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行业

浙江水泥三分天下 带动市场重新起步

更新日期: 2008年07月29日 作者: 沈利利 来源: 数字水泥 【字体:

    今年春节过后,浙江水泥生产企业三度提高水泥价格,每次提价的幅度在20元/吨左右;截至6月份,P.O 42.5水泥价格达到了320元/吨,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了25%,增幅位于全国水泥价格涨幅前列。

    是什么因素促进了此前持续处于低谷的浙江水泥价格终于打破了沉寂,开始出现恢复性反弹?数字水泥通过走访、调查浙江水泥市场,真实、详尽地对这一事件做出解释和报导。

    历史回顾:“浙江现象”

    浙江省位于东部沿海,“十五”前期,经济高速发展:2001年,固定资产投资额为2,834.94亿元,同比增长20.64%;其中房地产市场投资旺盛,投资额达到了544.91亿元,同比增长50.5%。在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房地产投资的拉动下,水泥产品市场需求旺盛。尽管产量增长飞速,但仍然出现了水泥供不应求的状况,行业经营效益大幅提高。至2003年浙江省水泥的年销售利润达到了25.98亿元,销售利润率为13.4%,居于全国前列。水泥行业良好的景气与利润空间吸引了大量流动资本进入,主要投资于建设新型干法生产线,并率先淘汰全部落后产能。

    然而2004年开始,浙江经济建设在经过前期快速发展之后,增速逐渐趋于疲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大幅回落(仅2004年增速较2003年就下跌了14.3个百分点),导致水泥需求增长空间缩水。

    同时,在行业内部,由于流动资本具有很强的短期性,对行业情况不熟悉,在缺乏必要协调和引导的背景下,新型干法生产线建设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和不合理性,在经过前期建设阶段之后,产能开始急剧释放,超过了市场的消化能力。

    在经济发展环境趋缓与行业产量压力的双重因素作用下,浙江水泥市场价格持续走低,成为全国水泥行业生产技术最先进,但同时也是价格最低的省份之一。伴随着成本高涨,行业利润水泥出现“跳水”,并于2005年跌至谷底:利润总额由2003年的25.98亿元下跌到2005年的1.04亿元,销售利润率由13.4%下跌到0.4%。如此之大的落差令整个行业倍感震惊。

    艰辛探索:无功而返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敢的人。浙江,这个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的引领者,却为其勇敢的行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过去的几年间,尽管经过市场消化,浙江水泥从2005年的谷底有所回升,但由于水泥产量持续保持高位,水泥价格仍然处于低位,行业利润排名全国末尾。浙江水泥也努力试图改变这种局面,例如2006 年以来浙江水泥协会组织了几次定价会议,但都无功而返。失败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

    首先,有限的市场面对超量的水泥供应。如图2.1中所示,浙江的新干法生产线建设几乎全部集中在浙北、浙南地区,其中浙北地区共52条生产线,熟料产能占全省总产能的64.42%,水泥产量占总产量的58.49%;浙南地区共30条生产线,熟料产能占全省总产能的34.30%,水泥产量占总产量的34.09%。因此,新型干法生产线建设在时间、空间上过于集中,产能短时期内大量增加,严重超过市场消化能力,而落后产能淘汰不仅时间滞后,而且空间有限,不可避免地诱发了企业间的价格战。

    其次,浙江水泥企业数目众多,且分布分散。如表2.1示,截止2007年底,浙江省共222个水泥企业,分散在浙北、浙南地区的杭州、湖州、嘉兴、绍兴、金华和衢州6个市。这无疑增加了行业间协调控制的难度。

    再次,水泥企业实力相当,没有具有绝对实力优势的企业掌控全省水泥市场。如表2.2示,在浙江222个企业中,120万吨规模以上的生产企业就达到了23个,产量占到总产量的42.25%。加上这些企业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相近,实力上势均力敌,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达成共识,只有通过在“战场”上厮杀较量。

    新生曙光:市场整合 企业三分天下

    基于以上分析的三个因素,浙江水泥市场要依靠自身力量走出窘境是相当困难的,重新起步必须通过外部力量的拉动。在经过漫长的等待之后,中国建材旗下南方水泥的进入,给价格长期处于低谷、行业利润亏损的浙江水泥市场照进了一线曙光。在南方水泥的牵头下,浙江水泥市场经历了一系列的整合动作,形成了企业三分天下的格局,并建立行业协调机制,从而结束了“战国纷争”的混乱时局。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企业并购 扩大规模

    2007年4月份开始,中国建材成立南方水泥,对浙江、江西、湖南、福建以及上海四省一市的水泥业务进行整合。4月16日,浙江尖峰水泥发布公告,与南方水泥签订《投资协议》,合资组建一家区域性专业化水泥公司,从而拉开了南方水泥在浙江市场上的并购序幕。截止目前为止,南方水泥共收购了28家浙江企业,其中包括入围国家重点支持60家企业的浙江尖峰水泥、三狮水泥,浙江虎山和浙江水泥。

    在经过一连串的并购之后,南方水泥迅速扩大了自身的规模,但在这个阶段,旗下的水泥资产仍然比较分散,尚未达到形成合力,发挥规模优势的目的。

    同样被发改委等部委列入国家重点支持结构调整的12家全国性大型水泥企业之一的浙江红狮,在南方水泥强大的攻势下,另辟蹊径,于2007年8月引入了外资投资者——高盛集团,加强在浙江省内外的布点建设。

    2.企业内部整合 协调统一组织结构

    2008年5月底,南方水泥开始整合精简其收购的水泥资产:加盟南方水泥的企业,采取统一采购,统一定价,统一销售的体系,并成立专门的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督各个系统的实施以及协调各水泥厂间的利益关系,同时引导企业合理布点。

    通过整合,浙江水泥市场上逐渐形成了以南方水泥、浙江红狮以及海螺水泥三大实力企业为主导的市场格局,集中度从26.98%提高到59.42%。三大为后期进一步的市场整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建立行业价格协调机制

    南方水泥的整合,使浙江形成了浙江红狮、海螺水泥形成了三分天下的格局。但是几大区域水泥大企业的形成只是浙江水泥市场调整的前提,企业之间若没有形成良好的协调机制,只会加剧此前水泥企业强力火拼、两败俱伤的局面。

    而浙江水泥价格长期低位运行,上游煤炭、电力价格却持续高涨,使水泥企业已经被逼迫到了生存线边缘,聚集了大量价格反弹能量。在外部矛盾不断增加的压力下,企业间竞争的矛盾退居二位,企业间开始寻求协调途径,促进内部合作。

    通过南方水泥的努力,浙江水泥企业并建立了良好的行业协调机制:根据各水泥大企业在各市场的力量划分区域,不具备比较优势的水泥企业自觉服从在该地区市场主导企业的定价,或者企业可以根据战略要求,退回自己的市场区域。

    这种做法保护了各水泥企业的市场份额与利益,得到了其他两大企业——浙江红狮和海螺水泥的支持与维护。至此,浙江水泥市场三分天下的格局已初具雏形:

    浙北地区:根据不完全统计,南方水泥在浙北地区控制了51.74%的熟料产能,具有市场话语权;浙江红狮在该地区仅占7.92%的熟料产能;

    浙南地区:该区域由南方水泥和浙江红狮共同合作,其中南方水泥的熟料产能占到该区域熟料总产能的39.29%,浙江红狮占到14.88%;

    浙东地区:浙江沿海地区由于资源的关系,只有一条2500t/d级的新型干法生产线。但海螺在该地区已经布局了1030万吨的粉磨能力,凭借强大的规模、成本、融资能力,依靠长江流域便利的水运条件将熟料运入浙江沿海地区的粉磨站进行加工成水泥,成为该地区的主要水泥供应企业。

    评述:

    浙江水泥企业协调体系的建立,改变了之前水泥企业压价销售形成恶性竞争的局面,加强了行业的自律,使浙江水泥企业增强了传递上游原材料涨价的能力。此次在上游煤炭成本价格上涨的推动下,浙江水泥终于走出了价格低谷,可以说是在价格低位、利润空间萎缩的长期压抑中形成一种恢复性的价格上涨。

    但浙江水泥企业重收市场的“战役”还只是刚刚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各大区域之间还存在需要进一步改善的空间:

    浙北地区:海螺水泥在浙江杭州建有一条5000t/d的生产线,而南方水泥在此区域具有绝对控制权,两水泥企业之间的市场划分有待进一步商榷;

    浙南地区:南方水泥和浙江红狮在该区域均未形成绝对控制力量,在此情况下浙江第四大水泥企业——红火水泥在企业协调中的作出十分重要,该集团在衢州江山建有3条生产线(1×1000t/d,1×2500t/d,1×5000t/d),对浙南市场有相当的影响力;

    浙东地区:海螺水泥通过在浙东沿海依靠广泛建设粉磨站,通过便利的水运条件将熟料运到该区域加工,以满足水泥的需求。但浙南、浙北地区水泥生产还存在过剩的问题,对浙东地区的水泥流入对海螺水泥在浙东区域的定价权产生影响;


    而三大水泥企业是否能继续同力保护该区域市场的水泥价格体系,协调重叠区域内的关系,主要取决于三个必要条件:一是南方水泥能够继续强化对内部的整合力度,从而保持其在协调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二是其他水泥企业在协调机制中坚持一贯的、坦诚的合作精神;三是协调体制建立后企业的利润提升空间可观,这是保证协调体制维持的首要条件。

    若这三个条件能同时满足,那么浙江水泥市场的价格可望维持,三分天下的格局将越发明朗,企业将摆脱恶性竞争局面,同力合作,提高行业利润水平,促进浙江水泥走出“浙江现象”的阴影。

    启示:市场保护

    企业最重视的就是市场,也深知市场是企业发展根本的道理。但是,大多数企业理解的市场主要是从自身出发,通过在竞争中挤掉竞争对手,争夺市场份额,到最后往往破坏了市场,直接导致了企业利润下降,甚至亏损。

    纵观浙江水泥的发展史,从02年初的新干法大量盲目建设引发的“浙江现象”,到行业内部努力的无功而返,再到三大企业分天下,建立协调体系,避免了恶性竞争,浙江水泥经历了一条从盲目投资到理性回归的道路,这也给其他省份的水泥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好的市场才有可能培育好的企业,企业不仅要从自身角度考虑市场因素,而且要从产业的角度考虑市场,进行市场结构调整,保护市场,从而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企业发展。

更多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