石化工业。充分利用原材料资源优势,加快纺织工业发展,重振辽西纺织工业。充分利用科教和人才优势,加快发展新型电子、电信工业,做强做大汽车零部件配套工业。充分利用流通资源优势和雄厚的文化底蕴,建设新型流通产业基地和新型文化产业基地。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

  锦州,重点发展炼油、石化、造船及配套、汽车零部件、机电、轻工等支柱产业,营建焊接材料、特种合金和农副产品深加工等生产基地。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经济开发区建设,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阜新,建设能源电力和装备制造业配套两大基地,重点发展电子、化工产业集群。构筑以现代农业、农副产品深加工、现代服务业、矿产品加工等为主导的替代产业。建设国家级食品城和畜牧养殖基地。加大矿区复垦力度,实施防风固沙工程,加强生态与环境建设。

    朝阳,重点建设汽车及零部件、建材及建材机械和绿色食品深加工三大基地,壮大冶金、化工和纺织三大产业,延长冶金、矿产品深加工、农产品深加工、汽车和旅游产业链条,加快技术改造,实施产品多元化战略,加速工业化进程。

    盘锦,重点推进经济结构由单一产业主导型向多元产业主导型转变,在大力支持油田持续发展的同时,培育和发展石化、机械制造、塑料和新型建材、绿色有机食品、现代服务业等五大接续产业,发展壮大为产业集群。建成全国最大的重胶沥青和环烷基润滑油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氮肥、复合肥生产基地、合成树脂生产基地和防水材料生产基地,建设有机化工、精细化工基地以及绿色食品基地。打造辽滨经济区和西部沿海农产品加工区。

    葫芦岛,重点发展石油化工、修造船、机械、冶金、能源电力等支柱产业,建立起以大企业、大项目、大品牌为重点,以众多相关中小企业为支撑的产业集群,培育工业增长极。结合锦州湾开发和枢纽港建设,依托港口大力发展物流业。

    (3)推进开发开放,加快机制体制创新

    认真贯彻中央11号文件和国办36号文件精神,按照全省对外开放会议要求,落实各项政策措施。树立五市“一盘棋”思想,整合对外开放资源,促进辽西沿海经济区在开发中实现快速发展。适应对外开放和沿海经济带建设需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港口、公路、电网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大项目,同时重视引进中小项目,走“以小为主、以多取胜”的路子。
以沿海开发为契机,加快改革步伐。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地方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努力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积极引导和支持全民创业,强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民间投资,依法保护民间资本投资权益。打破各市间的行政界线,建立统一市场。

    (4)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以资源整合为重点,加强硬环境建设,围绕开发开放,对港口、公路、铁路、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进行科学规划。积极推进港口的股份制改造,加快完善高速公路和港口集疏运网络体系,进一步加强与京津唐经济圈和辽宁中部城市群的连通功能。重点建设四平至承德(辽宁段)、朝阳至赤峰(辽宁段)跨省高速公路。能源重点建设朝阳火电项目和彰武火电、风电项目以及阜新热电项目。继续实施好县城电网和农网66千伏建设与改造工程。推动内蒙古东部煤电基地到我省的输电通道建设。加快辽西支线机场建设。加快滨海大道建设,整合出更多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加大科技教育投入,全面提高科教水平。吸引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高水平技术工人,努力解决人才需求。进一步加强法制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和舆论环境等软环境建设,为招商引资创造有利条件,为辽西沿海经济区发展提供基本保证。

    (5)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持续发展扶贫帮困活动.建立政府救助与社会救助结合、生活性救助与开发性救助结合的扶贫帮困长效机制。坚持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并举,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就业环境。加快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农村改革,抓好农村定点扶贫、移民扶贫、开发式扶贫,搞好科技、教育、文化和卫生扶贫,加快社会主义新新农村建设进程。使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开展跨行政区域的生态与环境治理,加强以三北防护林、小流域治理为重点的荒漠化防治工程,加强大凌河中上游生态与环境脆弱地区的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建设,加快植被恢复。

    (6)加强区域经济协作

    增强区域内的经济关联和互补性,进一步整合产业发展优势,促进区域内生产要素充分流动。锦州港的锚地资源、导航系统、口岸管理和锦州中心渔港设施实行五市共享,积极促进辽西各市以投资入股等形式参与港口建设。支持其他市设立锦州开发区“飞地”,共享政策和品牌。辽西腹地经济要与沿海港区良性互动。对外进一步实现双向依托,积极承接辽宁中部城市群的辐射,主动加强同京津冀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开展与蒙东、冀北等周边地区的能源、原材料、矿产资源开发以及人才、技术等方面的合作。

    三、加强黄、渤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

    环渤海经济圈是中国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辽宁环渤海三点及沿海经济带有着无可替代的区位优势,易于更好、更快地转化为区域经济优势和产业融合强势;经济实力较强,基础较为雄厚,对全省经济带动性大,具备了崛起条件;三点及沿海经济带建设是强化全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将成为我省外来投资的重要承接地、吸引国际产业转移的接续带,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中起先导和示范作用。

    环渤海“三点”是指大连长兴岛、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和辽西锦州湾。其沿海经济带是指环渤海的5个省辖市所辖的18个市区及8个临海县(市)。2004年人口1071万人,占全省的25.67%;行政面积2.5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17.27%。

    黄海两点及沿海经济带也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两点是指庄河花园口工业园区和丹东产业园区,其沿海经济带是大连、丹东两市所辖临黄海的4个县及丹东所辖的3个市区。2004年人口320.4万人,占全省7.68%;土地面积1.0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7.03%

    (一)加快开发长兴岛

    1、自然经济概况

    长兴岛隶属大连瓦房店市,位处渤海内辽东半岛西侧腰间突出部,面积252.5平方公里,海岸线91.6公里,现有人口4.1万人,年生产总值13.5亿元,居民人均纯收入6198元。是长江口以北第一大岛,为省级开发区。

    2、开发建设总体思路

    长兴岛的开发建设,要充分利用辽东半岛的区位、开放、港口和制造业的基础和优势,依托建设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发展大型专业化深水港口和临港产业集群,吸引东北腹地传统工业走向沿海,以港口建设和工业发展带动整个岛屿及周边地区的综合开发和城市建设,最终建成东北对外开发的新型产业基地。

    3、港区规划建设

    长兴岛港区是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合港,其发展以临港工业开发为先导,有序开发深水岸线。近期以打造临港工业功能、装卸储运功能和工业物流功能为主。规划建设65个泊位,总通过能力18100万吨,集装箱2000万吨标箱。到2010年,基本形成大连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组合港区框架,初步建成5个5-7万吨级多功能泊位,年通过能力800万吨,承接大连港部分航运任务,涉足国际航运业务。

    4、产业发展及布局

    产业定位:利用长兴岛临港区位优势,按照产业集群发展思路,积极吸引省内外、国内外企业投资,形成以重大装备制造、船舶制造及配套为特色的装备制造产业链为主,以天然气化工、煤化工、精细化工的化工产业链为辅,以仓储物流出口加工为补充的大型临港产业集中区。

    产业发展目标:2010年,工业区建成面积18平方公里,完成投资590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880亿元、增加值205亿元,从业人员5.65万人;到2020年,工业区建成面积55平方公里,完成投资1920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2350亿元、增加值540亿元,从业人员14.56万人。

    产业布局:装备制造区:引进、发展重大成套装备制造企业群及配套零部件企业群,重点生产电力、石化、冶金、矿山、港口、市政等所需的重大成套技术装备。船舶制造及配套区:适度发展造船能力,重点发展船舶配套企业群,推动大连船舶工业“总装化”水平。精品钢材区:以进口铁矿石为原料,重点发展造船、装备制造业所需钢材品种。规划成品钢材生产能力达500万吨/年。精细化工区:建成以高新技术、高附加价值、高功能化产品和深加工为特征的现代化工生产园区。

    5、城市发展与布局

    其发展定位是港口、装备制造业和旅游业为主的现代化中等生态城市,规划城市人口40-50万规模。

    港口功能单元:工业港与公用港结合、工业与物流并举的多功能、现代化的大型综合性国际深水港区。产业功能单元:聚集国际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装备制造业及其相关产业链的大型产业集聚区。城市功能单元:承担金融服务、生活、旅游、教育等综合型生态新城市。

    (二)构建营口沿海产业基地

    1、发展优势

    一是土地资源充裕,营口沿海产业基地总面积120平方公里,区内地形平坦,绝大部分土地是连片的国有低产盐田,是建设滨海城市和临港产业的极佳地段。二是区位条件优越,位于渤海辽东湾内,背靠辽宁中部城市群,是沈大经济带和环渤海经济带的支撑点和节点,发展潜力极大。三是港口优势明显,营口港是我国沿海主枢纽港之一,是东北腹地最近的出海口,拥有成品油、化工产品、集装箱等专用码头、铁路专用线和专用输油管道。四是依托实力雄厚,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是较早批准的国家级开发区,规划面积560公顷,累计投资238.5亿元,已成为开放型经济的先导示范区和招商引资和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连同整个营口地区,成为发展临海经济的支撑。五是基础配套条件好。临海交通便捷,物流集疏运基础优越。同时,辽宁东水西调工程及石门水库、中水回用等新增用水,华能电厂扩建和几个热电厂等,可基本满足淡水和电源供应。

    此外,营口沿海产业基地还在于其处于“三点一线”的节点上,有利于显现营口对外开放的支撑作用;它以新加坡营口工业园为“旗舰”,有利于推向国际平台;国家开发银行积极全面支持,具备强大的资金保证。

    2、发展范围

    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北起民兴河、南低大清河北支流,从营盖公路至渤海海岸,南北长约22公里,东西宽约8~2公里,呈从北向南逐渐变窄的带型。

    营口沿海产业基地规划控制范围总面积120平方公里。分为三期开发:一期从民兴河至咸水河,面积约40平方公里;二期从咸水河至淤泥河,面积约47平方公里;三期从淤泥河至大清河北支流,面积约33平方公里。根据总体设计,拟按45:20:35的比例安排土地使用功能,即工业用地区54平方公里,商住用地24平方公里,道路交通设施、绿色水面、市政公用设施用地42平方公里。

    3、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力实施沿海率先崛起和加速工业化战略,大力发展临港石化、冶金、新型建材、装备制造等产业,加速推进工业集聚区的建设发展,带动现代物流业发展,努力构筑以工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补充的产业发展格局,将营口沿海工业基地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园区和现代化、园林化、国际化的滨海新区。

    4、产业布局

    瞄准世界500强等大型跨国公司,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吸引各类企业,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等产业、电子信息制造、生物制药、精细化工、新型材料、镁质材料深加工、新能源、环保等先进制造业,适当发展纺织服装、建材、轻工等传统工业,积极发展金融、贸易、咨询等先进的厂商服务业,同时发展商贸、旅游等生活服务业,为产业和城市提供强大支撑,形成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格局。

    5、近期目标

    沿海工业基地,“十一五”期间启动一期开发40平方公里,其中起步区20平方公里(8平方公里申办出口加工区)。产业布局,规划建设“两区三园”,包括商贸居住区、出口加工区、新加坡工业园一期、纺织服装工业园、加工制造工业园。建设一个年生产总值300亿元,财政收入27亿元的工业新区。再用10年时间,推进二、三期开发建设。建设一个集纺织服装、加工制造、汽车配件、生物制药、现代物流、机光电一体化和新材料等高技术、无污染的滨海工业基地。

    (三)整体开发辽西锦州湾

    锦州湾位于渤海辽东湾锦州小笔架山到葫芦岛柳条沟连线的西侧,其陆域狭义上包括“两港三区”,即锦州港、葫芦岛港,锦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葫芦岛市连山区高桥、塔山两个乡镇及龙港区龙程路以东、茨祁路以北的沿海地区,还包括凌海市一小部分,共150平方公里。广义上指锦州、葫芦岛两市近海海域和沿岸。

    总体思路:依托区域城市发展基础和优势,以锦州湾整体开发为龙头,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整合区域资源和经济优势,大力发展临港经济,全力打造辽西国家级石油化工加工和储备基地。构建锦州港为主的辽西组合港和优势企业为龙头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一体化发展,以辽西沿海城市群产业集聚带的发展,带动整个辽西地区振兴。把锦州湾建设成辽宁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环渤海最具活力的开放型临港经济区。

    1、加快港口资源整合

    锦州港是地区性重要港口,已形成码头岸线2641延长米,泊位总数11个(万吨级10个)。葫芦岛港现有四个港区:老港区、新港区和绥中2个业主港区。新港区位起步工程,正在建设。共有8个泊位(万吨级4个)。 锦州、葫芦岛两港同处锦州湾内,港口间岸线相连,城市、港口互为近邻,拥有共同的锚地和腹地,港口岸线资源、企业制度各具比较优势,有整合的基础。要遵循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支持“两港”开展资源整合,构建一港两区的新型的港口发展模式。尽快制定一体化发展规划,明确各港区岸线利用和分工,使锦州港区形成的综合优势和葫芦岛港区宜建大型码头的深水岸线优势都得到充分发挥,实现辽西港口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体竞争优势。

    2、做强做大辽西港口

重点支持锦州湾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拟新建原油、煤炭、粮食和集装箱等泊位25个,新增吞吐能力5552万吨,泊位功能和总体能力得到显著改善和提高。到2010年,锦州湾的生产性泊位将达到44个,成为我省继大连、营口之后,第三个港口货物吞吐量超过亿吨的大港。

    3、加快开发区(园区)建设

    推进争取锦州经济开发区晋升国家级开发区。充分发挥开发区先导作用和锦州、葫芦岛、盘锦沿海三市工业经济优势,依托规划建设连接三市滨海大道,以锦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向东、向西延伸,重点建设锦州西海国际工业园区,盘锦新工、天河生态工业园区和石油高新技术园区,葫芦岛北港工业园区,与葫芦岛市和盘锦市工业园区联结为一体。

    4、壮大两沿经济

    依托两沿(沿海、沿路),建设五大基地,打造辽西滨海百里工业走廊。石化生产加工和储备基地,依托辽西沿海锦州、葫芦岛、盘锦现有大型石化加工企业优势,重点推进锦州湾地区的石化产业整合,争取中石油集团支持与合作,力争到2010年建成千万吨炼厂;整合清油资源,适时建设80万吨乙烯工程;利用锦州开发区和港口优势,打造国家级石油化工生产加工和石油储备基地。造船基地,依托渤海造船厂30万吨船坞项目渤海重工集团年产14万吨钢结构项目,建设辽西最大的造船基地;加快船舶配套和修船业的发展;利用港口优势,发展集装箱制造业。新型基础材料基地,依托葫芦岛锌厂,建设国内最大的有色金属加工基地;依托攀锦钛业公司,建成国内最大的氯化法钛白粉生产基地;依托锦泰公司、钲泰公司等企业,重点发展无镀铜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丝、焊条和焊剂,建成亚洲最大的焊接材料生产基地。制造业基地,依托锦州汉拿公司、锦恒气囊公司,建成国内最大的汽车发电机、起动机、安全气囊生产基地;依托天元昊公司,建设国内最大的镁合金轮毂生产基地;依托万得悬架、重型机械等企业,吸引一汽集团在锦州投资建设分厂,打造辽西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中心。农产品深加工基地,依托元成生化公司、华强生物公司,高桥希瑞集团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与阜新、朝阳、盘锦等市进行产业整合,合理布局、恰当定位,扩展产业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形成最具优势的产业链条。

    (四)推进环渤海产业带形成

    按照建设全省“一个中心”、培育“两大基地”,发展“三大产业”的基本目标和发展框架,以“三点”的重点建设促进沿海一线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型产业布局。实施沿海城市带动,产业群向港区拉近,经济带向沿海靠拢战略。

    要重点抓好八大产业,打造幅射我省腹地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沿海经济带。

    交通运输业,把大连港建设成东北亚枢纽港、集装箱干线港;加快长兴岛、仙人岛港建设;整合辽西港口资源,加快大型化、专业化码头建设,全面提升港口总体能力;加快鲅鱼圈、锦州高天等疏港铁路建设;重点新建环渤海的800公里滨海公路。装备制造业,发展壮大大连、锦州和葫芦岛3个船舶修造基地及大连、营口、锦州和葫芦岛4个船舶配套产业基地;把大连、营口、锦州、丹东建设成为国内先进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基地。原材料工业,依托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石化加工和新型基础材料生产基地群;打造渤海沿线7大石化加工基地和1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重点发展原油加工、乙烯、合成材料和有机原料;发展8个新型基础材料生产基地。电力工业,加快推进沿海4个电源项目建设,重点推进华能营口电厂二期2×60万千瓦、绥中电厂二期2×100万千瓦项目建设和红沿河核电站一期工程,装机容量2×100万千瓦。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力的高新技术产业,把大连建成软件产业、电子信息与产品制造和生物工程与制药三个基地;重点建设大连国家级船舶智能交通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好大连国家级产业园区及锦州、营口两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农海产品加工业,要按照点、区、带的开发层次,建成辽南沿渤海(营口至大连)、辽西沿渤海(盘锦至葫芦岛)两条绿色高效农业产业带;建成京津地区的食品基地;发展海洋渔业,建设好大连、营口、葫芦岛、锦州、盘锦水产品、海洋生物制药和功能食品出口加工基地。滨海旅游业,整合各大旅游功能区,发挥整体优势,强化大连至营口和辽西旅游带建设,着力开发一批具有国家级、世界级水平的旅游产品,建设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名牌旅游项目,加快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旅游软硬环境水平。金融保险业,建设大连东北区域金融中心。房地产业,壮大搞活渤海沿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实施大连等市中心城区土地置换,实现土地的保值增值,搞好沿海市区和8个县城房地产开发,重点抓好30个开发区、30个港湾区、30个沿海镇和30个旅游景区(点)的房地产业。

    深入开展黄海两点及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把庄河花园口工业园区打造成环保型、生态型、节约型现代化工业新城;积极推进丹东产业园区建设。

    四、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一)发展思路

    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方针,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提高城镇化质量,稳步推进城镇化进程。统筹考虑经济布局、就业岗位、人口居住、资源环境特别是水资源,优先发展大城市,合理发展中小城市,择优发展重点中心镇,全面提高城镇化水平。

    (二)主要目标

    到2010年,逐步形成以沈阳、大连城镇带和沿海城镇带为轴,辽西、丹东城镇群为两翼,点状分布的城市或小城镇为补充,永久耕地、生态功能区等绿色空间相间隔,便捷交通网络相连接的城镇化格局。

    打造世界级城市品牌,建设国际化都市和国际名城,同时要建设一批富有特色的小城镇,形成以中心城市带动中小城市,中小城市带动小城镇,小城镇带动乡村,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布局合理、结构完善、功能协调的城镇体系。

    “十一五”期间,全省新形成10个20-50万人的中等城市,10个10-20万人的小城市和一批镇区人口达到3万人以上的小城镇。到2010年,全省城市化率提高到63%左右。

    建成沈阳地铁、大连轻轨、滨海公路、环沈阳经济区高速公路、城市供水、燃气、供热、“三废”处理、信息基础设施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到2010年,全省城市用水普及率要达到99%,人均道路面积达到9平方米,燃气普及率达到93%,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70%。全省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天数80%以上,城市人均绿地面积大于9平方米。

    (三)发展任务

    1、优先发展中心城市

    把发展城市群和城市带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逐步形成以沈阳、大连为核心的沈大城镇带和以大连、丹东、锦州为核心的沿海城镇带。

    沈阳、大连是省域中心城市,要向国际化迈进,成为辐射全省乃至东北地区的大都市,并形成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两大城市群,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全面提高沈阳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建成全国的先进装备制造业中心、东北地区的商贸物流中心和金融中心,逐步发展为东北亚地区重要中心城市;提高大连的国际竞争力,努力建成石化工业、先进装备制造业、船舶、电子信息和软件产业基地,成为区域性的信息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旅游中心。

    以沈阳为中心,联合鞍山、抚顺、本溪、辽阳、盘锦、铁岭等城市,打造沈阳经济区,形成1小时交通城市群。以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为核心,整合丹东、营口港口资源,形成以港口集群为主要特征的辽东半岛沿海城镇群。加快沈阳、大连城市经济发展,承接产业转移,承接生态与环境脆弱地区的人口转移,成为支撑全省经济持续增长的新的经济密集区和人口密集区。

    2、合理发展大中城市

    强化鞍山、抚顺、本溪、丹东、锦州、辽阳、铁岭、朝阳、盘锦、葫芦岛等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壮大城市规模和实力。鞍山、本溪要努力建成世界精品钢材生产基地。抚顺、锦州、葫芦岛、辽阳、盘锦要做强石化生产基地,支持营口、锦州、葫芦岛等港口城市发展临港石化产业,建成以大连为龙头的环渤海石化产业聚集区。加快发展房地产、金融、信息、中介、社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增强大中城市的吸引力和对县域经济的带动力。
以锦州为中心的辽西沿海城市群,采取以港兴市、以港兴业的原则,加快锦州湾开发建设,重点发展锦葫兴凌都市区、阜新城市组群和朝阳城市组群。加强以锦州为中心的区域交通网络建设,增加对辽西城市群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以丹东为中心的辽东边境城镇群,要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鸭绿江口跨国城镇群的发展,建设包括丹东城区、前阳、东港等的城市组群,增强丹东市在本区的中心地位。打通东北东部大通道,扩大本区的腹地。

    3、集约发展小城镇

    小城镇建设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注意节约土地和集约利用土地,注重提高小城镇功能,避免盲目铺摊子。按照“统筹规划、以城带乡、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环境整洁”的要求,加快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步伐。小城镇建设要突出以产业兴镇,依托现有优势,积极发展制造业、现代农业、服务业,主动承接城市产业转移和为城市企业做好配套服务,壮大镇域经济。小城镇建设要与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形成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企业群和特色产业集聚区,成为农村经济聚集点。突出重点,优先发展具有辐射带动力的功能齐全、各具特色的150个中心镇,带动小城镇和村庄全面提高建设水平,形成县城、中心镇、一般镇梯度协调发展的格局。突出抓好15个省示范镇,使其成为全国一流的小城镇。中心镇镇区人口平均达到3万以上,形成一批新兴的小城市。

    4、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对人口的吸纳与承载能力。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率管理城市,对经济发展、人口聚集、土地利用、城市规划统筹安排,保持地方特色和传统文化,不断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为依据,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以改善城市功能和环境为重点,努力建设功能齐全、设施先进、交通便捷、环境优美、与自然和谐的城市环境。继续加强城市道路、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增强城市经济承载能力。加强城市污水处理、生态与环境建设,改善城市环境质量。高标准规划设计城市、高效益经营好城市、高水平管理好城市,塑造城市建设的文化品位和生态形象。保护传统文化,搞好生态景观建设,对老城、旧城要实行有序改造、保护性开发,创造舒心的居住环境、生机勃勃的发展环境。

    切实抓好城市公共安全工程建设,防止或减少自然灾害和社会公害。建立完善的城市防洪机构及城市防洪预警机制。加快雨水管道和机排设施建设,减少城市大面积的内涝。建设一批符合环保标准的规模化的生活垃圾、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污水等处理处置设施。城市新建、改建工程要符合国家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的规定,特殊工程应提高一个抗震等级。规范设置和合理布局消防站点,加强消防队伍和消防设施建设,提高建筑物防火水平,实现消防工作现代化。建立健全城市预警机制,理顺管理体制,确立责任制度,设立应急基金,形成信息准确、预警及时、资源整合有力、指挥运转高效的城市应急事件处理体系,提高城市抵御风险的整体防护能力。提高水、电、气等供应能力,确保城镇正常运转。合理设置商业、金融、邮电、信息、文化、教育、卫生、计划生育、体育、垃圾收集、社区服务中心等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加强对主要街道的路面、沿街建筑、交通设施、广场、公园绿化、灯光照明、广告等项目的整治与美化,建设环境优美、功能配套的居住区,塑造文明、清洁、美观的城镇形象。倡导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建立廉租住房制度,解决棚户区问题。

    建设高性能的全省信息网络基础传输平台,推进三网(电信网、计算机网、广播电视网)的技术和业务融合,实现省内信息网络高速宽带的互联互通。积极构筑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政务信息网络平台,形成完善的电子政务框架体系。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综合性信息化服务,加快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网络化,建设大型的公益数据库,形成覆盖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信息化体系。建立配套齐全、保障有力的物流体系,完善网络健全、布局合理、服务良好的商业、金融服务系统,为城镇人流、物流、资金流的高效流转创造条件。

    5、健全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是以农村人口进城就业并逐步定居为核心推进城镇化。要改变以土地城镇化为中心、允许农民进城就业不允许农民进城定居的城镇化模式,使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相协调,确保农民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增加。

    将因承包地被征用而失去生活保障的农村人口无条件地转为城市人口。对有劳动能力但因素质差而一时难以就业的,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对有就业能力但一时未就业的,要提供失业保障。对不具备劳动能力的,要提供最低生活保障。改革征地制度要以农村人口城镇化为准则,确保今后不再因征地出现新的“三无”农民。

    立足长远,推进城镇化。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特别是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使农村大部分新一代劳动力能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或专长,使之有能力加入到高素质、高技能、专业化的现代产业工人队伍和服务业员工中来,有能力在城镇安家立业。

    二是加快推进城乡管理体制改革。改革现行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以及与户籍挂钩的就业、工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等制度和政策。

    三是规划农村人口进城的空间。规划和建设相应的住房、教育、医疗、交通、上下水、供电、垃圾处理及采暖设施等。在编制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时,既要面向城市人,也要为进城的农村人口规划和建设出相应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四是加强对房地产发展的正确引导。要通过降低土地成本,加强产业政策引导等方式,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多建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使进城农民住得起。对少数特大城市,要通过强化土地用途管制和总量控制等方式,间接调控土地价格和房地产价格,逐步形成用经济办法抑制人口过度膨胀的机制。

    五是改革规划体制。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指导和约束功能,加强区域规划,做深做细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形成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的统一的规划体制和统筹规范的编制程序。交通规划对引导形成合理的城镇空间布局非常重要,既要适应现行的城镇空间布局,更要发挥主动引导空间结构的作用。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